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9 作者: 点击数: |
|
斯仁纳村村情简介
西尼沟,藏语称“司日纳”,传说这里的先民自西藏桑耶圣地迁徙而来,有着“起源于拉萨桑耶之地,驻足于纳麻那司日道代”的传说,截至目前还保留了许多吐蕃前的元素,对古文字学与民族学等领域,极富学术价值。 一、基本情况 斯仁纳村位于纳浪镇东南方向,地处岷合二级公路沿线,距县城42公里,全村辖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363户1393人,有低保户40户96人(一类15户18人,二类13户39人,三类11户34人,四类1户5人),五保户11人,持证残疾人66人。村“两委”成员有7人,平均年龄38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人。全村耕地面积1100亩、林地4388亩、草地19085.1亩。主要特色资源有牦牛、绵羊、大豆、青稞、油菜籽。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种植养殖、劳务转输、经营农(藏)家乐等。据统计,本村有初中及以下学历874人,高中或相当学历310人,大专及以上学历209人,本村有在校大专及以上学生156人。2021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82人,参保率为98.2%。 二、产业篇 斯仁纳村依托甘肃省第一个彩色村庄、卓尼县旅游专业村的独特品牌,积极做好乡村文旅发展的融合文章,达成了“推动民族特色农(藏)家乐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共识。在本村能人的示范下,鼓励致富带头人率先开办农家乐。同时,村“两委”还积极协调,帮助农家乐修建停车场、盖凉亭,配备相应基础设施,帮助农家乐美化院落环境,从游客体验的各个方面提升建设品质和服务水平。目前,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种植养殖、劳务转输、经营农(藏)家乐,全村的主要特色资源有牦牛、绵羊、大豆、青稞、油菜籽。全村共开办18家特色民宿农(藏)家乐,户均增收8万余元。截止目前,劳务输转达300余人,创收900余万元。2022年全村青稞种植面积459亩,油菜种植面积267亩,牦牛养殖户18户,年末存栏1494头,全年出栏110头;绵羊养殖户31户,年末存栏4971只,全年出栏470只。全村共有150户享受村集体经济分红,占全村农户比例41.3%,每年分红480元、1200元。 三、生态篇 全村绿化总面积22352亩,退耕还林(草)面积375亩,主要树种为落叶松、云杉、柏树、桦树等。全村饮水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标准。甘南州全力打造全域无垃圾、全域无化肥、全域无塑料、全域无污染、全域无公害的“五无甘南”新名片,因而在农业生产中,全部施用有机肥,不施用有机肥和农药。全村没有设置垃圾集中处理点,全村垃圾雇佣垃圾处理车,运往县城集中处理,垃圾运输费30000元/年,全村收集垃圾雇佣2人,平均工资15000元/年。厕所主要类型为旱厕,全村农家乐厕所主要为水厕,有5个公共厕所,“厕所革命”修建厕所194个,“厕所革命”项目总费用38.8万元。全村路灯共168盏,其中太阳能路灯168盏。图书室(馆)藏书数量460册。村民生活污水处理方式为下水管道排放,全村保洁员6人,平均工资6000元/年。经抽样调研得出,村民对人居环境80%满意,10%比较满意、7%基本满意、3%不满意。 四、村风篇 斯仁纳村于2021年修订了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活动场所为村委会办公室,面积15平方米,建设费用0.5万元,共办理红白事6次。道德评议会办公场地面积15平方米,上年召开道德评议会4次,村民议事会办公场地面积60平方米,上年度开展村民议事7次,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实行“四议两公开”。2021年召开“禁毒禁赌”会2次,成立了志愿服务队,现有志愿者69人,已开展了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等评选。户均办理喜事费用5万元,礼金收入6万元;户均丧办费用6万元户,均礼金收入5万元。 五、党建篇 斯仁纳村两委班子成员年纪轻、学历高、素质好,村党支部共有党员51人,平均年龄45岁,其中:女性党员19人;30岁以下党员6人;60岁以上党员8人;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9人;退役军人党员1人;本乡本土大学生党员7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党员7人。近三年发展党员5名,现有入党积极分子1人。村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每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每年定期开展党员培训,如“七一”党课、党员冬训等。村党支部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为“一肩挑”,男,32岁,本科学历,村党组织委员5人,其中女性2人,平均年龄39岁,2021年度、2022年度被评为纳浪镇优秀基层党组织。驻村第一书记为省市场监管局派驻干部,40岁,本科学历,我村没有工作队。村委会委员7人,其中:女性3人,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为中共党员,年龄53岁,初中及以下学历。共有村民小组6个,民兵连队员60人。全村成立了调解机构,共有成员5人,近3年调解村民矛盾纠纷30余次。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由副支书担任,全村的经济组织主要是靠入股分红,另外主要的集体经济有甘南州东大门游客接待中心,斯仁纳村旅游公司,有特色民宿农(藏)家乐18家,可直间接带动当地就业50余人。本村距离最近的派出所7公里,2021年镇司法所赴本村开展法律服2次,并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六、生活篇 对全村的收入水平按照人均收入由高到低排列,户数各占20%排5组,依次为:高收入组、较高收入组、中等收入组、较低收入组、低收入组,其中每组收入、支出、费用统计范围均为上年度。经调查发现,我村高收入家庭主要为省级森林公园法人、农村致富带头人,承包建设工程项目的包工头、小老板,收入高,人均收入达20000元,子女都在县城以上城市就读,花销大;较高收入家庭主要为有2-3个劳动力外出务工、劳动力充足、劳务输转人群、养殖大户,人均收入14000元,子女都在县城以上城市上学,花销大;中等收入家庭主要为1-2外出务工人员,人均收入10000元;较低收入家庭主要为外出务工较不稳定、劳动技能薄弱人群,人均收入9000元;低收入家庭主要是低保户,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属于弱劳动能力或无劳动能力、老年人、一二类残疾、精神病患者、智力、听力障碍的单户家庭,生活经济来源主要靠政府补助、惠农补贴和不稳定地外出务工收入,年龄普遍偏大,人均收入8000元。从收支分析得出,高收入、较高收入、中等收入、较低收入人群中教育支出占比重,礼金支出占比少。 七、单户家庭调查 经走访调查发现,我村的单户家庭主要为农村特困供养人员、一二类残疾、智力、听力障碍、单身、离异、高龄老人等群体,全村共排查出单户家庭42户,其中11户为特困供养户、13户为一类低保、3户为二类低保,从收入情况看为中等收入家庭、较低收入或低收入家庭户,经济收入来源靠外出务工、惠农政策补助、政府定期的救助资金、养老保险等。如我村的卢卓亚,男,单身,年龄49岁,主要在从事钢筋工,2021年在西藏务工,今年在兰州务工,家庭收入为26400元,为高收入家庭;特困供养户收入较为固定,年收入为6492元,其中支出较少;一类低保年收入为4992元、二类低保年收入为4740元(按照2021年的补助标准计算,2022年有所增加)。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