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体顶端
柳 林 镇
【基本概况】 柳林镇位于卓尼县城拥军街,辖区南临木耳镇,北靠临潭县羊永乡和流顺乡,东临木耳镇,西临大族乡,平均海拔2000米,洮河贯穿全境,流域长达15公里。全镇共有各类耕地12650亩,人均耕地1.78亩,人均纯收入1057元。全镇共辖9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34个村民小组,共有农业人口1626户7128人,城镇人口1785户5379人,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5%,是典型的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之一。各类牲畜存栏8072头(匹、只);种植业以小麦、蚕豆、洋芋、油籽、药材为主,年均降雨量565.4毫米,无霜期110天,绝对无霜期58天。镇内有六年制学校3所,村学5所,有教职工39人,在校学生541人;全镇共有10个党支部。
【国民经济发展概述】 农业生产方面:本着广大人民群众“增收、增效”为目的,以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为目标,以“调整农业生产内部结构”为主,推广科学种田和优质药材品种种植,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努力引导农民群众提高粮食单产,逐年增加饲草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截止2003年粮、经、饲比达62:36:2。
林业方面:“天保”工程启动后,努力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工程,共计1601.5亩。
畜牧业生产方面:主要以抓好牲畜防疫和提高“三率”为中心,引进优良畜种建设绒山羊基地,2003年各类牲畜年末存栏8072头(匹、只),使畜牧“三率”分别达到总增率21.10%,出栏率39.05%,商品率25.55%。
交通水电方面:自1991年以来,共建修道路25条;河堤12处计3500米;农田灌溉自流渠12条计2265米;电力提灌站1处;人畜饮水工程20处;农电线路9处。
乡镇企业方面:通过设备租赁、改造、引进人才技术等办法,提高了上卓砖厂、多洛养殖场等生产经营能力,生产规模逐年增加。2003年生产总值达1290万元,营业收入1030万元,实现税金10万元。
【柳林镇领导名录】
书 记:杨应霖(藏) 康志耀(藏)
杨和平(藏) 申海明(藏)
吴 华(藏)
镇 长:陈新民(藏) 徐炳烈(藏)
房玉奎(藏) 虎永明(藏)
景耀东(藏)
副书记:贾明义(藏) 房玉奎(藏)
杨继红(藏) 金淑英(女、藏)
刘耀芳(女) 杨维民(藏)
副镇长:何永红(藏) 赵晓晨(藏)
李建平(藏) 朱近全(藏)
人大主席:杨应霖(藏)胡世俊(藏)
李尚斌(藏)
武装部长:孙善祥(藏)王 勇(藏)
孙成章(藏)
计生主任:张凌兰(女、藏)
大 族 乡
【基本概况】 大族乡位于卓尼县城西北部洮河上游,乡政府驻地麻地卡村距县城10公里,辖区横跨洮河南北两岸。东连柳林镇,东南与木耳镇相连,西南与卡车乡为邻,北靠临潭县城关镇、长川乡和羊永乡。有岷合公路经过乡境柯癿、坡岔村,岷麻公路经过乡境加当、拉力沟门、扭子村。全乡总面积154.1平方公里,有耕地14443.6亩,人均2.68亩,农作物播种面积14400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700亩,其它农作物播种面积300亩,各类牲畜年末存栏13834头、匹、只,其中大牲畜3611头、匹、只。总人口5393人,国内生产总值606.8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554.89万元,第二产业17万元,第三产业35万元,人均纯收入1108元。辖6个村委会、32个村民小组,有农业人口1096户5337人。有藏、汉、回三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0%以上。乡内有卫生院、兽医站、公安派出所、供销社等基层单位,还有洮河林业局下属的卡车林场等。
【国民经济发展概述】 农业生产方面:着重坚持“调整结构靠科技增产增收增效益”的方针,以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为目标,推广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以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截止2003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9337亩,粮食作物总产量1650、06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3700亩,其中油料面积2700亩,产量270吨,药材播种面积1000亩,产量500吨;其它农作物播种面积1363亩。
林业方面: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广阔,有林地77、85万亩,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有云杉林、冷杉林、柏木林、油松林、山杨林等。“天保”工程启动后,努力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工程,使还林面积和造林面积逐年增长。
畜牧业方面:多年来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以提高牲畜“三率”为中心,以疫病防治为重点,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以引进优良畜种为目标,努力建立牛羊养殖示范点和牛羊育肥基地。牲畜年末存栏逐年增加,截止2003年底各类牲畜达13834。头(匹、只),其中大牲畜3611头(匹),绵山羊6625只,细毛羊及改良羊3569只,猪肉总产量123.15吨,牛肉总产量68.6吨,羊肉总产量29.16吨,牛奶产量199.05吨,山羊毛产量1.31吨,绵山羊毛产量5.79吨。
乡镇企业方面:截止2003年底,全乡有个体私营企业86个,其
中个体工业企业23个,个体运输企业41个,商品流通企业21个,旅游饮食服务业1个。乡镇企业总产值220万元,从业人员107人,乡镇企业增加值52万元。
【大族乡领导名录】
书 记:邱彦彪(藏) 杨 彪(藏)
李尚斌(藏) 申海明
杨自书(藏)
副书记:王维民 彭玉林
申海明 乔 梅(女、藏)
佴云花(女、藏)
乡 长:包新天(藏) 乔松明(藏)
秦 卓(藏) 宁 康(藏)
黄建斌(土)
副乡长:杨继红(藏) 秦 卓(藏)
杨 彪(藏) 李建荣(藏)
安 平(藏) 范文艳
人大主席:胡世俊(藏) 孙善祥(藏)
王喜全
人武部部长:卢映武 孙善祥
武建民
计生办主任:丁莉萍(女)
卡 车 乡
【基本概况】 卡车乡位于卓尼县城西南部洮河上游,距县城2l公里,有岷麻公路东西穿越乡境。辖区东连大族乡,南越光盖山与迭部县为邻,西北与临潭县术布乡、城关镇接壤。洮河横贯全乡,总面积731.93平方公里,其中草原面积46万亩,森林面积26万亩,耕地面积8500亩,人均占有耕地1.8亩,人均纯收入1283元。辖6个村委会,29个村民小组,有农业人口912户4603人,境内有藏、汉、回三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辖区内有丰富的牧业草场资源,是全县的牧业基地之一,2003年末各类牲畜存栏15300多头(匹、只)。农作物种植以小麦、青稞、大豆为主,油料、洋芋、甜菜次之。乡内有九年制学校1所,村学14所,有教职工43人,在校学生661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528人,占总数的80%。设有卫生院、兽医站、公安派出所、农林站、农村信用社、粮站、邮电所、供销社等基层单位,还有洮河林业局下属的卡车林场等。全乡有9个党支部186名党员。
