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多年的年鉴编辑,本人认为影响年鉴质量的根本还是年鉴稿件撰写质量问题。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年鉴编纂来说,如果稿件本身质量不高,即使编辑水平再高,恐怕也编不出质量上乘的年鉴。因此,认真梳理年鉴稿件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研究如何提高年鉴供稿质量,是值得年鉴工作者高度重视和探讨的一项重大课题。笔者试着从年鉴撰写中所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改善对策作些粗浅的梳理和分析,借以抛砖引玉,望得到诸位方家的指正。
一、存在的问题
(一)稿件文字资料问题
1.年鉴稿件常见的通病是“空”和“虚”。不少年鉴稿件洋洋洒洒一大篇,架子搭得大,但内容空洞,观点多,材料少,有的甚至没有材料支持,具有价值的信息很少。尤其是穿靴戴帽的套话、虚话几乎在每个综述和概况中都可以看到,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届×中全会精神”,“根据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的号召”等,既占篇幅又累赘,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年鉴的信息密度,不符合年鉴的要求。同时,在用语上“之高”、“之多”、“之最”,口号类的像“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等豪言壮语;对于像报告文学类的“××饶有兴趣地参观了该企业,席间谈笑风生”等句子,也充斥着我们的年鉴稿件。另外,有的标题也是大而空,缺乏具体内容和针对性,如“服务经济社会大局”。
2.稿件内容取舍上存有片面性。有些单位的撰稿人和领导不是站在本行业、部门整体角度进行审视和考虑年鉴稿件,而是把与本单位有关的事,不论是否是本行业(事业)的主体内容,都大篇幅收录。稿件内容上较多记述单位内部事务性工作,如办公室工作、宣传工作、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党风行风建设、后勤保障等工作。如:化学工业记载化工主管部门在计划生育、廉洁勤政方面的成绩等与化工行业无关的内容。还有,偏离了本单位应记述的角度。如监察局在“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监督”条目中,将重点放在记述医保机构如何实行药品网上集中招标采购,而没有记述监察局在此项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偏离了记述角度。另外,有的稿件以本部门、本单位为主角,如某厅稿件中记述“河北省××厅××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有的甚至从一个处的角度去记述,如“我处协助××处做了工作”等等。
3.稿件内容只报喜不报忧。年鉴稿件是由各部门提供的,各单位撰稿人在编撰年鉴过程中记述的几乎全是各种成绩、成就,实事求是地记载存在问题、失误或不足的稿件极少。而一个行业(事业)、一个地方的发展进程一定是螺旋式的,不可能一帆风顺没有任何不足或问题,年鉴只报喜不报忧,失去资料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和权威性。
4.重点不突出,信息挖掘不够。有些部门的稿件谈过程、谈体会、谈经验的内容多,记基本事实、工作结果的东西少。行业部门内部信息包括内部工作部署、作法、步骤、业务建设、人事调动、人员培训、达标晋级……等这些对该单位、部门来说是大事,但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价值不大。同时,过多地叙述过程,而忽视了年鉴记述的重点是结果,就会喧宾夺主,削弱主题。
还有不少年鉴撰稿人受公文写作的影响,稿件中经常出现议论。如:“经过培训,使社区干部进一步拓宽视野,增强才干,提高能力,为社区建设、发展和管理打实基础。”一个培训哪里有那么大的作用?。
