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五彩卓尼  >  卓尼旅游  >  旅游信息  >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巴郎鼓舞

发布者: 文旅局 最后修改时间:2021-02-18 08:58:29浏览次数:

非物质文化遗产----巴郎鼓舞

 

巴郎鼓舞,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藏语称“莎姆舞”、“莎目舞”、“沙目舞”,藏语意为在广场上表演的一种祈祷平安的舞蹈,是流行于甘肃省卓尼县藏巴哇镇和洮砚镇境内的一种古典锅庄舞,因其使用的击打方式颇似货郎用的拨郎鼓(藏语称“莎姆”、“沙目”),故汉语称巴郎鼓舞。                            



巴郎鼓舞它是融说、唱、舞为一体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和娱乐性。每年春节,卓尼藏巴哇镇和洮砚镇一带的藏族群众就会跳起“巴郞鼓舞”来。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在村子当中的场上就燃起熊熊大火,全村男女老少都来围在大火周围。这时会跳巴郎鼓舞的人都拿起巴郞鼓,站成一个圆圈,由领头的人一提起头曲,大家便举起巴郞鼓,很整齐地一边摇,一边跳,一边唱。一种曲调一种跳法。曲调和跳法有十几种。分别有种田的、锄草的、秋收的、把做农活的动作都以舞蹈的形式跳出来,除祭神以外,大多是祝贺以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在正月十七日结束后 ,人们即将巴郎鼓高高供起,留作来年再用。

 

在卓尼民间,关于莎姆舞的起源,流传着一个神奇而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这里连年大旱,颗粒不收,乡亲们只得杀牛宰羊祭祀至尊的山神,乞求神灵降下甘露,拯救苍生。当乡亲们虔诚地跪伏在山神拉卜载前苦苦祈祷时,山中隐隐传出一阵鼓乐相伴的歌声,优美动听。他们默默地记下了曲调和鼓点,回去后,便制作了一种鼓面直



径约一尺、带长把、能摇动发响的双面羊皮鼓,两边各垂吊有打结的绳索。然后,人们在村子中心的场地上点燃篝火,即兴跳唱起来,将祈求神灵的心愿用歌声表达出来。他们至诚的举动感动了神灵,天上降下了甘露…… 莎姆巴郎鼓舞是卓尼藏族文化艺术多样性风格的集中体现,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为卓尼藏族文化乃至整个藏族文化增添了色彩,极具研究和开发价值。在2008年的时候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