【国民经济发展概述】 农业生产方面:着重坚持“调整结构靠科技,增产增收增效益”的方针,以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为目标,推广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加大粮食作物面积,鼓励沿河周边群众种植药材,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截止2003年,粮食作物总产量由1991年的56.57万公斤增加到2003年的69.2万公斤。
林业方面: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广阔,有林地26万亩,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有云杉林、冷杉林、柏木林、油松林、山杨林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退耕还林面积达1400亩,造林面积达3500亩。境内有郭扎沟紫果云杉保护区。
畜牧业方面:多年来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以提高牲畜“三率”为中心,以疫病防治为重点,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以引进优良畜种为目标,努力建立牛羊养殖示范点和牛羊育肥基地。年末存栏数逐年增加,到2003年各类牲畜达14317头(匹、只),引进绒山羊385只,肉类社会总产量达40.22万公斤,牛奶社会总产量达56.6万公斤,各类牲畜总增率达27.96%,出栏率45.6%,商品率30.59%,产仔成活率94.25%,繁殖率90%,成畜保活率98.1%。
交通水利方面:为促进当地群众农牧业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满
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乡人民政府多方争取立项,努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的问题,自1991年以来,共建修道路2条,桥梁10座,河堤
5000米,农田灌溉5处,人畜饮水15处。
【卡车乡领导名录】
书 记:高瑞鹏(藏) 杨永程(藏)
蔡晓东 杨自书(藏)
王 飞(藏)
副书记:杨自奎(藏) 马志智(藏)
宁 康(藏)
闫晓慧(女、土) 赵学锋(藏)
乡 长:黄正勇 李忠文(藏)
田旭文(藏)
贡布扎西(藏)
闫晓慧(女、土)
副乡长:杨永栋(藏) 杨和平(藏)
杨自书(藏) 王延平
张海忠
人大主席:李建荣(藏) 常建国(土)
赵晓辰
人武部部长:赵成德(藏)
计生办主任:张建花
纳 浪 乡
【基本概况】 纳浪乡位于卓尼县东南部,境内洮河流经总长17.5公里,距县城35公里。境内山川分明,风景优美,气候适中,属阴湿河谷区。东与岷县毗邻,北与临潭县总寨乡隔河相望,南与迭部县接壤,卓(尼)西(寨)公路贯穿全乡,群众居住集聚,交通便利,全乡总面积238.06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300米,绝对无霜期130天。
全乡共辖7个村委会,13个自然村,30个村民小组,7137人,藏族244.8人,占总人口的34.3%。境内森林、草场等植被覆盖面较大。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耕地面积7606.25亩,其中川地占总耕地的89%,人均占有耕地1.06亩。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洋芋、蚕豆为主,兼播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有当归、黄芪、百合、油籽等。全乡水浇地面积3100亩,各类牲畜6931头(匹、只),国内生产总值达791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164元。境内有多种野生两栖、爬行、哺乳类动物以及马鸡、磐羊、麝、羚羊等国家保护的珍禽异兽;还有黑木耳、蕨麻、狼肚、蘑菇等具有开发前景的山珍野味。
【国民经济发展概述】 农业生产方面:本着群众“增收、增效”的目的,以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为目标,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主,推广科学种田和优质药材品种的种植,增加群众收入,总产量由1991年的40万公斤增加到2003年的45万公斤。
林业方面:实有林地面积16800亩,植物种类分别为油松、落叶松等。至2003年退耕林3801.2亩。
畜牧业方面:主要抓好牲畜防疫和提高“三率”为中心,引进优良畜种建设绒山羊基地。2003年各类牲畜年末存栏6753头(匹、只),引进绒山羊50只,牲畜“三率”为总增率27.52%,出栏率25.2%,商品率24.8%。
水电方面:自1991年以来,共修建电力堤灌站5处,自流渠2处4500米,人畜饮水工程6处,购置了45台移动式喷灌,农电线路改造7处。
乡镇企业:2003年,羊化股份制砖厂修建竣工,并投入生产,当年生产效益纯收入8万元。
【纳浪乡领导名录】
书 记:孙书荣 范学义(藏)
胡成德 蒙世昌(藏)
吴 华(藏)
副书记:穆安东(藏) 贾明义(藏)
蒙世昌(藏) 孙贵平(土)
乡 长:徐步成 杨自荣(藏)
王 勇(藏) 宁文兴(藏)
副乡长:杨自荣(藏) 张忠贤
马志远(藏) 杨爱功
柏 云(女、藏)
鲁利军(藏)
人大主席:乔松明(藏)
段贵财(蒙古族)
武装部长:牛玉生(藏)
计生主任:卢红梅(女、藏)
申 藏 乡
【基本概况】 申藏乡地处卓尼县西北部,距离卓尼县城约27公里。
全乡地势呈狭长东西走向的山区地带,横跨斜藏、长川、羊永、流顺、新城五大沟,群众居集分散。全乡辖7个村委会45个村民小组,乡直机关单位5个(乡政府、申藏学区、申藏卫生院、兽医站、派出所)。全乡平均海拔29lO米。总人口1512户、7866人(其中:农业人口1507户、7765人,城镇人口101人)。藏族5146人、回族580人、汉族及其它民族2140人。辖区内郭大、斜藏及部分村组以牧业生产为主,旦藏、目地坡、小沟、申藏、冷口等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属半农半牧区,全年无霜期90天左右。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青稞、油菜籽、豌豆等,兼播小麦。总耕地面积39938.9亩,实际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6064.5亩。各类牲畜26437头(匹、只),其中:大牲畜5997头匹,绵山羊17700只,猪2805只。人均纯收入1149元,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10万元。全乡集体企业一个(申藏综合养殖厂),从业人员20人。个体私营企业220个(其中:小百货及日用品小卖部25个,三轮及四轮农用车返运户195户、从业人员230人)。
