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洮:希望之泉,润泽干涸大地
甘肃中部的定西、会宁等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资源极度匮乏成为限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该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甘肃省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提出了引洮河水到中部地区的设想,曾于1958年开工建设,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终因工程规模过大,国力民力不支被迫于1961年6月停建。2014年12月28日,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洮河是黄河上游较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甘、青两省交界处的西倾山北麓,在永靖县境内汇入刘家峡水库,全长673.1公里。洮河流域总面积25527平方公里,涉及碌曲、临潭、卓尼、夏河、永靖等12个县。河源高程4260米,河口处高程1629米,相对高差2631米,多年径流量49.2亿立方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省委、省政府重新启动引洮工程的前期工作,并在1992年把引洮工程列为甘肃中部地区扶贫开发的重点项目。根据不同时期全省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经过十多年的设计论证,不断调整用水思路,确定引洮工程是以解决城乡生活供水及工业供水、生态环境用水为主,兼有农业灌溉、发电、防洪、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建设项目,从而实现水资源的优化调度,从根本上缓解该地区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引洮工程供水范围西至洮河、东至葫芦河、南至渭河、北至黄河,受益区总面积为1.97万平方公里,涉及甘肃省兰州、定西、白银、平凉、天水5个市辖属的榆中、渭源、临洮、安定、陇西、通渭、会宁、静宁、武山、甘谷、秦安等11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区),155个乡镇,总人口约400万人。
二、工程:民生之基,铸就发展之路
引洮工程由九甸峡水利枢纽和供水工程两部分组成,计划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建设内容包括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九甸峡水利枢纽是引洮供水工程自流引水的龙头工程,枢纽主要建筑物包括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左岸1、2溢流洞、右岸泄洪洞、右岸引水发电洞、供水工程总干渠进水口等。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坝顶高2206.5米,最大坝高136.5米,水库总库容9.43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3×100兆瓦,年平均发电量10亿千瓦时。引洮供水工程以洮河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为水源,总干渠设计引水流量32 立方米/秒,加大引水流量36 立方米/秒,年调水总量5.5亿立方米。一期工程年调水量2.19亿立方米,配置非农业用水1.53亿立方米,约占总外调水量的70%;农业用水0.66亿立方米,约占总水量30%。由110.48公里的总干渠、3条总长146.18公里的干渠、20条总长238.18公里的灌溉支(分支)渠、两条总长47.02公里的县城以上城市供水专用管线、10条总长66.26公里的乡镇专用供水管线等构成覆盖全供水区的输供水渠(管)网体系。受益区为定西、兰州、白银三个市辖的安定、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榆中、会宁六个县区39个乡镇,人口91.41万人,发展高新农业灌溉面积19万亩。引洮供水工程属大型跨流域自流引水工程,工程线路长,跨地域范围大,穿越流域多,供水区分散,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总干渠自九甸峡水利枢纽大坝上游洮河右岸取水,以隧洞、暗渠、渡槽形式依次穿越九甸山、宗石山、驮子山、尖山、漫坝河、东峪沟、新寨、秦祁河、高峰进入主要灌区及供水区,之后以明渠、渡槽、短隧洞形式沿内官盆地南缘山脚向东行进,过香泉、吴家川、马莲沟、大营梁至马河镇结束。总干渠工程以隧洞为主要建筑物,初步设计阶段布置隧洞15座92.97公里,占全长的84.2%,其中3、6、7、9隧洞的长度分别为13152米、15100米、17190米、18245米,大于10公里的隧洞占总干渠长度的57.6%。一干渠渠线自总干渠阳阴峡分水,沿内官盆地南缘北侧偏西方向前行,经店子街、称沟至宛川河流域高崖水库下游。二干渠自总干渠阳阴峡分水,渠线向北穿过内官盆地,然后沿关川河支流西河左岸下行梁家庄止,与安定区已建成的西河渠、中河渠相接,经定西市区以及巉口,沿关川河而下达会宁县境内的头寨子。三干渠自总干渠马河镇分水,渠线沿大咸河左岸山坡脚与陇海铁路平行向南下行,经通安、云田,在小金家门入渭丰渠。陇西专用供水管线自总干渠7隧洞出口分水,沿秦祁河右岸山脚向下游前行,至张家堡后跨秦祁河,在左岸经北寨镇后下行至关门村,再次跨过秦祁河后在右岸行至陇西双泉镇结束,供水管线采用重力流输水,为DN1000的玻璃钢夹砂管。定西市专用供水管线自总干渠阳阴峡分水,沿正北方向前行,经内官营镇后沿内官定西公路至祈家庄后,沿西河右岸顺水流方向至李家咀与定西现有水厂衔接,直接向水厂供水,供水管线采用重力流输水,为DN800的玻璃钢夹砂管。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共布置各类建筑物2393座,其中总干渠138座,干渠536座,支渠工程1719座。
三、移民:和谐之桥,连接过去未来
工程历程与发展:在“大跃进”的历史背景下,1958年2月,中共甘肃省第二次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确定了引洮河水上董志塬的计划。引洮工程最早投建于1958年6月,开工典礼在岷县古城举行。工程采取“边测量、边设计、边施工”的建设方式。17万建设者高举着“水不上山不回家”的保证书,在洮河畔向世人宣示了大干苦干的决心。宏伟的工程规模,高涨的革命热情,引起了举国上下的关注。最终因当时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被迫于1961年6月停建。三年建设期间,国家共投资1.6亿元。在此之后,甘肃省研究解决甘肃中部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举措和办法从未停止过。1992年,省委、省政府再次将引洮调水工程列为甘肃中部地区扶贫开发的重点项目提上了议事日程。10多年间,经过反复勘测,反复论证,反复提交,不断完善,最终于2006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引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8月,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立项。
2006年11月22日,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全面开工。此项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由九旬峡水利枢纽及供水工程两部分组成,计划分两期建设。2002年9月18日,经国务院讨论通过了《甘肃省洮河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2006年7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可行性研报告。2002年12月2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甘肃省引洮水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引洮供水工程的项目法人,负责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总投资36.98亿元,国家定额补助19.7亿元,甘肃省配套资金17.28亿元,工程建设工期为六年。
