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作者: 点击数: |
|
据《卓尼县志》记载,明代以前,杓哇地区尚未纳入卓尼行政管辖区。清康熙十五年至二十年(1676--1681年),卓尼第九任土司杨朝梁依仗武力和朝廷的支持,一面尽力扩展地盘,一面整顿管理内务,建立健全基层组织,依明代屯军的编制,设旗为地方基层机构,相当于今天的乡镇。不够设旗的地方仍称什尕或族,均派头人管辖。今杓哇乡等地被其所据,杓哇乡属上治三旗中的杓哇旗和北山四族管辖的一部分。康照三十五年(1696年起,杨土司下属44旗,杓哇旗属“口外十二旗”。康熙四十八年(1707年),第十一任土司杨汝松领兵平息了西固(今舟曲县)山后武坪24部黑番抵抗清政府的“反叛”,朝廷将所收复的地盘赐予士司管辖,划分为4旗。阳山、阴山、铁坝、代巴,惯称“黑番四族”,杨土司辖区为48旗、16掌尕、642族。杓哇旗下辖9族:力吾族、拉什族、的力族、术录族、江卜那族、瞎的族、郭加族、拉畦族、公哈族。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废除旧的旗制和长宪(旗长)、总管、头目等名称,任命了乡镇长。因遭抵制,编制工作拖至10年后的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才完成,杓哇乡属北山乡。 根据卓尼县志记载,杓哇老人们说他们的祖先从很远很远太阳出来的地方,有三个弟兄,其中一个兄弟(吐谷浑)征战而来,后来被松赞干布打败,遗留到杓哇境内。另一种说法,1959年民族成分普查识别时,上报北山区,根据言语、服饰、民俗确定为土族。1985年以前归北山区(恰盖)所管,1959年成立人民公社,归临潭县冶力关公社管。 杓哇土族妇女的服饰既不同于藏族,也不同于汉族,和青海互助等县的土族服饰也有很大差异,特别是青年妇女的服饰,显示出一种古老的特征。她们头戴名为“谢豆”的九颗铜花,每个重约七钱,铜花凸面上嵌有十几个圆形图案,分别插在“香早”上。“香早”作用似发夹,银质,上缠着羊毛或头发,可依头形弯曲,用来插铜花。顶髻处还有一个形似汉族妇女梳妆使用的簪子,银质,重约一两,叫“谢豆勾勾”。头发不扎小辫,从两鬓角过耳轮萦绕于头后,由名日“章噶”的银质圆盘形饰品总理,其直径约三寸,重半两,正面刻有花鸟图案,贴于头后,出嫁时的包头(拉西)用来缠在头上,从脑门处向后绕圈再绕回打结于前,她们把这种头称为“风凰头”。杓哇妇女耳戴名叫“阿主”的很制耳垂,一面镶有两个小手指头蛋大小的珊瑚。另有一名日“扯坚”的耳饰,很质,一头弯曲,一头有拇指蛋大小的银泡,直杆长约七寸,重约四两,因银质过重,耳垂不能承受,一般挂于耳轮之上,有银泡的一头直垂胸前。项上戴有似乎是项链的银质“铁绳”,有四棱或六枝的,以贫富而异,其两端带有纹形银环,直径二寸许,各重约一两,垂于胸前。杓哇妇女的服饰,内有衬衣,外着名曰“扎西”的长衫,两侧有衩口。节日礼服沿边压有二指或三指多宽的水獭皮或“十样锦”氆氌,前后衣襟实为两大片,用布带分别系于两肢下。袖口外翻五寸余,这五寸之上另缝有红布。领上缝着长方形银板,面有花纹,名叫“板钮”(卓尼藏族也有),公母扣分别缝在领的一头,公扣乃一珊瑚,套进母扣就起到钮子的作用,美观大方。“扎西”之外又套一件叫“达吾”的无袖长衫,上半身恰似坎肩,下半身从前襟正分为两半,将两角拉起分别压在腰带之上。杓哇人称裤子日“拐”,女裤两筒边镶着五寸多红布。脚穿平底、长腰(红色)、青面满帮花布鞋,名曰“沙亥”,两帮用各色丝线绣有牡丹花、花草、蝴蝶等,也因妇女们各自的手艺而异。上年纪者一般无花,或花色较素,衣服的颜色也因年龄而变。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