【申藏乡领导名录】
书 记:张明忠(回) 付怀恒(藏)
副书记:卢丕义(藏)
人大主席:马志智(藏) 田玉才(藏)
乡 长:申景泉(藏) 包万象(藏)
李建平
副乡长:张忠明(藏) 包忠祥(藏)
杨彦隆(藏)
武装部长:敏生虎(回)
计生主任:牛喜昌(藏)
阿 子 滩 乡
【基本概况】 阿子滩乡位于卓尼县中北部,省道312线贯穿全乡而过,距临潭县城5公里。东接临潭县卓洛乡、申藏乡,南临临潭县古占、术布乡,西与完冒乡毗连,北连恰盖乡。全乡总面积113.79平方公里,其中草场面积11.9万亩,耕地面积24100亩,人均占有耕地3.3亩,人均纯收入为1254元。辖7个村委会,31个村民小组,有农业人口6882人,居住着以藏族为主的藏、汉、回三个民族,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年末各类牲畜存栏18000头(匹、只),是一个典型的半农半牧乡。海拔2700米左右,无霜期90天,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经济收入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种植农作物主要以青稞、小豆、油菜、洋芋、胡萝卜为主,乡内有九年制学校1所,村学10所,有教职工58名,在校学生1229人,设有卫生院、兽医站、派出所、农林站、变电所、粮站等基层单位,全乡有10个党支部(农牧村党支部7个),共有党员230人。
【国民经济发展概述】 农业生产方面:着重坚持“调整产业结构,靠科技增产增收增效”的方针,以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为目标,推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加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鼓励群众种植药材和草产业的发展,来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粮食作物总产量由1991年的72.34万公斤增加到2003年的91.77万公斤。
牧业方面: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以提高牲畜“三率”为中心,以预防疾病为重点,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以引进优良畜种为目标,努力建立牛羊养殖示范点和牛羊育肥基地。年末存栏数逐年增加,由1991年的14329头(匹、只),增加到2003年的18600头(匹、只),引进甘加羊800多只,奶牛70多头,肉类社会总产量达260.78吨,牛奶社会总产量达330吨,出栏率达27.08%,商品率达24.68%,总增率达28.34%,产仔成活率大96.23%,保活率达97.26%。
交通水利方面:为促进当地群众农牧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和满
足群众生活需求,乡人民政府多年来多渠道争取资金努力解决群众生活生产难的问题,自1991年以来,共修建道路3条,桥梁8座,河堤9000米,农田灌溉3处,人畜引水24处。
乡镇企业,农税金融:为促进当地工业的大力发展,推动全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大当地工业力度,科技指导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2003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410万元,工业产值达70万元,营业收入达320万元,纯利润22万元,实缴税金4万元,解决剩余劳动力355人,财政金融从1991年的40782.23元,增加到2003年的104002.55元。
【阿子滩乡领导名录】
书 记:张子瑞(藏) 高瑞鹏
徐炳烈 付怀恒(藏)
金淑英(女、藏)
乡 长:李 霖(藏) 赵怀云(藏)
王启义 付怀恒(藏)
杜发明(藏)
副书记:范学义(藏) 包志英(藏)
陈虎本 包梅英(女、藏)
王 毅(藏)
副乡长:马志智(藏) 付怀恒(藏)
杨克俭(藏) 安建坤(藏)
王 毅(藏) 来振国(藏)
杨润德(藏)
人大主席:杨佐震 邱彦彪(藏)
杨 彪(藏) 包志英(藏)
洪林珍
人武部部长:范玉鹏(藏)
计生办主任:周红云
木 耳 镇
【基本概况】 木耳镇位于卓尼县东南部洮河上游,2002年1月17日撤乡建镇,改名为木耳镇。距县城12公里,东与纳浪乡、临潭县新城镇、新堡乡毗连、南与岷县、迭部县相连,西与卡车乡、大族乡为邻,北与柳林镇、临潭县流顺乡接壤。海拔2300米至49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6度,年降雨量492毫米。全镇总面积959.49平方公里。全镇辖11个村委会、43个村民小组,1679户,8541人。有草场面积58.46万亩,林地面积58.9万亩,各类牲畜24438头(匹、只)。经济以农业和牧业为主,以旅游、**输出为辅。粮食作物有小麦、青稞、豌豆、洋芋等,经济作物主要有当归、党参、黄芪、柴胡等。
2003年全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全镇现有学校12所,其中完全六年制学校6所,村学6所;有卫生院、广播站、兽医站、财政所、供销社、信用社、法庭、派出所、邮电所、大峪林场、多坝电厂等单位。辖区内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肋巴佛纪念馆,“博峪土司衙门”和大峪沟森林生态旅游景区等人文自然景观。卓西公路穿越本镇5个行政村,全镇80%的村通油路,交通便利,信息畅通。水利、森林、土地、林副产品、畜产品、旅游、中药材等资源极为丰富。
【国民经济发展概述】 农业生产方面:注重坚持“调整产业结构,依靠科技增产增收增效”的方针,推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鼓励群众种植药材和草产业的发展,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粮食作物总产量由1991年的170.9万公斤增加到2003年的1528.2万公斤,经济作物总产量由1991年的5.76万公斤增加到2003年的205万公斤。
牧业方面: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努力建立牛羊养殖示范点和育肥牛养殖基地,各类牲畜存栏数由1991年的13596头(匹、只)增加到2003年的24438头(匹、只)。
工业方面:为促进当地工业和推动全镇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乡镇企业总产值由1991年的83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650万元。人均
纯收入从1991年的346元增加到2003年的1196元。
【木耳镇领导名录】
书 记:卢发荣(藏) 李士英(藏)
穆安东(藏) 赵大星(藏)
李世雄(藏) 杨东华(藏)
乔 梅(女、藏)
朱成花(女、藏)
副书记:杨志荣(藏) 包志英(藏)
徐志峰(藏) 陈顺福(藏)
杨玉灵(女、藏)
卢 义(藏) 卢丕义(藏)
金国正(藏) 李建功(藏)
李正荣(藏)
乡 长:牛学义(藏) 杨继祖(藏)
杨建国(藏) 赵彦礼(藏)
曹居荣(藏) 张 仁(藏)
副乡长:方南洮(藏) 姬德明(藏)
后永忠(藏) 韩 勇(藏)
金国正(藏) 李正荣(藏)
李素珍(女、藏)
乔国卫(藏)
