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9 作者:卓尼县木耳镇 点击数: |
|
木耳镇七车村工作计划
为促进2022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更好发挥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为工作目标。根据省、州、县相关文件要求,结合七车村的实际情况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路,经过村“两委”和帮扶工作队的共同探讨规划,特制定2022年七车村年度工作计划。 一、工作基本原则 学习领会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决策部署,坚持不懈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抓实防止返贫和帮扶机制,深入细致摸排整改“两不愁三保障”方面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贯彻落实“五年过渡期”要求,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活环境,增加农民入,提高生活质量,积极引导广大村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民物质和精神生活,调动村民积极性,全面推动七车村经济、文化和精神文明多方面协同发展。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全面夯实干部帮扶责任。 二、村组基本情况 七车村地处大峪沟4A级景区,风景优美,多旗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距镇政府12km,距卓尼县城25km。全村共有171户795人,下辖2个自然村(七车自然村、占占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分别为1组(占占自然村)80户362人、2组(七车自然村)41户194人、3组(七车自然村)50户239人,主要以藏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80%。党员56人、女党员10人,残疾人41人,慢病证55人,义务教育学生93人,特困供养11户11人;低保户9户26人,其中:一类3户4人、二类5户17人、三类1户5人。脱贫户72户340人,1组32户153人,2组21户98人,3组19户89人,现已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为零。三类户3户14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 七车村属半农半牧村,该村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以**输出、中藏药材种植、养殖牦牛藏羊、采挖虫草、野生蘑菇、狼肚菌等,小部分农户还少量养殖中华蜜蜂。全村总耕地面积986亩,林地714亩,主要种植小麦、青稞、马铃薯、油菜籽、燕麦、当归、柴胡、羌活、唐古特大黄等,其中小麦、青稞、马铃薯、油菜籽等其他作物主要为农户自用,当归、柴胡、羌活、唐古特大黄等中藏药材为经济作物。外出主要务工地为兰州、内蒙和合作、卓尼周边地区,工种为钢筋工、泥瓦工等。村集体经济是2018年注册成立了姊妹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七车村电、网络全覆盖,住房均为安全住房,饮水达标,通村公路也全部硬化。近年来,实施了村级标准化卫生室、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风貌改造和新建工程(2016年实施了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2018年占占自然村棚户区改造)。全村医疗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义务教育入学率100%。 三、致贫原因分析 群众的生产生活比较艰苦,群众贫困的主要原因是资源相对匮乏,缺乏资金、缺乏技术、缺乏耕地、缺乏劳力,产业开发不足,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没有形成,严重影响了全村经济发展。 (一)资源禀赋不足,产业发展空间有限。七车村均处于高山地带,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25亩。耕地细碎分散,且多为25度以上的坡耕地,局部气候变化大,产量低而不稳。同时,受政策和环境影响,在规模种植、规模养殖方面拓展空间明显不足,家庭经营规模小,商品率不高。 (二)基础条件差,农业生产成本高。通过几年的脱贫攻坚,七车村基础设施极大改善,水电路已基本到户。但山路险峻,大部分种植区田间道路无法连通,农业交通极为不便,人背畜驼成为主要方式。农业机械无法施展,种植成本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艰辛。 (三)缺乏持续增收的基础, 返贫率较大。基于七车村自然资源匮乏、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务工技能粗放、主导产业不清等制约因素,农户持续稳定增收的渠道不畅、基础薄弱。同时,随着帮扶力度的加大,部分贫困户滋生了的等、靠、要思想,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极易脱贫后再度返贫。 四、总体思路和计划 (一)围绕“产业振兴”。大力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持续抓好以高原特色农牧业和旅游业为重点的传统优势产业,支持帮扶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二)围绕“人才振兴”。按需组织劳动技能及创业培训走进七车村,对以就业的农户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劳动技能和科技文化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创业**培训,落实好创业**政策。每年定期对该村考入高职院校、大学本科的新入学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予以奖励资助。 (三)围绕“生态振兴”。以“全省美丽乡村标准化示范村”建设为抓手,打造“最美七车”。形成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模式。继续弘扬并践行“村庄因生态而美丽、群众因生态富裕”的理念,保护好七车村青山和水源,促使七车村成为“望的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村庄。 (四)围绕“文化振兴”。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系列活动,“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家庭”的评选和道德评议会评选,让村民增强荣誉感,弘扬以“诚、孝、俭、勤、和”为核心内涵的新民风,努力不断提升文化内涵,形成七车村独有的文化内涵。 (五)围绕“组织振兴”。持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对驻村帮扶工作队、村“两委”成员进行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的专项培训,切实提升驻村帮扶工作队、村“两委”的素质和能力。协助村党支部定期组织开展民主生活会和民主评议活动,倡导村“两委”班子成员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客观地审视不足,通过不断向先进典型学习,切实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为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活力,对条件成熟、思想进步的村民积极培养发展,特别是年轻有知识的村民要加大关心培养力度,为基层党组织增添后备力量。 五、重点工作任务 (一)协调相关行业部门,做好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卫计保障、政策兜底、教育保障、文化保障、金融帮扶、法治帮扶等行业帮扶工作和资料完善。 (二)理清发展思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村情民意,精准掌握帮扶村中脱贫户、三类户家庭详细情况。找准发展存在的问题,制定好村级发展规划。 (三)建强基层组织,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其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全村的发展。因此驻村工作队要根据省、州、县的工作部署,指导村级党组织开展基层党建推进工作,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进一步健全民主集中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增强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进一步完善村民代表议事、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制度严肃村内组织生活,推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完善村民代表议事制度,落实责任维护好干群关系,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局面,努力建强基层组织。 (四)精准帮扶,进村入户,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特别是关于精准帮扶的政策,耐心做好“三类户”识别的解释工作,促进帮扶措施的落实,大幅提升群众满意率。结合一般“三类户”自身原因和发展需求,协助村“两委”拟定帮扶计划。竭尽全力为其拓宽增收渠道,增加经济收入,发展村集体经济,帮助群众解决危房、就学、就医等实际困难,建立健康和谐的美丽乡村。 (五)提升智力水平,监督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进基层民主议事决策,强化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农村资金、资源、资产的管理,维护好村集体经济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行党务村务公开,加强村级财务监督,落实财务公开,有效保障村民的参与权、決策权、知情权、监督权,帮助村“两委”做好精准扶赏、基层党建等档案工作,协助村“两委”努力提升治理水平。 (六)加强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强群众致富信心。按照上级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决策部署要求,积极向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做到每份文件要贯彻到群众。努力向群众宣传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文件精神,使群众真正知晓、理解文件内容,增强群众致富信心 (七)多措并举助农增收,促进村经济发展。第一是抓好春耕、秋收生产,促增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保增收。第二是加强**输出工作,鼓励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村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培训,转移村劳动力;第三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第四是确保各项惠农富农补贴资金及时发放到位,促进村民增收。 (八)民生工作。1、农村低保做到位。2、全面完成上级政府安排的各项任务。3、积极动员,提高“两新”参保率。 (九)重点人群工作。1、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2、做好控辍保学工作。3、关注上访人群,将上访调节在低压态势,做好稳定工作。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帮扶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 (二)强化责任,增进感情。认真落实帮扶工作精神,全心全意为困难群众服务。 (三)明确任务,狠抓落实。善于思考,找出好的帮扶致富方法,扎实开展工作,建全帮扶工作机制,积极支持引导村民发家致富。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