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县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政府依申请公开

康多乡简介

时间:2025-07-29   作者: 点击数:  

基本情况康多乡位于东经103°24′~103°35′,北纬34°56′~35°10′,地处卓尼县北部,距县城126千米。南临恰盖乡、完冒镇,北靠临夏州和政、康乐两县,东接杓哇土族乡和临潭县八角镇,西连合作市佐盖多玛乡,合冶二级公路穿插而过。境内海拔2600~3800米,总面积443.84平方千米,草场面积32万亩,森林面积45437.57亩,耕地面积5010亩。辖白土咀、多玛、卡维、岔巴4个村委会,20个村民小组,396户2304人,民族以藏族为主。全乡下辖7个党支部,其中农牧村党支部4个,机关事业单位党支部3个,截至目前,全乡共有党员226名,60岁以上老党员31名,党员全部实现了网格管理。

乡政府驻白土咀村,现有干部职工51人,驻地有九年制学校、卫生院、兽医站、信用社、林管所、康多派出所及康多、多玛两座藏传佛教寺院(其中:康多寺院现有僧人29名,多玛寺院僧人25名)。

自然条件:康多乡境内地势陡峭与平坦结合,地形呈北高南低,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年平均气温3.6℃,(最低气温-25℃,最高气温35℃),降水比较充足,森林茂密、水源充足、牧草丰美,雄伟的白石山山脉贯穿全境,境内的康多峡壁立千仞,飞瀑如链,万木竞翠,险峻异常,素有“奇峡康多”之称,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地形复杂。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冰雹、洪涝等。

经济状况:全乡主要以养殖业、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养殖业,主要以牦牛、犏雌牛、藏羊养殖为主,目前共有牛7685头,羊13951只,马225匹;旅游业以集餐饮、观光、民宿、娱乐、休闲为构成要素的藏家乐经营为主;农业主要粮食作物以青稞、小豆、马铃薯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为油菜为主;共有个体户(商铺、餐饮)22家,企业49家。

乡村振兴:2025年全乡共有20户“监测户”111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8户45人、边缘易致贫户4户14人、突发严重困难户8户52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万元以上。教育保障方面,我乡所辖小学1所、幼儿园3所(目前正常运行1所)全乡6-15周岁适龄儿童396名;医疗保障方面,全乡共有村级卫生室4所,目前大部分已按照村级卫生室标准化进行打造,有力保障了全乡群众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水平。截至7月3日,2025年应参保2299人,实际参保2228人,参保率达96.91%;住房保障方面,全乡范围内无危房,住房等级均在A级和B级,住房安全达标。2024年,共实施抗震改造和安全提升改造建设项目4户,目前已完成改造1户,3户正在施工中。

产业发展:2025年稳定粮食生产目标指标完成粮食种植面积2317.6亩,其中青稞1588.91亩,马铃薯180.57亩,豆类548.12亩。种植中药材1572亩,油料531.27亩,饲草料211.78亩,粮食生产态势良好。全乡现存栏牛7685头、羊13951只、马225匹,牲畜折合为羊单位为37658个羊单位。

村级集体经济:全乡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共计348万元,白土咀村100万元、多玛村82万元、岔巴村83万元、卡维村83万元,预计年底村均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就业帮扶:我乡劳务输转目标任务335人,截至2025年6月底,上半年完成劳务输转356人次,已完成全年输转任务的106%,其中脱贫劳动力完成劳务输转62人次;通过各项公益性岗位提供就业岗位63个,其中乡村公益性岗位28个、光伏公益性岗位8个、护林员14个、草管员12个、城镇公益性岗位1个;2025年我乡劳务技能培训目标10人,已完成职业技能培训6人(其中:驾驶证培训5人、藏餐1人),养殖业培训60人。

社会保障全乡现有农村低保户56户138人、特困供养15户17人、重度残疾人19户22人、困难残疾人17户18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户1人、经济困难老人29户29人。

基础设施:水电建设和农村公路建设,我乡4个行政村自来水全部入户,自来水入户率为100%;全乡动力电覆盖率达100%;我乡4个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通达率100%;生态文明小康村全覆盖。2025年实施项目:总投资1730万元的康多峡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期),工程部分建设内容的40%,采购部分完成所有前期工作,正在抓紧制造中;已完成总投资550万元的干部职工周转房提升改造建设项目工程总量的80%;已完成总投资150万元的岔巴、多玛、白土咀文化广场提升改造建设项目建设任务的30%;配合县乡村振兴局已完成岔巴、卡维、白土咀硬化路维修项目建设任务的50%;配合县交通局已完成卓尼县沟口至康多乡公路建设工程(K12+650至K14+760)段建设任务的30%。另外正在积极争取白土咀河堤和卡都村护村护田河堤建设项目、卡维村产业路等项目落地,这些项目落地实施后将显著补齐我乡基础设施短板,为我乡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进一步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