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至,春将来
转眼又是一年的腊八节了,今年的腊八刚好也是大寒。清早起床,望着窗外小朵小朵的雪花,柳絮般轻轻飘扬,不禁地想起一句民谚:“腊八遇大寒,三白定丰年。”寓意此时下雪将带来丰收的好兆头。顿时心中大喜,倦意全消。
岁终之月称为“腊”。
“腊”的含义有三:
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
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腊者,逐疫迎春”。所以俗话才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算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过完就算这一年结束了。于是便装扮了一番,收拾上心情,各处走走。因为,只有好好的告别了过去,才能好好的有新的开始。
腊八这日,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那起点,便一定要先去禅定寺走走。
禅定寺坐落在卓尼县城西北约半公里处的台地上。登高望远,这里山顶祥云缭绕,山下洮河似玉带缠腰。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皇帝召见第十一代土司杨汝松之弟、卓尼大寺主持堪布阿旺赤勒嘉措,封其为大国师,受僧纲爵,并御赐“敕赐禅定寺”的匾额。第十一代土司杨汝松耗银33631两,刊刻了举世闻名的卓尼版《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禅定寺因之名冠藏区,在寺僧众达3100人。
从禅定寺回来,已近中午。相传,腊月初八,是佛教开山祖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因此,古代各寺院在“腊八”这天,用蔬果和米煮粥,供奉神佛,并被尊为“佛粥”,供佛之后,再将粥分施给贫民。随着佛教的流传,吃腊八粥就慢慢地成了民间的一种习俗。到了南宋,“腊八粥”除了供佛外,它又是民间一种盛行的食品,作为相互馈赠的礼物。那么,在寒冷的“四九天”,喝一碗最温暖的粥,青稞、大豆、腊肉、洋芋......别有一番滋味。
家,是“粥”游世界的起点和终点。

午饭吃罢,阳光暖暖的铺下来。冬日的阳光,暖而不辣;冬日的微风,轻而不劲。此刻,踏上古雅川山栈道,远离喧嚣,独自享受大自然给予的宁静。生活即使再忙碌,也要在这片刻放慢脚步,揽一怀暖阳,让幸福感满格。
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大寒
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一时节,天寒地坼,朔风裹挟冷意呼啸而来,河流湖泊多被坚冰覆盖。到达山顶,天气依然寒冷。但能隐约窥见春天的迹象。凌冬将近,春天正在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