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基层动态  >  正文

高原雄鹰护民安——记卓尼县公安局尼巴派出所所长旦知刀杰

发布者: 卓尼县公安局 最后修改时间:2025-11-26 17:07:48浏览次数:

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甘南卓尼车巴沟,高寒缺氧的空气里飘着酥油茶的香气,也回荡着一位藏族民警的名字——旦知刀杰。从警十年,这位卓尼县公安局尼巴派出所所长用80双磨破的胶鞋、两万余公里的巡逻路,在甘川交界的雪域高原上,为牧民群众筑起一道平安防线,成为大家口中亲切的“阿旦”、守护吉祥的“雄鹰”。

1991年出生的旦知刀杰,2015年穿上警服便扎进了车巴沟。尼巴镇774平方公里的辖区内,牧点如星散落在山梁沟谷,40公里等级公路串联起无数羊肠小径,网络信号在这里常常“失联”。“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这句写在派出所墙上的标语,是他十年坚守的真实写照。从“草原贴反光条”的新警到“科技+脚板”的治理标杆,他把青春热血倾注在这片高原,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牧民心中生根开花。

“没有比人还高的山,没有比脚还长的路。”这是旦知刀杰常对年轻民警说的话。每年6至9月的混牧期,尼巴、江车两村因牛羊混群、牧点选址等问题极易起纷争。为防微杜渐,他带领民警在大山深处搭起帐篷驻勤,吃住在野外,一守就是几个月。白天巡逻防控、调解纠纷,晚上围着篝火给牧民讲法律、反电诈知识,用藏汉双语把政策讲进群众心里。

一次,牧民桑杰为圈住牛群在公共草地撒盐,引来邻户尕藏家的羊争抢,导致羊受伤死亡,双方争执不下。旦知刀杰接到报警后,踏着露水赶到现场,一边用“谁主张谁举证”的法律原则摆事实,一边用“泉水融牛奶成奶茶”的比喻讲邻里情,最终化解矛盾。事后,他在所有牧点反复提醒:“盐要撒在自家围栏内”,把隐患消除在源头。

十年间,他创建“奶茶调解室”,用“相融、相通、相等”的原则,成功化解300余起家庭矛盾、126起邻里纠纷。在他的努力下,辖区群众从“遇事靠习惯”转变为“遇事找警察”,治安案件发案数连续多年保持个位数,刑事案件自2019年起持续为零。2022年他担任所长以来,更是实现了“无命案、无电诈、无极端事件、无亡人事故”的目标。

江迭公路穿境而过,这条“最美百公里公路”近年来因自驾游爆火,也成了旦知刀杰的“战场”。40多公里的路段海拔高、天气多变,落石、积雪常困住车辆。旅游高峰季,他带领民警驻点光盖山,白天疏导交通,夜晚应急救援,用风雪中的逆行践行初心。

2024年1月,一家五口自驾游被困光盖山积雪中,92岁老人出现高反和低温症状,已无法说话。旦知刀杰接到报警后,顶着零下20度的寒风驰援,脱下棉衣裹住老人,背着她蹚过积雪送往医院。同年4月,暴雪突袭导致10余辆车、30余名游客被困山顶,他带领民警徒步两小时抵达现场,连续奋战9小时将所有人安全转移。

最让人动容的是2024年五一,江迭公路突降大雪,日均过万的车流陷入拥堵。旦知刀杰在雪地中执勤16小时,鞋和裤腿冻成冰壳,左腿失去知觉。他以为只是受冻,直到第二天无法上下楼梯才去就医,从此落下遇冷关节僵硬的病根。山东游客刘女士丢失陪伴20年的结婚钻戒,他仅凭一张照片锁定位置,连续三天早晚搜寻,最终在草地中找回戒指,创造了“草原寻戒奇迹”。

在牧民心中,“阿旦”不仅是平安守护者,更是暖心人。尼巴镇对教育重视不足,适龄儿童辍学问题突出。得知七年级学生小仁青辍学放牧,他乘车后又步行1小时赶到牧场,反复劝说其父亲扎西苏努,最终让孩子重返校园。多年来,他累计劝返辍学学生300余次,用自己的成长经历鼓励牧民重视教育。

牧民周特身患重病却因贫困无力医治,旦知刀杰回所后立即组织捐款,带动各单位和村组共筹医疗费用,帮他渡过难关。他累计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8000余元,给孤寡老人送药送粮、上门理发,用点滴善举温暖高原。可对自己的家庭,他却满是亏欠。因常年在岗,两个孩子只能在村里上学,老二曾因腹痛打滚,父母怕打扰他工作延误三天才告知,虽经抢救脱险却需常年复查。“只要孩子们健康快乐就好”,他笑着说,眼底却藏着愧疚。

十年坚守,硕果累累。旦知刀杰累计抓获在逃人员6人,侦破各类刑事案件30余起,救援被困车辆300余辆、游客1000余人,为群众找回财物价值约50万元。他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被评为“全省公安机关成绩突出青年民警”,收获32面锦旗、15封感谢信。

如今,车巴沟的牧道上,依然能看到旦知刀杰巡逻的身影。他用双脚丈量高原,用初心守护平安,让警徽在雪域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位高原雄鹰,正以凡人微光汇聚成璀璨星河,照亮藏乡草原的平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