人大主席:徐步成(藏) 李世雄(藏)
杨发祥(藏)
杨玉灵(女、藏)
武装部长:罗瑞明(藏)
计生主任:闫国忠(藏)
扎 古 录 镇
【基本概况】 扎古录镇位于卓尼县西北部洮河上游,地处甘川两省交接边缘地带和藏、汉、回三民族的结合部。东邻临潭县初布乡,南与刀告、尼巴两乡相接,北与阿子滩乡、完冒乡、临潭县古战回族乡毗邻,西连合作市加门关乡。镇政府所在地麻路,处在岷麻路、江迭路、两麻(麻布索那、麻路)路、洮河、车巴河、江可河(三河)的交汇点上,距卓尼县城53公里,是卓尼县仅次于县城的商埠重镇和临卓两县农、林、牧、副及土特产品的主要集散地。境内海拔2600—4900米,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4.9℃,年降水量624.2毫米,年均日照时数2180小时,平均无霜期100多天。镇域面积258平方公里,其中:牧业用地23万亩,农业用地10089亩,林业用地12.8万亩,其他用地9.8万亩。辖8个村委会,4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132人,其中:藏族4690人,占总人口的76.48%。2003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51.09万元,比上年增长18.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87元,比上年增加37元。镇内现有机关、企事业单位18个:扎古录镇人民政府、洮河林业局车巴林场、扎古录九年制学校、卓尼县藏医院、车巴派出所、麻路森林派出所、麻路地税所、麻路工商所、农林站、兽防站、信用社、卓尼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麻路电厂、麻路邮电所、麻路烟草专卖局(公司)、麻路变电所、麻路供销社、麻路粮油供销站等。
为了使扎古录镇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县委、县政府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1998年卓尼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做出决定,将麻路列为卓尼县农业综合经济开发小区,重点培育扶持,力争成为卓尼县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同年,州委、州政府将麻路列为全州7个小城镇和3个重点旅游开发小区之一;按照确定试点小城镇的“四个选择条件”和根据扎古录镇的地理、自然气候等优势,1999年被省上列为全省小城镇综合体制改革试点乡镇;2002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撤乡建镇,2003年1月9日正式挂牌运行。近年来,扎古录镇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发挥优势,苦干实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开放开发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了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国民经济发展概述】 扎古录镇由于独特的地理和区位优势,使其成为卓尼县经济发展的两翼之一。森林资源、水利水能资源、旅游资源、草场资源、矿产资源构成扎古录镇经济发展的五大优势资源。1991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92.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63万元,牧业产值62.3万元,林业产值49万元,乡镇企业产值108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90元。经过13年的不懈努力,扎古录镇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到2003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51.09万元,比1991年增长191.17%,年均递增15.93%,其中:农业产值175.27万元,比1991年增长178.2%,年均递增14.85%;牧业产值252.31万元,比1991年增长304.99%,年均递增25.4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87元,比1991年净增加797元,完成乡级大口径财政收入25万元,比1991年增长近20倍。
林业方面:自从国家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坚决拥护国家林业政策,严禁偷、盗、砍伐树木,实现森林管护6.4万亩,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草)4000亩,荒山造林2万余亩。
扶贫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扎古录镇不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从“输血式”扶贫逐步转变为群众参与的“造血式”扶贫模式,“抓龙头,建基地,促发展”,建成了麻路村参与式扶贫整村推进项目——麻路牛羊育肥基地,完善了农牧村基础设施,加快了农牧民脱贫步伐。截止2003年,全镇贫困人口降到1755人,占总人口的28.62%。
工交水利:自1992年建成麻路洮河大桥以来,扎古录镇的工交水利建设驶入了快车道。全镇8个村委会的41个自然村新修了村道,新建桥梁12座,自然村通车率100%;全镇90%,以上的自然村完成了人畜饮水工程;建成录日岔提灌、地里多自流渠和麻路机井等农田灌溉工程;修筑护村护田护路河堤5800多米,较大改善了农牧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001年,又新建成了车巴晓河大桥,完成了岷麻公路(岷县至麻路)在扎古录镇的最大一项工程;2003年,江迭公路(江可河至迭部)全面施工,完成了江迭公路在扎古录境镇内的铺油及麻路小城镇主街道的拓宽硬化,提升了扎古录镇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促进了扎古录镇与外界的有效联系。
旅游工作:扎古录镇坚持“统一规划,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内涵发展”的旅游发展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大麻路、大旅游、大开发、大发展的观念,增强“一业兴,百业旺”的意识,一手抓宣传促销,一手抓建设开发,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香山滩旅游点、洮河古杨园、卓玛林卡度假村等旅游景点,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套的一条龙服务。镇政府正在开发柏香山、九龙山、立竹沟、牙路寺、大乍寺、白地漩、迭当古城、入吾等景点,并进行洮河漂流、九眼泉攀登等旅游项目的论证,进一步突出特色,挖掘内涵,提高档次,办出水平,使旅游业形成了“寻梦香巴拉,麻路水乡
游”的形象定位。
【扎古录镇领导名录】
书 记:赵佐民(藏) 安兴虎(藏)
高瑞鹏 路财让(藏)
副书记:安富荣(藏) 杨仲选(藏)
刘玉芬(女、藏)
杨国才(藏) 杨永栋(藏)