涉及范围之广: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淹没情况,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淹没区涉及卓尼县洮砚镇、藏巴哇镇6个村委会16个村民小组1035户4724人的生产生活问题,共影响区域内面积24.6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20.9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340亩。九甸峡库区正常水位为2202米,绝对静止水位为2166米,汛期限制水位为2199米,总库容9.43亿立方米。库区现有人口3100多人。共完成库区搬迁行政、企事业单位13个,移民1035户4724人,库区淹没拆迁各种房屋建筑面积259683平方米;淹没园地67.24亩,耕地5388亩,林地5353.14亩,草地2582.13亩;淹没交通道路43公里,电力线路35公里,通讯线路35公里和广播电视线路10公里。淹没小水电站3座,提灌站5座,自流灌溉渠46千米,衬砌渠道18公里,河道防护堤6.28公里;淹没九年制学校一所,村级小学5所,村级六位一体活动室6个。
多方式稳定安置:移民安置情况,根据2006《甘肃省洮河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库区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规划报告》,我县九甸峡库区移民工作自2006年10月进入实质性移民动迁,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基层干部扎实工作,九甸峡移民群众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安置,移民安置划分为外迁安置和非外迁安置两种安置方式(非外迁安置包括自谋职业、投亲靠友、就地后靠等)。我库区共有移民1035户4724人。
移民发展之要:基础设施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情况,依据《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和《甘肃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的通知》(甘发改移民[2006]1066)号文件精神,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州移民局的指导下,自2007年开始至今我县库区先后实施了洮砚乡政府及驻乡机关迁建项目、库区临时搬迁道路项目、库区复建道路、库区各村委会建设、村级小学建设项目、中低产田改造、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建设、防洪治理及护村护田河堤、后靠安置村供电、产业扶持、村道建设及巷道硬化、亮化工程、通信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这些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极大提高了库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使库区在基础设施方面紧跟全县步伐。
四、扶持:稳定之锚,保障移民生活
安民生之基:后期扶持工作开展情况,一是加强领导,强化政策宣传,落实责任,营造良好的后期扶持政策落实环境。结合我县九甸峡库区移民工作的实际,及时成立了九甸峡库区非外迁移民后期扶持办公室(库区办),全面负责我县库区非外迁移民的调查摸底和人口核定工作;二是组织移民业务干部、库区乡、村、组相关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和政策规定及法律法规,对重要的章节进行重点培训学习,做到后扶政策移民干部熟知,乡村干部了解知晓;三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后扶政策宣传。从库区外迁移民搬迁工作结束,非外迁移民搬迁安置基本就绪时开始,大力宣传后期扶持政策,使全社会都了解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为后扶工作的全面落实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四是严格政策界限,认真核实后期扶持人口。依据省州有关规定,制定了《卓尼县九甸峡库区非外迁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明确了后期扶持兑现的原则、时限等。
引光明之烛:后期扶持资金落实情况,一是强化领导责任,确保资金安全。二是靠实工作责任,强调工作纪律;三是加强协调,保证后扶资金及时发放。在后扶资金到位后的第一时间,协调将后扶资金划拨到后扶资金专户。县信用联社对库区移民群众的后扶资金发放也是给予大力支持,积极筹措资金,及时将后期扶持资金划转到移民个人专户,保证了后扶资金的及时发放,全面实现了后期扶持资金的社会化发放。根据《甘南州九甸峡水库投亲靠友、自谋职业、后靠安置移民后期扶持基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按照每人每年600元的标准,从2008年开始,连续扶持20年卓尼县2261人。后期扶持补助资金的落实,对于保障非外迁移民基本生活和解决燃眉之急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库区:和谐之区,共创美好未来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政策性强,程序严格。移民工作又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牵涉到社会生活链的方方面面,因此,信访、群访、越访事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而九甸峡库区非外迁移民人口情况又比较复杂,移民群众的等、靠思想相当严重,特别是大中专学生农转非后还没有工作、个别城镇下岗职工、城镇户口家属等,是后扶工作的核心和工作重点,他们对后扶政策兑现具有一定的偏激思想,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们耐心做好信访人员的政策解释和安抚劝说工作;另一方面,我们和库区乡村组、安置区乡村组加强协调沟通,畅通信息渠道,加强信息预测和事先防范,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对那些重点人群和问题人员,采取走下去和请上来的办法,及时解决好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把问题解决在当地,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积极引导移民群众合理使用后期扶持资金,大力发展农(特色农作物)林(经济林果)牧(大棚养殖)渔(网箱养鱼)等产业,提高移民群众收入,促进库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库区社会和谐稳定。
总体来讲,我县的非外迁移民群众的后期扶持工作进展顺利,库区移民和安置区移民生产生活正常,社会稳定。但是我们要以创建“平安库区、和谐库区”为目标,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强化工作措施,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以促进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非外迁移民群众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同时,积极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做好一切可能发生事件的应急预防措施,做到移民信访案件事事有交待、件件有着落,确保库区和非外迁移民安置区社会和谐稳定。(通讯员:杨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