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学》“甘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学系列活动采风团走进卓尼 | ||||||||||||
2025-09-22 发布: 点击数: | ||||||||||||
|
||||||||||||
9月20日,《民族文学》“甘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学系列活动采风团走进卓尼,全国知名作家以杨土司革命纪念馆的红色记忆与文化商业街的非遗传承为脉络,探寻民族团结的精神密码,汲取文学创作的鲜活养分。 在卓尼杨土司革命纪念馆,作家们驻足凝视珍贵文献,聆听讲解员讲述震撼人心的史实,了解了杨土司红色传奇的感人故事和光辉的革命事迹。采风团成员纷纷表示,将深挖这段红色历史,以笔为媒讲好民族团结故事,让藏乡大地上的共同体记忆在文字中代代相传。 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曹有云说:“这次来到卓尼,通过我们的参观学习,深刻地认识到卓尼的历史文化非常的丰厚,尤其是这里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淀非常的深厚。我们作为作家、诗人,我想应该多多的深入卓尼,了解这里的历史文化,力争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以此为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民族文学》副主编、编审杨玉梅说:“这次我们带全国的知名多民族作家来到卓尼县,刚刚参观了杨土司纪念馆,感受到了中国革命历史上,杨土司家族对我们中国革命做出的重大贡献,心里特别的感动,我觉得这些红色革命的红色文化特别值得去书写,我们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从历史当中总结出来的,需要我们本地的作家和来自外地的作家去书写,去记录,只有铭记历史,才能够更珍惜现在,才能够砥砺前行。” 在卓尼县文化商业街,采风团穿行于洮砚、农特产品摊位前,沉浸式感受了洮砚匠心流转中多民族文化交融的魅力和民俗特色产品的丰富多彩。采风团成员表示,将把这份匠心与民俗文化转化为文学作品,让卓尼的非遗故事传得更响,走得更远。洮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不仅是文房珍品,更是文化交融的活化石,承载着千年技艺传承,其制作技艺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自然文学协会会长龙仁青说:“这次来这个甘南采风,这个也不是第一次,我来甘南不是第一次,但是卓尼,我是第一次来,踏进卓尼这片土地,这种丰富的自然、人文、地理,包括这种浓郁的民俗风情,深深的感染到了我。同时,这是一片红军走过的地方,留下了这么宝贵的一些红色资源的文化,也深深的受到了教育。想着,把这样的一种感动带到我的文字里,用我的笔,为这片大地写一点东西。”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理事刚杰·索木东说:“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卓尼人,50年前出生在这片土地上,这50年来,我亲眼目睹,也亲身经历了家乡的沧桑巨变,我们的家乡在新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洮砚之乡 藏王故里”正在用他鲜明的文化符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也一直用我的笔记录和歌颂着这片土地,而且将来呢,我要继续立足故乡,这个悠久的历史,深邃的文化,去做好一个宣传者,做好一个记录者,做好一个传播者。” 甘肃省作协副主席、甘南州文联党组书记、主席赵凌宏,卓尼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拉毛杰参加活动。(卓尼融媒:申正平)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