闫 安(藏)
镇 长:李志斗(藏) 路财让(藏)
虎占国(藏)
拉毛扎西(藏)
副镇长:贡巧东珠(藏)
安兴虎(藏) 梁建民
杨仲选(藏) 刘世俊(藏)
张 云(藏) 安思远(藏)
人大主席:张海仁(藏) 杨仲选(藏)
刘玉芬(女、藏)
武装部长:陈春文(藏) 申海平(藏)
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 李国贤(藏)
刀 告 乡
【基本概况】 刀告乡位于卓尼县西南部的车巴沟下沟,乡政府驻贡巴寺,政府所在地海拔2870米,距卓尼县城67公里。东与临潭县术布乡接壤,西南与尼巴乡为邻,北与扎古录镇毗连。乡以原驻地刀告村而得名,“刀告”为藏语译音,意为“沟口”。1953年设录竹区,1962年撤区设乡沿用至今。
全乡总面积305.99平方公里,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起伏较大,均为纵横交错的沟谷地带,平均海拔3300米。境内有广阔的森林和草场,林地面积15.67万亩,草场面积28.16万亩,耕地5161亩。洮河最大的一级支流车巴河流经全境,牧业、水利、林业、旅游、药材、山珍野菜等资源丰富。沟谷河川地带土地肥沃,气候适中,是理想的牧、农、林业综合发展基地。
全乡共辖3个村委会,17个村民小组。2003年底,共有596户,4129人,是以从事畜牧业为主的纯藏族居聚区。贡巴寺院在甘南州内是仅次于拉卜楞寺院的第二大寺院,下辖6个学院(即:闻思学院、时轮学院、藏医学院、密宗学院、印经学院、法舞学院)、6个昂钦,491名僧侣,是车巴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国民经济发展概述】 畜牧业方面:1991年以来,打破传统靠天养畜方式,坚持科学养殖,整体提高畜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改善畜群结构,鼓励群众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大力发展畜牧业,截止2003年底,全乡各类牲畜存栏19710头(匹、只),其中大牲畜存栏9162头(匹),畜牧业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了26.83%、29.67%、24.25%。
农业方面:1991年以来,注重提高粮食单产,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经济作物比重。截止2003年底,粮食产量达651.7吨,经济作物产量达721吨。
旅游业方面:随着江迭公路的贯通,大力整合旅游资源,依托贡巴寺院藏传佛教文化,突出本地特色,修建了当尕村“吉祥乐园”旅游点,以重点扶持和引导旅游接待,加快发展规模为契机,大力发展景点接待和各种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
乡镇企业方面:1991年以来,鼓励和培育乡镇企业,借助江迭公路,大力发展运输业。截止2003年底,全乡共有个体私营企业60个,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85万元,实现营业收入46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331元。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历届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资金,加大建设力度,自1991年以来,共修建牧道桥7座,河堤15000米,人畜饮水10处,为8个村组进行了农网改造。为全乡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刀告乡领导名录】
书 记:杨永福(藏) 班地牙(藏)
吉 西(藏)
副书记:李尚斌(藏) 杨永康(藏)
夏光照(藏) 杨东升(藏)
人大主席:苏奴吉(藏) 尕藏加(藏)
贡巧旦主(藏)
乡 长:杨云程(藏) 云次力(藏)
贡巧旦主(藏)
忠英(藏) 金国正(藏)
副乡长:班地牙(藏) 包万象(藏)
尕豆牙(藏) 马登泰(藏)
赵 虎(藏)
尼 巴 乡
【基本概况】 尼巴乡位于卓尼县西南部车巴沟上沟,平均海拔2870米。东与卡车乡接壤,南与迭部县益哇乡相连,西接四川省若盖县,北靠刀告乡,以原驻地尼巴村而得名。“尼巴”为藏语译音,意为“阳面”。1953年设录竹区,1962年撤区设乡沿用至今。属纯牧区乡。全乡总面积720平方公里,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起伏较大,均为纵横交错的沟谷地带,平均海拔3300米。境内有广阔的森林和草场,自然资源丰富,森林面积约38.7万亩,草场面积430万亩,饲草料地1300亩,水资源充沛。全乡牧业、水利、林业、旅游、药材、矿产、山珍野菜等资源丰富。沟谷河川地带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是理想的牧、林旅游业综合发展基地。全乡共辖4个村委会15个村民小组。2003年底,共有人口780户4652人,是以从事畜牧业为主的纯藏族居聚区。
【国民经济发展概述】 畜牧业方面:自1991年以来,打破传统靠天养畜方式,坚持科学养殖,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草场载畜量,鼓励和引导群众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努力提高畜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止2003年底,全乡各类牲畜存栏4.19万头(匹、只、口),其中大牲畜2.97万头(匹),畜牧业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了29.04%、24.34%、29.75%。
旅游业方面:随着江迭公路的修通,大力整合旅游资源,依托藏传佛教文化,突出本地特色,建立了光盖山风情旅游点。
乡镇企业方面:1991年以来,鼓励和引导乡镇企业发展,截止2003年底,全乡共有个体私营企业39家,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486万元,实现营业收入580万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337元。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历届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大建设力度。从1991年至2003年间,共修建牧道3条,河堤5000米,人畜饮水3处,为3个村进行了农网改造、新修和维修了乡政府、兽医站、卫生院、学校的围墙、办公室及宿舍等,并改善了办公条件。规范了4个村的“六位一体”活动室,解决了村民活动场所。
【尼巴乡领导名录】
书 记:康主肖(藏) 杨国才(藏)
旦 巴(藏) 常元旦(土)
才让道吉(藏)
副书记:杨建平(藏) 尕豆牙(藏)
嘎藏东珠(藏)
尕 旦(藏) 杨世栋(藏)
乡 长:杨永程(藏) 陈永明(藏)
旦 巴(藏)
才让道吉(藏) 杨永栋(藏)
副乡长:安兴虎(藏)
杨尕藏才让(藏)
杨东升(藏) 陈春文(藏)
王青武(藏)
乡长助理:达杰(藏)
苏奴东主(藏)
计生办主任:拉木道吉
完 冒 乡
