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  正文

卓尼县上榜“2021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 请看对县长韩明生的独家专访(上)

发布者: 卓尼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最后修改时间:2021-04-13 10:19:36浏览次数:

记者:在今年卓尼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您提出了“文化旅游要实现长足发展”,卓尼县在发展文化旅游方面具有哪些优势?

韩县长:首先,卓尼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全县自然景观融山水林草于一体,兼惊险秀奇之特征,山雄石奇,水丽林秀,人文景观粗狂朴实,以原始性、神秘性著称,有自然生态文化、觉乃民俗文化、土司历史文化、洮砚文化等多种文化资源,在发展文化旅游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次,近年来县上通过实施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打造百里洮河风情线、建设以大峪沟为核心的重点景区,形成了点上抓景区、线上抓景色、面上抓协调、空间抓布局的总体发展格局,实现了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卓尼文化旅游健康发展的局面。再次,通过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创新营销方式,我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连续举办的自驾狂欢节,让卓尼揭开了神秘面纱,洛克之路吸引了无数自驾客,而接下来我们即将推出的藏王鼓舞文化节,将使卓尼的美更加立体、更加直观的展现在世人眼前。


记者:作为最美乡村百强县,卓尼县在乡村振兴方面推出了哪些举措?

韩县长: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两大战略任务,确保实现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制定出台了《卓尼县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重点在领导机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措施、考核机制等方面有效衔接,推动扶贫产业体系建设向乡村产业振兴转变,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向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转变,加快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现更宽领域、更高质量的发展。一是以党的建设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按照“组织相加、工作相融、党建引领、发展共赢”的原则,将党建工作作为一贯到底、强劲有力的“动力主轴”,推广“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三链”模式,以“党建链”引领带动“产业链”“工作链”和“服务链”,利用龙头企业、合作社的纽带联结作用,吸纳带动更多的贫困人口参与全产业链建设发展产业,共在产业链上设立党小组193个,在32个合作社成立了党支部,496名党员带头创办合作社,推动党建工作和富民产业深度融合。二是以基层队伍建设助力乡村组织人才振兴。为切实加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人才力量,我们把乡村振兴主战场作为培养锻炼干部、考察识别干部的磨刀石试金石,从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中公开招考村干部97名,选聘了25名专职化党组织书记,9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一肩挑”。先后分两批从县直部门单位选派872名干部上山下乡抓脱贫,选派53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建档立卡贫困村挂职担任第一书记,实现了每个贫困村都有一支帮扶工作队、有一名第一书记。同时,管好用活第一书记、选派干部、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帮扶工作队“五支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力军”作用,使基层干部队伍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三是以人居环境整治驱动生态振兴。我们始终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建立了党委全面领导、政府直接负责、行业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坚持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违建整治“百日攻坚行动”相结合,通过规划引领、政策奖补、机制创新,想方设法推动各方资源、资金、力量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汇聚,全力塑造“藏王故里·秘境卓尼”这张靓丽名片。2018年纳浪镇朝勿村入选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榜单,2019年木耳镇博峪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榜单,2020年卓尼县入选中国美丽乡村百佳县市、中国最美县域榜单,今年卓尼县入选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的激励县名单。四是以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促进农牧业绿色发展。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加大力度推进青藏高原生态文明新高地建设,2020年率先在全州开展了化学农药化肥不进县试验试点工作,按照政府补贴一半、群众自筹一般的原则,优先在粮食、中藏药材、日光温室蔬菜、高原夏菜等农作物上补贴推广使用有机肥1.1万吨。今年,按照州委、州政府关于打造“五无”新甘南的决策部署,我们进一步总结试验试点经验,在全县农作物种植全过程推广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会议,扎实安排部署,制定了《“五无甘南秘境卓尼”建设实施方案》及相关专项工作方案,组织动员全县上下抢抓农时,紧张有序推进“五无甘南秘境卓尼”建设行动,努力实现全县农作物有机肥替代化肥率达到100%,集中养殖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6%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尾菜处理率达到50%以上,耕地质量提高0.1个等级,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数量达到57个以上,培育“甘味”农产品品牌1个以上。


记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卓尼县是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

韩县长:一是坚持点面结合,纵深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自2015年5月全州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全县上下按照州委、州政府的统一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甘南藏族自治州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条例》《甘南州全域无垃圾三年治理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7—2020年)》等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城区、农牧村、景区景点、公路沿线、河道两岸等重点区域,精心部署,倾力投入,扎实推进,综合应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不断从难点痛点下手,向薄弱环节发力,将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全面补缺固本,延伸整治触角,形成了全力推进、全民参与、全域提升的工作局面,通过持续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全县城乡环境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县域环境品位全面提升。二是坚持远近兼顾,扎实开展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中,我们坚持着眼长远、立足实际,遵循自然规律和乡村自身发展规律,突出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制定了《卓尼县生态文明小康村“965556”建设标准》,重点实施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着力打造环境友好型、红色旅游型、生态体验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特色产业型的生态文明小康村,2015年至2020年,全县共投入22.91亿元建成生态文明小康村205个,涉及15个乡镇13780户63739人,其中贫困人口3650户16385人。三是坚持标本兼治,不断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我们始终坚守区域环境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底线,不断改善环境质量,逐步建立健全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刚性约束,重拳出击、铁腕治污,久久为功、持续用力,全力完成污染减排任务。扎实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持之以恒在“减煤、控车、治源、禁燃、增绿”上下功夫,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狠抓重点行业减排,强化工业污染治理,集中整治扬尘污染,近几年城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值均达到州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要求。扎实推进水污染综合治理,累计投资1.38亿元,实施了县城、喀尔钦镇、木耳镇、扎古录镇污水处理场和部分乡镇水源地保护项目,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近年来境内地表水断面、地下水监测点位、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比例均达到100%。统筹推进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累计投资0.32亿元,实施了县城及3个乡镇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项目,2017年以来共转移危险废物19.82吨,全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持续变好。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我们守住了青山绿水,留住了蓝天白云,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互促共进,全县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