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卓尼要闻  >  正文

【领航】风华十年写华章 描绘发展新画卷——卓尼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发布者: 卓尼县融媒体中心 最后修改时间:2022-09-06 16:47:28浏览次数:

图片

天地造化,孕育了传奇的洮河,一路高歌奔向黄河;岁月钟情,击节出一曲优美的《美丽卓尼》,传唱大江南北。

图片

十年砥砺奋进,卓尼大地日新月异。党的十八大以来,卓尼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踔厉奋发、锐意进取,谱写出了产业强、生态美、百姓富、社会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图片

“十三五”末,地区生产总值接近30亿元大关,大口径财政收入突破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9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7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1.4倍、年均增长7.4%。6673户3.1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提前两年实现脱贫“摘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古雅洮河大桥、城区供水等工程相继投入使用,卓合高速、康卓公路等骨干通道和乡镇市政道路建设相继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规模效益有效提升;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全域旅游发展步伐持续加快,“一十百千万”工程快速推进,“百里洮河风情线”生态旅游长廊初步成型,“红色博峪”“金色阿子滩”等一批旅游标杆村闻名全省。“十三五”期间累计接待游客540余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26.1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期间的3.4倍和4.16倍。

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十年来卓尼推进产业转型、全域旅游、城乡融合等发展成果的缩影。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图片

初秋的清晨,漫步卓尼街头,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沉睡了一夜的小城,睁开惺忪的眼睛,焕发出新的容姿。干净的街道,亮丽的牌匾……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净洁与美丽;晨练老人优雅的姿态,环卫工人辛勤的劳动,路上行人幸福的笑容,展示着这座城市的文明与幸福。

图片

2015年以来,全州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号角,响彻卓尼大地,唤醒了人们期盼已久的文明。一时间,领导干部、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广大群众都行动起来了。从城市到乡村,从大街小巷到乡间道路,到处有清扫垃圾、清除污垢的忙碌身影。大街小巷、农牧村房前屋后堆积的垃圾不见了,街道两旁的广告牌、围墙上的“牛皮癣”铲除了……古老的小城换上了新装,以洁净、文明的崭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人们在惊叹城乡面貌蜕变的同时,健康、卫生、文明的种子在心中悄然生根、发芽、结果。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触角向农牧村腹地、农牧户家庭、农牧民心灵延伸,实现了环境治理常态长效。以“五无甘南”,“十有家园”厚植底色,着力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实现了全县5419.66平方公里“全域无垃圾”的目标,将生态“颜值”有效转化为经济“价值”,激发了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奋斗的干劲,擦亮了“全域旅游无垃圾”的金字招牌,城乡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这些变化的背后,是群众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高,时代气息和文化底蕴在城乡建设中得到完美融合。

图片

看着家门前清清的河水,整洁的巷道,绿树包裹的村庄、鲜花盛开的庭院,康多乡拉路河村村民感慨万千:“现在生活水平高了,环境卫生搞好了,房前绿水环绕,屋后绿树茵茵,从来都没这么美过!”

农牧村人居环境的改变,不仅使乡村美了,诗意浓了,也让我们向往的远方更近了。这恬静安然、田园牧歌式的场景,正是生态经济的缩影。

图片

无论是城区道路提升与巷道硬化、城区亮化、沿街建筑风貌改造,还是“城中村”改造、城区供水管网改扩建、城区集中供暖、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等等。从城市拔地而起的高楼到乡村整洁的街巷,从老旧小区的蝶变到商品住宅的升级……卓尼县城乡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可喜嬗变,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城中村”改造,改造拆迁安置居民500多户,从根本上解决排洪渠周边居民的居住安全和城市环境卫生“脏、乱、差”与市容市貌“破、旧、乱”的现象,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

在城乡建设的浪潮中,一座座破旧的房屋被拆迁,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小巷变成了宽阔的马路,灰暗的街道装上了明亮的路灯,街道两旁有了绿树绿地,污水不见了,河水清澈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一桩桩关注民生、情系民众的民心工程让人民群众如沐春风。