【基本概况】 完冒乡位于卓尼县西北部,海拔2900—3600米,全乡总面积471.8平方公里,属低山丘陵地形,徐合公路穿境而过。1962年设完冒乡,196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辖根沙、俄化、康木车、沙冒多、沙冒后5个村委会,21个村民小组。截止2003年底,全乡共有577户,3768人,藏族人口占96%以上。全乡以牧为主,主要饲养牛、羊,兼务农业,粮食饲料能自给自足。
全乡共有可利用草场48万亩,每个牛单位占有42亩,有耕地12580亩,每年播种粮食9000亩左右,洋芋350亩,粮食以青稞为主,亩产115公斤左右,油料1600亩,亩产70公斤左右,饲草料播种900亩左右。
全乡有各类牲畜2.42万头(匹、只),大牲畜。7873头(匹),其中牛7245头,绵山羊14855只,猪1779口。
全乡共有学校8所,其中九年制学校1所,三年制学校7所,共有教师29名,大专以上学历10名,队请教师3名。有乡卫生院一所,医护人员5人,乡境内有藏传佛教寺院2处,在寺僧侣148人。
【国民经济发展概述】 畜牧业方面:白1991年以来,打破了传统观念,以草定畜,始终坚持发展为主题,以加大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全面推进“科技兴牧”方针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基础,优化结构,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努力提高畜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千方百计增加牧民收入,截止2003年底,全乡各类牲畜2.42万头(匹、只),其中大牲畜7873头,畜牧业三率分别达到总增率28.91%,出栏率29.1l%,商品率24.99%,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318元。
乡镇企业方面:1991年以来,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大力引导和鼓励乡镇企业发展,截止2003年底,全乡共有个体私营企业61家,
其中个人独资企业61家,从业人员90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98.09万元,实现营业收入340万元,上缴税金1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多年来经过历届乡党委,政府领导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新建职工用房9间,维修22间,总投资67万元的沙麻公路前期工程已竣工,投资6万元的沙冒寺院引水工程已完工,投资30万元的康木车引水,投资5万元的扎尕梁牧道建设,投资7万元的俄化桥,以及总投资6万元的松巴村防洪河堤均已完工。规范了2个村委会的“六位一体”活动室。
【完冒乡领导名录】
书 记:杨完么扎西(藏)
申景泉(藏) 陆仲虎(藏)
副书记:杨永东(藏)
贡巧东主(藏) 尕 旦(藏)
乡 长:安福荣(藏) 杨东华(藏)
拉毛扎西(藏) 尕豆牙(藏)
副乡长:杜发明(藏)
拉毛扎西(藏)
杨逢春(藏) 才 巴(藏)
黄梅芳(女、藏)
人大主席:张海仁(藏) 杨永福(藏)
冯国祥(藏)
计生办主任:金学荣
恰 盖 乡
【基本概况】 恰盖乡位于卓尼县城北部,距县城50公里,地处斜藏大山和美仁大山之间的东西向狭沟间,乡名以当地恰盖活佛创建的恰盖寺院而得名,乡政府驻地文布滩。东与临潭县羊沙乡毗邻,南与申藏乡为界,北与杓哇、康多两乡接壤,境内水资源丰富。全乡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年降雨量500—550毫米,年平均气温3.8℃,无绝对无霜期。乡境内西有临(临潭)北(北山)简易公路,东有北(北山)羊(沙)林区便道起着与外面相通的作用。
全乡以畜牧业为主,境内有丰美的天然草场,可利用草场65万亩,同时有丰富的矿产、旅游、森林等资源。全乡总面积59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96亩,森林覆盖面积12.9万亩,辖4个村委会,27个村民小组,496户、3193人,以藏族为主,藏族占全乡总人口的95%,共有5个党支部,155名党员。
乡政府驻地辖机关单位有卫生院、兽医站、八年制学校、信用社、藏传佛教寺院。截止2003年底,完成国民生产总值434万元,其中乡镇企业产值270万元,年末各类牲畜存栏22340头(匹、只),人均占有牲畜20个羊单位,人均纯收入达1356元。
【国民经济发展概述】 农业方面: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合理调整粮、经、饲的比例,大力推广良种播种,加大经济作物药材的种植,粮食作物产量由1991年的80.6吨增加到2003年的286.7吨。
林业方面: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12.9万亩,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有:柏松、油松、落叶松、山杨松、桦木等。2002年退耕还林500亩,近几年来,荒山造林1000亩。
畜牧业方面:始终坚持走高效畜牧业发展的路子,坚持生态保护和草场的可持续利用相结合,努力实现双赢的目标。牧业以“三率”
为中心,疫病防治为重点,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引进优良品种,进行畜种改良,建基地兴市场,延伸产业链条。牲畜的存栏达22340头(匹、只),肉类产量达365.69吨,牛奶产量达812吨,各类牲畜总增率达27.97%,出栏率30.43%,商品率17.68%。
交通水利方面:自1991年以来乡党委和乡政府通过多方争取项目,共修建道路2条,桥梁18座,河堤15000米,农田渠灌1处,人畜饮水8处,农电线路56处。
【恰盖乡领导名录】
书 记:杨自才(藏) 沙启滨(藏)
杨建华(藏) 杨克俭(藏)
徐志雄(藏)
副书记:杨国良(藏) 尹社生
姜 毅 陆仲虎(藏)
嘎藏东珠(藏)
乡 长:沙启滨(藏) 尹克俭(藏)
杜发明(藏) 冯国祥(藏)
宁世奎(藏)
副乡长:包虎成(藏) 常文华(土)
乔卫俊(藏) 陆仲虎(藏)
安福德(藏) 胡新生
陈永广(藏)
人大主席:包虎成(藏) 安福荣(藏)
乔维俊(藏)
人大副主席:杨逢春(藏)
人武部部长:吕保东(藏)
计生办主任:王贵勇
康 多 乡
【基本概况】 康多乡地处卓尼县东北部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区,东连杓哇乡,西邻合作市佐盖曼玛乡,南接恰盖乡,北靠临夏州和政县。气候寒冷阴湿,海拔在2700—4176米之间。是个纯牧业乡。全乡有4个村委会,20个村民小组,有藏汉两种民族343户、2292人。乡直机关8个,职工253人,党支部5个(其中村支部4个),党员90人。
全乡总面积443.84平方公里,其中高山草原面积24.03万亩,森林面积90余万亩,耕地面积3080亩。主要粮食作物有:青稞、豌豆、油菜、洋芋等。各类牲畜存栏17516头(匹、只),2003年,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15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378元,乡镇企业总产值253万元。本辖区有始建于康熙15年(1676年)的康多寺和建于康熙21年(1682年)的多玛寺,精美的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以及供奉的金刚坐像,八善逝宝千塔、十八罗汉拥饶如来像等珍贵文物,吸引着众多信仰者前来朝拜。
