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基层动态  >  正文

乡村旅游鼓了卓尼贫困群众的钱袋子

发布者: 卓尼县办公室 最后修改时间:2018-08-09 15:51:00浏览次数:


以往靠种地为生的农民,如今成了“农家乐””藏家乐“的老板;原来只知道外出打工增加收入,今天却搭上了乡村旅游的快车变身为企业家……思路决定出路,冲破了传统劳作樊篱的农牧民们,正以崭新的理念和形象奋进在通往小康的大道上。记者在卓尼县木耳镇采访时看到,博峪、力赛两个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正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




蔡加草应该是力赛村最年轻的“藏家乐”老板了,今年刚满30岁的他,经营“藏家乐”已经三年,每年的年收入都在20万元左右。中午时分,正是客人来吃饭的高峰。厨房里的活他也帮不上,蔡加草就负责烧水打杂接待客人的预订,于是记者抽空跟他聊了几句。蔡加草算是村里经营“藏家乐”比较早的了,因为家里土地少,之前他一直外出打工,一年辛苦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后来镇上鼓励村民开办“藏家乐”,心眼活泛的蔡加草就动了心,利用自家宽畅的院子经营起了“藏家乐”。事实证明,他走这条路走对了。因他为人厚道,饭菜价格合理,吸引了不少回头客。就连临潭岷县等周边的消费者也会呼朋唤友来他的小院过周末。因地理位置的特殊,博峪和力赛的乡村旅游不受季节限制,从过完年的三月可以一直开到来年冬天。虽然辛苦了一点,但收入相当可观。如今,蔡加草靠着辛勤的劳动在县城买了房,老人在县上照顾两个孩子上学,他和妻子在村里搞乡村旅游,日子过得和谐而红火。“如果不是开办藏家乐,一年收入20万在原来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蔡加草诚恳而感慨地说。


班玛草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她在蔡加草的“藏家乐”打工帮厨,活不重,每月有2500元的固定收入不说,还能兼顾到家里的老人小孩。班玛草说,她对目前的生活很知足也很满意,等将来有积蓄和能力了,她也会开办一家“藏家乐”。


2017年,力赛自然村依托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对全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条件,全村兴办农家乐19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办7家。截至今年7月,全村开办农家乐的户数已增加到24户。


博峪村于2016年被当地政府列为生态文明小康村,并定位为生态宜居、魅力宜游的旅游专业村。村里抢抓机遇,结合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改善力度,投资2500多万元修建了体育文化广场,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镇上确立了博峪村依托大峪沟4A级景区、“红色土司遗风”和博峪资源优势,探索出了“旅游+传统农牧业+绿色农家乐服务业”脱贫思路,初步实现了一产、三产统筹发展的良好势头。木耳镇副镇长宁琪告诉记者,镇党委和镇政府一直致力于借助红色旅游景区和旅游专业村的打造来吸引游客,引导有条件的贫困户开办农家乐,以帮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实现脱贫致富。


今年上半年,卓尼县积极引导全县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和贫困农牧民群众参与各类培训活动,举办农()家乐管理及从业人员培训班2期,累计培训人数达130人次。目前,卓尼县已与5个乡镇确定了扶持发展农牧家乐的数量及对象,完成了项目的初步设计和评审,结合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计划再打造9个旅游专业村。截止6月底,全县共接待游客31.3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4亿元。



如果说吃农家饭、赏农家景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话,那么,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正成为贫困群众实现增收的一条新途径。腰包鼓了以后的村民们,深切感受到了参与乡村旅游的甜头与好处。他们深知,党的扶贫好政策带给农牧村的,不仅仅是一座座崭新的民居和一条条宽畅的巷道,还有所有贫困户对明天的全部希望。这样的希望,从老人们的眼神里,从孩子们的笑脸上,都能看得到。(记者 王朝霞)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