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五彩卓尼  >  卓尼方志  >  卓尼概述  >  正文

行政区划

发布者: 卓尼县办公室 最后修改时间:2017-10-25 09:25:00浏览次数:

 

行政区划

 

卓尼历代属洮州辖地,自明永乐四年(1406)年番人酋长些地率叠番达拉等族内附,永乐十一年(1413年)授指挥佥事兼武德将军,并接管卓尼大寺住持大权,逐步成为政教合一地方政权的最高统治者。杨氏世代效命朝廷,不遗余力,势力范围也随之扩展,清道光时,今甘南地域之近半几为其所统。全境分朱扎7旗、那麻那旗、大峪沟旗、冬禾索旗、拉布什旗、私吾什旗、小术布旗、包吾什旗、巴隆什旗、卓逊旗、他纳旗、家人旗、杓哇旗、日班玛旗、岔麻录的吾旗、代麻旗、约沙必拉旗、阿禾儿旗、沙麻龙主旗、土桥旗、善扎旗、迭当旗、车巴沟旗、拜来大加桑旺朋多旗、益哇旗、哇巴旗、白阿卡松拉麻尕什旗、买麻卡松旗、当多旗、宁巴旗、截尼沟旗、俺子旗、达拉沟旗、卡巴力秀旗、阿夏旗、多力禾旗、沙录哇旗、桑巴旗、阳山旗、铁巴旗、阴山旗、代巴旗等48旗,辖今卓尼迭部2县及舟曲、临潭、合作市部分地域。民国建立,卓尼地区仍为杨土司属地。1937年卓尼设治局成立。1943年推行保甲制,卓尼地区仍亦开始编查保甲,直至1947年全境编查才告完竣。编查结果为柳林镇(驻桃日)辖10108甲,洮南乡(驻达子多)辖772甲,洮北乡(驻古战川)辖665甲,北山乡(驻恰盖寺)辖986甲,录竹乡(驻麻路)辖876甲,贡巴乡(驻贡巴寺)辖647甲,插岗乡(驻拱坝)辖782甲,铁巴乡(驻铁巴)辖671甲,上迭乡(驻电尕寺)辖12140甲,下迭乡(驻旺藏寺)辖14143甲。设治局共辖1985890甲。1949911日,洮岷路保安司令杨复兴率众起义,卓尼和平解放。1950年,杨复兴宣布废除土司制度。101日,中国共产党卓尼工委和卓尼藏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成立。1951年开始组建基层政府。至1953年底,卓尼共设9个区级政权(包括区级工作组),14个乡级政权。即柳林、洮南、北山、录竹、贡巴6个区级政府及上、下迭、插岗3个区级工作组。195310月,卓尼县成立,隶属甘南藏族自治州。省政府先后划拨会川县新堡4乡、岷县西寨乡的西尼沟归入卓尼辖区,原区属乡增为18个,即柳林、纳麻那、立洛、卡车、麻录、大族、朱扎、朱盖、木耳、大峪、东升、录坝、团结、盘园、拉扎、洮砚、柏林、新堡等。至19561 月,全县划为1 镇、9区、17乡。柳林镇为县直属镇 ;柳林区辖第二(博峪)、三(大峪)、四(纳麻那)、五(立洛)乡;洮南区辖第一(卡车)、二(拉扎口)、三(大族)、四(朱扎)、五(朱盖)乡;洮北区辖第一(目的坡)、二(申藏)、三(阿子滩)、四(盘园)乡;新堡区辖新堡乡、洮砚乡、柏林乡、拉扎乡。北山、录竹、上迭、下迭、插岗5区未划乡,仍按原旗制区划管辖。直到1957年才在此5 区改旗划乡27个:尼巴、刀告、麻路、术布、扎古录、恰盖、康多、杓哇、完冒、博峪、拱坝、铁坝、插岗、益哇、尖尼、奄子、卡巴、达拉、沙录哇、阿夏、多力禾。1958年撤区并乡,新堡、柳林、洮南、洮北4区被裁,并将原17乡合并为博峪、纳浪、达子多、大族、申藏、阿子滩、洮砚、新堡8个直属乡。调整后卓尼县领1镇、5区、35乡。195811月,卓尼全县乡镇均改建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县属8个人民公社:柳林公社(原柳林镇 )、洮南公社(驻达子多村,原辖区域)、 洮北公社(驻阿子滩,原辖区域)、上游公社(驻麻路,原录竹区辖域)、恰盖公社(驻恰盖,原北山区辖域)、新洮公社(驻新堡,原区辖域)、上迭公社(驻电尕,原区辖域)、下迭公社(驻旺藏寺,原下迭、插岗区辖域)。年底,卓尼县并入临潭县,同时将原属卓尼的下迭、插岗两区划入龙迭县。19621月,甘南州重新划分行政区划,恢复卓尼县建制。全县划为1镇,20乡,84个乡属人民公社,351个生产队。即柳林、盘园(后改为那子卡)、入吾(后改为扎古录)、沙冒、完冒、尼巴、刀告、柏林、新堡、洮砚、拉扎、纳浪、多坝、木耳、恰盖、康多、杓哇、阿子滩、卡车、大族、申藏。区划调整时临、卓两县辖地有小的变更,原临潭县所属的温旗、羊化、草岔沟等村划入卓尼;原属卓尼的立洛、三石、小术布等村划归临潭。1965年,卓尼对所属21乡(镇)进行撤并;多坝、木耳2乡合并为木耳乡;沙冒、完冒2乡合并为完冒乡;那子卡、阿子滩2乡合并为阿子滩乡;杓哇、康多2乡合并为康多乡;拉扎、洮砚2乡合并为洮砚乡。撤并后县辖115乡。1968年,又将16个乡级政权改称人民公社,区划未变。1983年,撤销各级革命委员会,同时恢复115乡的建制 。2016年末辖312乡,即柳林、木耳、扎古录3镇和纳浪、喀尔钦、刀告、尼巴、完冒、阿子滩、申藏、恰盖、康多、洮砚、藏巴哇、杓哇土族乡等12个乡;下设3个居民委员会,97个村民委员会,461个村民小组,年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175元,同比增长8.5%;农牧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260元,同比增长7.9%

 

 附件:

上一条:人口面积

下一条: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