乡境内有闻名安多藏区的康多达吉林、多玛格旦林两座寺院;有洮州八景之一的冶海神湖;有华山之险的康多白石山;有九寨之奇的康多奇峡;有峨嵋之秀的崇山峻岭;有一望无际的扎尕草原;有高原明珠之称的加岭风光,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前来观光。
【国民经济发展概述】 畜牧业发展方面:始终以“六结合、二坚持、一提高”为目标,即:长期效益与短期育肥相结合,放牧与舍饮圈养相结合,集中养殖与分散养殖相结合,引进良种与繁育本地良种相结合,畜产品加工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群众的自我管理与政府协调相结合。坚持规模养殖和科学饲养。整体提高畜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止2003年,全乡各类牲畜存栏17516头(匹、只)。牲畜“三率”均比往年有所增高,总增率达27.79%,出栏率达35.14%,商品率达27.37%。
游业方面:始终坚持“一年迈大步、三年大发展、五年建成支柱产业”的总体目标,整合旅游资源,设计旅游产品,解决连线成片不够,整体优势发挥不足等突出问题,依托藏族文化,突出本地区特色,实现内涵发展,努力开创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公众关心”的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以重点扶持和引导旅游接待发展规模为契机,大力发展景点接待和各种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集中景区闲散劳动力,积极开展运输、设点、租赁、托运等多种形式的服务业务,为众多的游客提供了方便。优质的冬虫夏草、木耳、狼肚、蘑菇等山野珍品,以及优质的酥油、牛羊肉等各种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地方土特产,打造出康多特色的地方产品,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乡党委、政府从多方争取资金,致力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自1991年以来,共建修道路4条、桥梁8座、河堤3000米、人畜饮水14处,为全乡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康多乡领导名录】
书 记:杨完么扎西(藏)
杨继祖(藏)
杨德格才让(藏)
常文华(土)
副书记:金桑杰(藏) 常文华(土)
洪林珍 常成虎(土)
孟继荣(藏)
乡 长:曹效贤(藏) 闫才宏(藏)
杨建华(土) 常建国(土)
副乡长:闫才宏(藏) 拉目加(藏)
杨建华(土) 孙铁生(藏)
安福德(藏) 刘玉生(藏)
人大主席:金桑杰(藏) 雷启明
拉目加(藏)
人武部部长:拉目加(藏)
刘德荣(藏)
计生办主任:罗瑞福(藏)
杓 哇 土 族 乡
【基本概况】 杓哇土族乡位于卓尼县北部,距县城106公里。东与临潭县冶力关、八角乡毗邻,南连恰盖乡,以冶木河为界,西北与康多乡接壤。平均海拔2580米,总面积100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面积10万亩,耕地面积4860亩,人均占有耕地2.72亩,人均收入1193元。全乡共辖2个村委会,15个村民小组,352户,1783人,境内有藏、汉、土三个民族,其中土族占30%以上。2003年末各类牲畜存栏6868头(匹、只),种植业以小麦、青稞、蚕豆、洋芋、油籽、葫麻为主。乡内有六年制小学1所,村学2所,教师18人,在校学生253人,设有卫生院、兽医站、供销社,共有党支部3个。
【国民经济发展概述】 农业生产方面:坚持以“以农养农,以牧促农”的发展思路,调整种植结构,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大力推广良种、化肥、农药,总产量由1991年的48万公斤增加到2003年的59万公斤。
畜牧业生产方面:以“提高总增,控制净增、加快周转、扩大出栏、增加商品率”为指导思想,大力发展牧业生产。2003年末各类牲畜存栏6868头(匹、只),牲畜“三率”分别达到总增率26.78%,出栏率29.9%,商品率25.8%。
交通水电方面:自1991年以来,共修建乡村牧道6条,河堤3处,计2100米。人畜饮水工程25处,农电线路11处。
乡镇企业:主要抓住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私营企业,总产值从1991年的48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73万元。
【杓哇土族乡领导名录】
书 记:常元旦(土) 杨继红(藏)
常振甲(土)
副书记:杨文蔚 王喜全
周文海(藏)
乡 长:杨建国(土) 闫加老(藏)
常振甲(土) 尹克俭(藏)
康振国(土) 杨建华(土)
副乡长:常文华(土) 常振甲(土)
黄建斌(土) 康振国(土)
常建国(土) 常成虎(土)
孙铁生(藏) 陈晓峰
人大主席:杨文蔚 孙 林
谈红安 常成虎(土)
武装部长:黄建斌(土)卢永胜(藏)
计生主任:金学荣(藏)
恰 盖 乡
【基本概况】 洮砚乡位于卓尼县东部,距县城55公里,辖区东连定西地区岷县,西南邻临潭县陈旗、石门、洋沙三乡、西北靠本县藏巴哇柏林两乡。平均海拔2300米,洮河贯穿全境,流域长达40公里。全乡总面积125.7平方公里,其中:草场面积68300亩,森林面积16500亩,耕地面积7437亩,人均耕地1.03亩,全乡共辖6个村委会35个村民小组,有农业人口1592户,7185人,2003年,人均纯收入1056元。境内有藏汉两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占60%以上。各类牲畜存栏24172头(匹、只);种植业以小麦、蚕豆、洋芋、油籽、药材为主。乡内有九年制学校1所,六年制小学4所,村学8所,有教职工53人,在校学生1493人;辖区单位有:卫生院、派出所、邮电所、工商所、粮站、供销社、兽医站、农机站、变电所、大桥检查站等,共有7个党支部。
【国民经济发展概述】 农业生产方面:本着群众“增收、增效”的目的,以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为目标,以“调整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为主,推广科学种田和优质药材品种种植,增加群众经济收入。总产量由1911年的48万公斤增加到2003年的52万公斤。药材总产量达到40万公斤。
林业方面:实有林地面积16500亩,植物种类分别为油松、紫果云移落叶松马尾松、青杠、白桦、红桦、紫桦、木马木、椴木、杨树、柳树等80多种。2003年退耕还林500亩。
畜牧业生产方面:主要以抓好牲畜防疫和提高“三率”为中心,引进优良畜种建设绒山羊150只。2003年各类牲畜年末存栏24306头(匹、只),使牲畜“三率”分别达到总增率27.17%,出栏率34.06%,商品率28.1%。
交通水电方面:自1991年在洮河上修了一座通往河西结拉村委会的纲索吊桥(藏王坟吊桥)。截止2003年底全乡6个村委修汽车路,
35个自然村修通机动车路;修河堤8处计2800米;农田灌溉自流渠6条计15公里,电力提灌站4处;人畜饮水工程20处;农电线路31处。
截至2003年底,全乡3个村委通固定电话、3个村委通移动电话。村村通电视覆盖全乡。乡镇企业:主要以开发“洮砚”为重点,使乡镇企业总产值从1991年的480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600万元。
名胜古迹有:藏王坟、藏王纪念堂、喇嘛崖,宋坑——最早洮砚石采坑、挖日沟“三爷庙”、石门寺等。