5.行业内的简称、缩略语问题。来稿中经常出现一些行业内单位工作、工程、活动、名称等的简称、缩语,也不加说明。作者清楚怎么回事,可读者(包括编辑)就不太清楚甚至根本不知所云。如:“全省15个××实现‘三无’,有效地维护了××稳定”、“大力发展‘三自’生产,确保基本生活稳定。”“总结推广了××市对‘五小’实施休克激活、集中托管、龙头带动、聚合发展四种模式”、“充分利用‘三电一厅’”、“落实‘三定’方案”、“交通规费征收”、“投用”、“成教”等等。行业以外读者看得十分费力,甚至根本不明白说的是什么。一个行业内部的用语,别的行业读者看了很难理解,后人再看就更加不知所以了,年鉴也就失去了发布这个信息的作用。
6.政治关、保密关问题。从历年的审稿来看,政治问题没有,但政治性问题表述不当、不准的问题并不少见。如民族宗教问题的记述,突发事件的记述等,个别地方存在表述不当、不准的问题。
表述中的政治倾向问题也必须引起注意,比如在涉港澳台侨事务中,“接待海外嘉宾”应为“接待海外及港澳台嘉宾”;“出访活动”写成“开展友好交往活动”较为妥当,“促进了中外友好交流”改成“促进了与国际各地区、港澳地区的友好交流”等等。
此外,科学技术中的专利权问题、军事有关问题,公安司法、人防工程、战备油库的具体数字的记述等,也常出现保密处理不当的问题。
7.文字表述方面的问题。①逻辑问题。最常出现的是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混用,集合概念与单一概念并列使用。如“参展的商品有食品、烟酒、饮料以及××酒和×糖。”②语法问题。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句子表述不完整,如“由于提高了办事效率,企业注册受理、一般企业变更比原来缩短三分之一。”“按照科教兴农战略的要求,加大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少主语)二类是用词搭配不当,如“先后添置了复印机、公用电话、饮水机等项目。”三类是重复累赘,“大家积极踊跃报名。”。③时间概念问题。有的稿件在行文中使用将来式,如“该企业将在年内实行股份制试点”。④稿件中“了”“为”“对”等字句问题。从年鉴行文看,规范不足。⑤标题不精炼。有的甚至标题文字就长达44个字。
8.综合性条目与专题条目的关系处理不当。①不少作者在撰写年鉴稿时,不写概况,直接就是各个专题性条目;还有的是表面看好像写了概况,但是全是虚话没有实际意义。删掉后内容就没了,其实这也等于没写概况。这样没有一年的整体情况,很难全面反映本行业部门的总体脉络。②将应由专题性条目记述的内容在综合性条目中罗列。有的撰稿人把综合性条目当作一个“筐”,将一些不能单独设立专题条目的琐碎内容,都装到这个“筐”里,提上一句两句,搞得内容繁杂,不能给读者提供有效的信息。③作为类目中综述与其所属分目的概况、分目的概况与专题条目中所记述的内容有太多重复。如某类目“综述”中,分段罗列了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规划、公用事业、园林绿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数据,与后面有关分目的概况的内容大量重复。
(二)稿件数据资料存在的问题
1.重要的、必要的数据资料缺失。有时翻阅我们出版的年鉴,查找某个行业某方面的历年基本数据,往往发现,这个数据在有些年份的年鉴上有记载,有些年份则缺失。这种纵向缺乏连贯性的问题带有相当大的普遍性。
年鉴稿常存在横向缺乏可比性的问题,如:同是工业方面的条目,工业部门之间在材料选取上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想比较一下各工业门类的效益或者从业人员情况,就很难办到,因为有的有盈亏或者从业人员情况,有的没有,根本无法比较。还有,如有的工业部门,盈利时,条目中就有实现利润数;反之,就以利税出现或干脆缺项。这就使年鉴在记载事实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真,降低了年鉴的可信度和存史价值,削弱了年鉴的权威性,影响了年鉴鉴戒功能的发挥。
2.数据资料前后矛盾。一般是综述或概况与条目中数据相矛盾;总数与分项之和数据不一致;相关栏目之间数据有矛盾;各科类目与统计资料类目不一致;文字与表格不一致。尤其是上年度出版的年鉴与本年度提供的数字对不上、有矛盾,所以一定要注意对照。
3.稿件中无比较数据而造成资料利用价值的损失。如“危旧房改造拆迁难度增大,全年共拆除危房25.5万平方米,动迁居民2.2万户。经济适用房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开复工面积达860.17万平方米。”无比较性数据资料,文中所述的“难度增大”、“进展顺利”等都无从谈起。
二、产生原因
(一)对年鉴稿件撰写工作重视不够
