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6-10 作者: 点击数: |
|
甘南州卓尼县扎古录镇辖1个社区、8个村委会,41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1569户6731人,少数民族人口占73%。全镇有雅路寺、达扎寺、郭达苯教寺3座藏传佛教寺院,教职人员167人。土地面积258.8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53万亩,草地16.64万亩,林地14.85万亩,其他土地4.84万亩。近年来,卓尼县扎古录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共建幸福美好新家园这个目标,不断深化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扎实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在党建引领中凝聚了同心同向的真情。扎古录镇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民族团结,持续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通过集中宣讲、入户走访、送学上门等方式,深入村组、寺院、学校等单位,宣传民族工作政策、民族团结知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广泛组织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先后荣获第九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全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平安和谐边界创建示范镇、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称号,并涌现出了全省美丽庭院示范户、平安甘南建设先进个人、甘南州优秀联户长、最美卓尼人等一批先进家庭及个人。 二是在共建共享中增进了守望相助的友情。扎古录镇始终把民族团结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头等大事,积极创建平安扎古录、扎实推进群众工作“五个全覆盖”行动,州县镇451名联户干部联系1258户农牧民群众;6个县直部门、161名干部联系3座寺院和164名教职人员;10个联建单位党组织与8个农牧村党支部开展支部联建;将镇孤儿、困难重度残疾人、分散供养特困对象58人全部纳入结对关爱范畴;对全镇8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包抓联系全覆盖,大力宣传党的政策、解决群众困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积极与边界临近乡镇对接,签订边界联防联控安全协议书,与周边乡镇和睦共处。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实做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近年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00余起,化解率达98%以上。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中,扎实开展“和谐寺庙”、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九进”活动、“党亲·国好·法大·家乡美”“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等学习教育活动,引导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增进民族互信、维护民族团结。 三是在尽心尽力中拉近了人民至上的亲情。扎古录镇不断完善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实施了涉及“水、电、路、网”等一批民生项目,各族群众“无公共厕所”“无泔水车”“无清扫车”等问题得到突破性解决。五年来完成技能培训4500余人、输转劳动力7100余人、安置公益性岗位628人;适龄儿童无一辍学,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养老保险做到了应参尽参、应保尽保。坚持将农牧业和旅游业作为两大支柱产业来抓,发展壮大“牛羊菜药菌”五大产业,持续拓展“文旅融合”的乡村旅游业,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精心编制扎古录康养小镇发展规划,用心用情服务过往游客,完成26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动员群众发展农家乐、民宿,2023年全镇旅游综合收入0.98亿元,各族群众端起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全镇于2018年实现整体脱贫摘帽,群众生活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走进现在的扎古录镇,只见青山连绵、水草丰茂,干净整洁的道路四通八达,崭新的特色民居星罗棋布,商贩来来往往,游客络绎不绝,处处洋溢着幸福向上的生活面貌。 四是在保护传承中汇聚了民族团结的感情。扎古录镇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挖掘,在广泛凝聚文化认同中,积极做好文物申报工作,境内的“迭当什古城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塔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录日岔唐代墓群、迭当什唐代墓群、甘塘明代烽火台、白地唐代烽火台、麻路大桥”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力弘扬特色民俗文化,藏传佛教、南木特藏戏、卓尼三宝藏香等一批地域特色文化发扬光大、远近闻名。持续加大“民族团结示范家庭”“五星文明户”“最美家庭”“道德模范”等典型创建和培育力度,广泛开展篮球运动会、新春文艺演出、传统藏戏演出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先后6次获得全县“和谐杯”篮球赛冠军,各民族在更深层次交往交流交融更加频繁。 五是在全民参与中增强了建设家园的热情。扎古录镇始终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和治理,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聚焦“全域无垃圾、全域无化肥、全域无塑料、全域无污染、全域无公害”五大领域综合施策,积极创建省级森林小镇,各族群众坚决挺起“绿水青山”的生态脊梁,主动参与“两山论”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全域旅游无垃圾”行动,五年来2000多名党员干部群众参与完成义务植树5万余棵,全镇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在共同致富的路径中,不断探索全民参与的多元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式,探索推广“企业+党支部+集体经济+农牧户”发展模式,以资金入股企业、专业合作社参与分红收益、发展特色产业的方式,支部领办合作社9家,培育家庭农牧场42家,2024年全镇8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85.37万元。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