【洮砚乡领导名录】
书 记:包树信(藏) 金琦琳
张志德(藏) 姬德明(藏)
张鹏飞(藏) 赵永祥(藏)
乡 长:赵瑛包 海 忠(藏)
姬德明(藏) 杨和平(藏)
田玉才(藏) 杨 彪(藏)
副书记:后治忠(藏) 唐登科(藏)
卢英武(藏) 郭世英(藏)
李世祯(藏)
副乡长:杨玉忠(藏) 虎永光(藏)
乔国华(藏) 田玉才(藏)
包建春(藏) 赵永新(藏)
赵进祯(藏) 宁宏伟(藏)
人大主席:张志德(藏) 郭世英(藏)
张鹏飞(藏) 李世龙(藏)
武装部长:卢英武(藏) 张忠勇(藏)
计生主任:付天安(藏)
柏 林 乡
【基本概况】 柏林乡地处卓尼县东部,东与漳县为邻,南接岷县,西北与本县藏巴哇、洮砚两乡接壤。总面积73.6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850米,平均气温4.6摄氏度,平均降水量560毫米左右。全乡有3个村委会,14个村民小组,841户,3650人。各类耕地4001亩,其中川地910亩,山地3091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青稞、洋芋、小豆、油菜等。由于山大沟深,信息闭塞,文化落后,人口素质低,生产方式落后,自然条件差,而且旱、涝、雹、虫、霜冻及地震等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素有“十年九灾”之说,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为了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解决贫困人口吃饭问题,柏林乡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经过多年摸索和实践,大胆调整产业结构。终于成功的引进、推广了能够弥补以前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这个缺陷的经济作物——地膜当归,全乡依靠地膜当归,走“药材兴乡、以药富民”之路,并且逐步发展成为全乡独具规模的支柱产业,为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全乡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503元,增加到2003年的1104元。
【国民经济发展概述】 农业方面:1991年,县农林局、科委组织了一次全县性农业技术培训班,第一次把地膜覆盖种植纳入了全乡规模性种植计划中,1997年从单一的地膜洋芋发展到地膜当归、小麦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拳头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410元,是人均总收入730.14元的56.3%。到2003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4元。
林业方面:在原来保护的基础上,2001年退耕还林(草)1297亩,通过2002、2003年两年补栽,通过验收标准,2003年完成荒山造林
2500亩,其它开荒地收回2800亩。
畜牧业方面:全乡有各类牲畜12501头(匹、只),其中大牲畜2609头,绵山羊6779只,猪3113口,全乡有牛羊育肥点3处,暖棚养畜1户。2002年投放绒山羊150只,2003年底已繁殖到300多只,产仔成活率达到85%以上。为全乡发展绒山羊养殖开好了头,起好了步。
交通水电方面:1991年以来对石达滩至柏林口人畜饮水维修4次,2003年打古麻河水井3口,2003年11月13日地震后、抢修车路口到池窝乡村农机道路7公里,柏林口至迎接山断头路8公里,投资10万元。柏林口至石大滩村道路7公里,上下巴都河堤600米,上巴都阳坡人畜饮水工程。
【柏林乡领导名录】
书 记:卢文焕(藏) 张 恒
李忠文(藏) 马志远(藏)
杨卫东(藏)
副书记:包建林(藏) 李忠文(藏)
孙志俊(藏) 卢英武(藏)
乡 长:房玉奎(藏) 杨双喜
虎永光(藏) 卢世荣(藏)
马志远(藏) 杨卫东(藏)
副乡长:赵 毅 李世龙(藏)
安 俊 李春元(藏)
人大主席:后治忠(藏) 潘汝英
李世龙(藏)
藏 巴 哇 乡
【基本概况】 藏巴哇乡位于卓尼县境东北部,乡政府驻新堡村,距卓尼县城101.5公里。辖地北接渭源县,东连漳县金钟乡,西以洮河为界与临潭羊沙乡相望,南与洮砚乡、柏林乡接壤。全乡总面积232。1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300米。现辖6个村委会,20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945户,4590人,其中藏族3283人,占总人口的75.30%。人均纯收入1000元。
藏巴哇乡旧称新堡,原属会川赵土司上、中、下三砦辖地。1943年“改土归流”划给会川县管辖,曾设裕民乡。1954年4月14日正式划归卓尼县,设新堡区新堡乡。该地乡民自称为西藏后藏人后裔,藏语称“藏巴哇”。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更乡名新堡为藏巴哇乡。
全乡共有耕地0.5万亩,占土地面积的1.43%,有森林面积约25万亩,占土面积的40.5%,有天然草场约27万亩,占土地面积的43.8%。境内水利、林业、农业、药材、山珍野菜等资源丰富,气候适中,土地肥沃,是理想的农业发展基地。乡内建有九年制学校1所,六年制学校4所。向南有8公里支线与柏(林)塔(儿窑)公路相接,向北有藏(巴哇)古(麻窝)公路与九甸峡专用公路相连,直通会川镇与甘川公路相接,向东有林区便道经漳县金钟乡与甘川公路相接。
【国民经济发展概述】 农业方面:1991年以来,注重提高粮食单产,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了经济作物比重,截止2003年底,粮食产量达499.5吨,经济作物产量达42.4吨。
畜牧业方面:1991年以来,打破传统靠天养畜方式,坚持科学养殖,整体提高了畜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改善畜群结构,基本上做到了全乡畜牧业从数量型向效益型的转变。截止2003年底,全乡各类牲畜存栏17130头(匹、只),其中大牲畜存栏3784头,畜牧业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了27.78%、35.36%、31.07%。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历届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资金,加大建设力度,自1991年以来,共修建过水桥12座,河堤1.61万米,水渠2.2万米,人畜饮水17处,农电线路的架设和农网改造5处,通讯设施和村村通设施遍及全乡。修建乡、村道路35公里,为全乡的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藏巴哇乡领导名录】
书 记:杨向荣(藏) 张志德(藏)
范武德(藏) 何永红(藏)
包建林(藏) 康海龙(藏)
副书记:王明德(藏) 包建林(藏)
李生辉(藏) 杨双喜(藏)
乡 长:张志德(藏) 范武德(藏)
后治忠(藏) 刘志荣(藏)
康海龙(藏) 杨世明(藏)
副乡长:后永忠(藏) 康海龙(藏)
李春元(藏) 包建春(藏)
人大主席:包海忠 杨玉忠(藏)
人大副主席:包建林(藏)
卢玉祥(藏)
康海龙(藏)
窗体底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