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卓尼要闻  >  正文

卓尼县党建引领“民事村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发布者: 卓尼县融媒体中心 最后修改时间:2022-07-05 08:59:34浏览次数:

一、问题背景

针对如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方法和情感上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是摆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面前的一个难题。按照群众反映的“政策理论不熟悉,办事程序不了解,致富思路不开阔”的问题,自2021年以来,卓尼县以调查研究为基础,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将“坐班服务、代理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与“三亮四进”“一承诺四服务双评议”实践活动等党建工作紧密结合,不断引导驻村干部、村干部、广大党员当好政策理论的“宣讲员”、农牧民群众的“服务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乡村振兴的“联络员”,着力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



二、主要做法


落实坐班服务,当好政策理论“宣讲员”。卓尼县各乡镇严格按照《甘南州农牧村干部坐班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甘南州农牧村专职党组织书记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制定日常服务事项清单,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乡村干部坐班服务事项清单,并制作简单明了、易于理解的办事流程图、坐班服务人员公示牌等,确保群众日常服务需求有人接、有人管、有人办,如喀尔钦镇,在工作日期间每天确保至少有2名以上包村干部到村坐班,周末及法定节假日每天至少有2名村干部轮流值班,彻底扭转了以往党群服务中心大门紧锁、无人值守、办事拖延、形同虚设的不良局面。同时卓尼县各乡镇着力提升村干部政策宣讲能力,及时将各项路线方针、惠民政策融入到感人故事、鲜活人物、难忘场景,从身边事出发,努力把“普通话”翻译成“地方话”,变“书面语”为“聊家常”,将朗朗上口的段子、喜闻乐见的故事、贴心暖心的家常话同老百姓最关心的医疗、养老等问题相结合,使群众有“听故事”的新鲜感,让理论宣讲更加生动鲜活、充满魅力。今年以来,组织党员开展政策理论宣讲80余场次,完成代办事项800余件,受惠群众达2000余人次,接访群众200余人次,解决群众急难疑问350余件,开展上门服务活动300余次,为群众落实事项200余件。

开展代理服务,当好农牧民群众“服务员”。开展常规工作代理服务,重点是做好合作医疗、养老保险以及农牧业保险的代收代缴;水电路房网等基础设施、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的申请办理;社保卡、残疾证、丧葬补贴、助学贷款的申请办理等工作。冬季饮水冻管问题,一直是卓尼县洮砚镇群众的一件急难事,洮砚镇党委将此纳入“民事村办”清单,党政负责人挂牌督战,积极与县水务局沟通衔接下沉技术人员,以实地查看,现场办公的方式,相继实施了“人饮工程”、冬季冻管维修、老化管道改造、蓄水池维修和新建、饮水排查等项目,让群众喝上了放心水,从根本上挖掉了群众饮水问题的“病根子”。在各农牧村,乡镇干部依托现有的快递物流中转站,为行动不便、出行困难的群众提供网购物品、快递物流代收代寄服务。在各社区,社区干部衔接相关的单位,为行动不便、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众提供水费、电费、电话费、取暖费等各类费用的网上代缴服务,最大限度解决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开展预约服务,当好矛盾纠纷“调解员”。卓尼县各乡镇为群众提供电话预约服务,以村组(社区)为单位,制作发放“便民服务连心卡”,将包村干部的基础信息、联系方式等内容全部制作到“便民服务连心卡”上,农牧民群众可通过电话预约的方式,将自己的合理需求、邻里的矛盾纠纷、乡村舆论导向等及时反映给联系干部。卓尼县纳浪镇朝勿村村民贾国志说“‘便民服务连心卡’真方便,我按照卡上的电话联系到了第一书记,解决了我家中华蜂养殖上的难题,联系到了驻村干部,解决了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办理上的难题。”同时,卓尼县各乡镇以村组(社区)为单位,全面加强对各类矛盾纠纷的排查,并结合本村实际情况,每周确定固定的1天作为乡村干部接访日,由包村领导、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共同坐班,接待来访群众,受理反映问题,并对全村未处理的矛盾纠纷,进行集中研判化解。卓尼县申藏镇全面落实固定接访日制度,集中整治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强化校园安全、食药品安全监管、加强农牧村社会治理等方面突出问题,严格落实接访工作措施,2021年以来,累计收集群众反映问题71件,参与调处矛盾纠纷23起。