 交通事业全面提升

图片

深秋时节,俯瞰洮河两岸,一条条大道在和煦的阳光下犹如条条银色的玉带,蜿蜒于重峦叠翠之中;一道道桥梁恰似迷人的彩虹,映照在蓝天碧水之间。横连东西、纵贯南北,致富百姓、发展经济,交通事业的发展,让卓尼不再偏远,让卓尼融入了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卓尼大地上,修葺一新的公路、桥梁四通八达,国道、省道、县道、镇村公路所形成的“千里长廊”连网互通,成为方便居民出行、带动旅游增收、促进城乡一体化、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致富通道。

图片

常言道:“隔山容易隔水难。”1971年,洮河上建起了第一座现代化的桥,这是一座为5孔跨径25米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总长175米,宽7米。2018年5月,新洮河大桥建成通车,采用现行桥梁通用的箱梁设计,桥梁全长140米,双向四车道通行,内侧车道宽3.5米,外侧车道宽3.75米,两侧各设1.5米非机动车道和3.5米人行道,桥梁断面全宽24.5米;随后又建设了甘肃省唯一一座跨河廊桥,也是全国唯一一座藏式风格廊桥。

现如今,新建洮河大桥5座,建设人行天桥1座。

洮河大桥像一条玉带,如一轮彩虹,开启了通往外界的通道,让城市笑迎八方来客,与周边青山绿水相辉映,成为卓尼县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图片

一条条道路,一座座桥梁,见证卓尼的发展变化,见证卓尼人民幸福指数的节节攀升。

乡村振兴“增韵添香”

图片

漫步木耳镇力赛村的阡陌巷口,风光旖旎的田园、藏式美观的房屋、环境优美的庭院,庄前屋后如画的风景,勾勒出“宜居、宜行、宜游”的田园综合体锦绣新画卷。

2018年,卓尼县乡村振兴奔小康行动如火种,似号角,点燃了党员群众建设美丽家园的激情,吹响了乡村振兴奔小康的号角。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载体,围绕做大做强“全域旅游无垃圾·藏王故里·秘境卓尼”这一特色品牌,建成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文化旅游大发展,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载体,围绕做大做强“全域旅游无垃圾·藏王故里·秘境卓尼”这一特色品牌,建成生态文明小康村192个、旅游专业村50个、旅游标杆村3个、旅游富民村2个、旅游扶贫村10个,全县农牧家乐达376户,博峪村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朝勿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乡村百家范例。

图片

在阿子滩村下阿子滩自然村,金色酒庄不仅是游客“打卡”地,也是当地的青稞酒扶贫车间。阿子滩镇积极谋划集体经济发展,不断挖掘自身优势,形成了以山泉水、生态醋、菜籽油、青稞酒、酥油口红、艾香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多元化、常态化、规模化的产业发展之路,促进当地农牧民实现稳定增收。

卓尼县始终把产业发展当作乡村振兴的基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提升产业产品结构,形成了以“牛羊菜薯药”五大主导特色产业为重点。尤其是2022年,推进现代种植业“五个万亩”培育行动,将食用菌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农牧民群众参与,推动食用菌产业加快发展,实现企业增效农户增收、促进卓尼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推广种植中藏药材8万亩、高原夏菜5000亩、食用菌1200亩、青稞5.89万亩、油菜2.56万亩。

图片

30多吨卓尼木耳发往了杭州。10年来,卓尼木耳第一次销往省外,品质得到了全国市场的认可。

农牧村人居环境的改变,不仅使乡村美了,诗意浓了,也让我们向往的远方更近了。这恬静安然、田园牧歌式的场景,正是乡村振兴的缩影。

图片

一处处干净整洁的美丽新村处处都是新气象,一座座现代化果蔬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田间画卷多姿多彩……共同谱写着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百姓幸福的新篇章。

十年来,卓尼县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中砥砺奋进,奏响了凝心聚力谋发展的卓尼“好声音”,一曲《美丽卓尼》之歌,让人们对卓尼这片红色土地充满无限向往。如今的卓尼不仅成功登上了“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中国最美县域”榜单,更是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这些荣誉的获得,为卓尼的绿色崛起注入了新的底气,塑造了卓尼独有的品位。(王芝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