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卓尼要闻  >  正文

卓尼:凝心聚力启新程 奋勇争先谱新篇

发布者: 卓尼县办公室 最后修改时间:2022-05-31 08:48:25浏览次数:

图片图片

德琴巧手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宁菊英正在绣香包。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韦德占

图片

卓尼县完冒镇红山口油菜花观赏带。

图片

纳浪镇纳浪村生态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图片

博峪乡村旅游样板村。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卓尼县委宣传部提供

5月的卓尼大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漫步城乡,平坦笔直的柏油大道、干净整齐的村民新居、绿树掩映的休闲广场、红红火火的群众文化活动……绘出一幅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卓尼新画卷。卓尼县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接壤的褶皱地带,境内地域辽阔,在绿水青山间分布着广袤的森林和草场,黄河一级支流洮河流经县境7乡镇、长达174公里。这里是我省主要天然林区和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荣获“中国最美县域”“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甘肃特色气候小镇”等称号。近年来,伴随着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铿锵鼓点,卓尼县抢抓新机遇、谋求新发展,在“十三五”的征程中留下一串坚实的足迹:经济建设取得新突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县域形象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韦德占 通讯员 王芝莲

聚焦生态经济 驱动绿色崛起

卓尼县紧紧围绕“13296”县域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全域无垃圾”示范区创建、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等,全力推进“五无甘南秘境卓尼”创建和“环境革命”等,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文化旅游大发展,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围绕做大做强“全域旅游无垃圾·藏王故里·秘境卓尼”这一特色品牌,投资22.36亿元建成生态文明小康村192个、惠及1.26万户5.9万人。在全州率先推广使用有机肥,倾力实施“三大革命”“六大行动”,建成美丽示范村19个、整洁村52个,打造了博峪村、力赛村、拉路河等乡村旅游样板村。漫步于卓尼县木耳镇力赛村,风光旖旎的田园、环境优美的庭院、藏式风格的房屋,勾勒出一幅宜居、宜行、宜游的田园综合体锦绣新画卷。“眼前这些房子太漂亮、太惊艳了,没想到卓尼有这么美丽的乡村,感觉特别舒服惬意。”被力赛村民宿吸引的重庆游客张真,不由地用手机拍起了照。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前几年,因为两个孩子要读书,就在县城开了个小餐馆,一方面能有点收入,另一方面能照顾孩子,现在两个孩子上大学了,就把自家房屋装修改建升级为农家乐,一年净收入10万元。”力赛村村民杨兰,是从乡村旅游中受益的村民之一。让农民真实受益,让农民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体。力赛村四周群山秀丽,村旁田连阡陌,村后碧波荡漾,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乡村旅游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无独有偶,看着家门前清澈的河水、整洁的巷道、绿树环绕的村庄、鲜花盛开的庭院,卓尼县木耳镇博峪村村民李保成感慨万千:“房前绿水淙淙,屋后绿树成荫,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了。”卓尼县坚持巩固提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努力将生态“颜值”有效转化为经济“价值”,让卓尼的美更加立体、更加直观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带动全县群众端起“生态碗”、吃上“生态饭”,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擦亮生态底色 建设美丽家园

初夏,走在合冶公路上,满目青绿,黄色的格桑花在风中摇曳,与遍野牛羊共同勾勒出一幅绝美画卷。绿色掩映的卓尼县康多乡拉路河村,背山面水、石奇林秀、云雾缭绕,美不胜收。卓尼县把“环境革命”作为守住青山绿水、呵护蓝天白云、建设美丽家园的长远之计,着力打造“天空增蓝、山脉增青、草原增绿、江河增流、乡村增美、群众增收”的幸福家园,厚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底色和质量成色。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卓尼县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就连普氏原羚(黄羊)等一些难觅踪影的动物也频频露脸。卓尼县切实扛牢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成效明显。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大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着力创建“五无甘南·秘境卓尼”,不断加大生态修复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退牧还草、退化草原改良工程,大力核减牲畜,促进草畜平衡,生态环境根本好转,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卓尼县始终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坚持目标不变、标准不降、力度不减,突出问题导向,强化工作措施,广泛发动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投身“环境革命”主战场,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触角向农牧村腹地、农牧户家庭延伸,实现了环境治理常态长效,更实现了全县5419.66平方公里“全域无垃圾”的目标,擦亮了“全域旅游无垃圾”的金字招牌,城乡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产业转型升级 夯实致富基础

近年来,阿子滩镇积极谋划集体经济发展,不断挖掘自身优势,形成了以山泉水、生态醋、菜籽油、青稞酒、酥油口红、艾香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多元化、常态化、规模化的产业发展之路。卓尼县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提升产业产品结构,形成了以“牛羊菜薯药”五大主导特色产业为重点,优质牧草、青稞、油菜、中蜂、獭兔、蕨麻等传统和地方性特色产业为补充的产业体系。探索“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三链”模式,按照“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思路,大力发展以乡村旅游为主和高原特色种养业为主,民俗文化、手工业、轻加工业为辅,扶贫车间、小作坊、合作社经济遍地开花的产业模式。目前,卓尼县农牧民合作社已达到608个,家庭农牧场达到231个,实现了“让资源活起来、年轻人留下来、钱袋子鼓起来”的目标。近年来,卓尼县累计投资3.38亿元建成大峪沟景区旅游道路22公里、九甸峡旅游道路19.5公里、栈道11公里、红色旅游展馆1处,配套停车场、游步道和旅游厕所等设施。建成旅游专业村50个、旅游标杆村3个、旅游富民村2个、旅游扶贫村10个,全县农牧家乐达376户,博峪村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朝勿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乡村百家范例。近五年共接待游客54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6亿元。

回应百姓期盼 心系民生福祉

卓尼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民生承诺转化为民生行动。过去五年,卓尼县累计建成养老服务机构10所。新增城镇就业3293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800万元,输转劳动力8.23万人,劳务收入12.6亿元。改扩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幼儿园78所,新建各类学校6所,新增校舍面积8.13万平方米、体育运动场地3万平方米。建成17所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的中藏医馆,建设了县疾控中心业务楼,投资350万元建成尼巴镇卫生院及附属设施。过去五年,卓尼县引培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带动合作社99个、贫困户2150户。增投入、保基本、补短板,经济发展更具民生温度,逐步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与此同时,审计、统计、地震、供销、气象、老龄妇幼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实现了新的进步。省州驻卓尼各部门单位认真履行职责,主动服务卓尼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如今的卓尼,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深入推进“五无甘南”建设,打造提升“秘境卓尼”县域品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城乡协调发展典范;加快绿色转型发展,打造美丽中国卓尼样板;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高地;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打造共建共治幸福家园;加强社会综合治理,打造和谐稳定平安卓尼……昂首奋进新征程,接续奋斗再出发。卓尼县将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立足“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定位,紧紧围绕县委“11358”发展思路,促进县域经济均衡发展,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紧扣现代农牧业和文化旅游业两大首位产业,更加突出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卓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