开展上门服务,当好乡村振兴“联络员”。卓尼县各乡镇村干部、驻村干部、包村领导按照“一对多”的模式,将全村所有农牧户分包给每名干部,包户干部坚持每月定期入户走访,认真书写民情日记,及时了解农牧户的思想动态,重点掌握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方面的想法和打算,对外出务工的,积极联系提供就业岗位或务工信息,对想发展农牧产业的,引导其发展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特色产业,联系提供技术服务、协调无息贷款等,真正做到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为群众服务。截至目前,各乡镇联系中华蜂养殖技术人员,解决农牧民养殖中华蜂问题40余件,帮助农牧民成立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20余家,帮助农牧民开办农家乐30余家。协调配合县卫健局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组织全县2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罹患重大疾病和疑难杂症患者,分批次赴省中医院进行大病集中救治,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众看病就医难的问题。


三、实际成效


党建引领“民事村办”成为了基层服务能力提升的“新引擎”、践行为民办实事的“试金石”,提高公信力的“新平台”,真正将为民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基层“神经末梢”,拉近了党群心距离,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探索创新服务群众新模式,实现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全盘考虑、统筹谋划,将以前坐等群众到党群服务中心办事的方式,转变为组织第一书记、包村干部、村干部、农牧村党员主动到农牧民群众家里解决问题,通过拉家常、问需求等方式,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为群众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

探索践行服务群众新路径,实现从“最多跑一次”向“最好不用跑”转变。坚持常态化、制度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提升群众的便利度、获得感和满意度。坚持将服务群众工作与主题党日、党史学习教育等工作结合起来,落实每周一集中分析研判群众需求及办理结果工作制度,找准群众需求与干部业务的对应关系,及时选派干部解决群众问题,努力做到群众不用跑、让干部主动跑。

探索创新党建引领作用发挥新载体,实现从“零散”到“集中”的转变。在农牧村(社区)积极推行“党支部+网格”基层治理新模式,构建起了“县委—乡镇党委—农牧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四级组织体系,形成互联互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农牧村(社区)社会治理体系。形成以网格为中心的战斗堡垒,发挥组织优势有力推动疫情防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农牧村(社区)基层治理水平有效提升。


四、经验启示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表面看是距离,实质反映的是对群众缺乏感情。卓尼县通过调研,察民情、知民需、体民意,探索总结落实“民事村办”服务工作机制,用在家门口的“红”,温暖基层民众的“心”, 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必须坚持以党建引领为关键点。要强化学习,宣传好党的声音,让基层党员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突出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基层组织政治功能、服务功能得到双提升,开创为民服务新局面。要全面深刻认识和把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地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的方方面面,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
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必须坚持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要以便民、惠民为落脚点,牢牢把握“最多跑一次”到“最好不用跑”的改革,变被动办理为主动服务,整资源、抓阵地、优载体、提服务,努力做到群众所需件件有处置,群众所虑事事有帮助、群众所难个个有扶助。落实“民事村办”服务机制,要统一制定村“两委”班子服务工作群众测评表,由各农牧村党组织牵头,每月月底组织召开一次群众评议会议。在群众评议的基础上,驻村干部和村“两委”班子之间按照“一对多”的形式,逐一对各自本月为群众办实事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议,最后结合群众评议情况,每月评选出本村“为群众办实事能手”,提升服务质量。
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必须坚持以常态长效为支撑点。要严格按照《甘南州农牧村干部坐班工作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坐班人员在坐班办公期间,认真学习《村干部应知应会知识》和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办事能力,为村“两委”正确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要认真接待群众来访,提供政策咨询,积极调处各种矛盾纠纷,维护村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及时处置突发性事件,确保村内事务正常开展。坐班人员要严格遵守党纪政纪、法律法规,努力提高办事效率,端正工作态度,热情服务群众,积极维护村干部队伍的良好形象,以制度和群众知晓率约束村干部坐班行为,使“民事村办”实现规范化、常态化,切实提高“民事村办”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