年鉴稿件质量不高的因素当然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的。但究其根本主要还是认识问题。年鉴撰稿人员撰写的稿件,直接关系到年鉴的质量。而目前我们无法回避的状况是:大多数年鉴承编单位领导和撰稿人认为此项工作是完成地方志交给的任务,从心里就抵触;年鉴撰稿人员都是兼职为年鉴工作,他们大多是在政府各部门的综合处室工作,任务繁重、时间紧张,甚至占用业余时间为年鉴撰稿,认识又不到位,甚至将其当成一项可有可无的事情。所以无暇或许根本无心对年鉴编写做深入研究。我们年鉴编辑拿到稿件浏览一遍就知道这份稿件是应付差事交上来的。有人因为领导交给了此任务,不得不干,年鉴编辑又催要,认为撰写年鉴稿是额外工作负担,勉强为之,干脆把单位总结或向上级汇报材料交差了事。在这样的认知态度下,他不会认真考虑和研究自己所在地区、行业年度特点,再有水平也难以给你一个高水平的稿件来。
(二)稿件取材质量不高
这一方面源于有些单位撰稿人更换后未接受过业务培训,不了解年鉴撰稿体例、文体文风、条目要素、取材标准等,从而导致稿件所取资料质量不高。另一方面,不少年鉴撰稿人缺乏对本行业(事业)或本地的全局性认识,不知道如何掌握本行业(事业)或本地的信息,不能对本行业(事业)或本地信息进行认真有效的搜集、整理、筛选、归纳;还有,年鉴撰稿人多为办公室文秘人员,受平时撰写公文的影响,造成所撰写的年鉴材料总结式、报告式、讲话式等公文格式习惯,也导致所使用的文字材料、数据、名称、时间甚至计量单位、标点符号等都不符合年鉴供稿行文规范。
(三)年鉴编辑部门投入不够
这种投入包括财力、时间、精力。首先,年鉴承编单位的撰稿人员是兼职,日常工作忙碌,对年鉴供稿的资料搜集、撰稿投入积极性和时间不足,不愿投入太多精力认真撰稿。其次,年鉴编辑部门每年组稿时间虽然有两三个月,但许多年鉴对于撰稿人员撰写规范方面的培训不是每年必做的工作。第三,年鉴编辑通常要面对几十个年鉴承编单位部门及上百个撰稿人,平时相互之间缺乏交流,感情等。这几个方面就足以导致体例内容、结构及文体文风等不规范、不标准,供稿质量达不到年鉴供稿质量的基本要求。
三、改善对策
(一)积极宣传,提高承编单位领导和撰稿人对年鉴撰写工作的认知
首先,让撰稿人明确撰写年鉴稿件是其责任义务。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已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可以向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以及个人征集有关地方志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供支持。”由此可见,做好年鉴供稿是各级各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年鉴编辑部要向各级各部门积极宣传,引起他们的重视。最好把承担年鉴资料稿件工作列入其年度工作的重要内容,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和一名撰稿人,从搜集资料到确定资料,撰稿人到分管领导再到主管领导,要层层核实、严格把关,不留后患。
其次,把年鉴撰写对其自身的意义讲到位。要知道,重视源于对年鉴稿件撰写的理解和认识。只有承编单位领导和撰稿人认为年鉴稿件撰写很重要,才会认真对待年鉴稿件的撰写工作。因此,年鉴编辑要向承编单位和撰稿人把年鉴撰写的意义讲到位,纠正其觉得是给编辑部完成任务的认识上的偏颇与狭隘。一方面,对撰稿人而言,撰写年鉴他们是职务作品的作者,依法享有著作权。另一方面,对承编单位而言,其能树立一个行业(事业)或一县市区的形象,更能提升一个行业(事业)或一县市区的知名度。所以,年鉴是展示本行业(事业) 或一县市区最权威、最直观、最长久,最有实际效果的窗口,是现实与历史的广告平台。年鉴是政府编纂的官书,其权威性是其他任何资料都无法比拟的。让其认识到年鉴稿件撰写工作不但是工作的主流的一部分,具有现实性,从历史宏观的角度来俯视,远瞻性的意义更加重要,这是其他日常工作不可比拟的,只有承编单位领导和撰稿人理解了年鉴工作重要性,才可能由被动变主动,有了撰稿的积极性,这是提供优质稿件的前提。
(二)年鉴编辑要加强与年鉴承编单位领导和撰稿人等各方面的沟通与合作
我们年鉴编辑应当认识到在我国从管理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中,以行政文件来开展工作的时代必将逐渐淡出,而且现在这种工作方式已经显得效果不佳了。因此,年鉴编辑与年鉴承编单位领导和撰稿人之间建立一种良好而有序的合作关系对年鉴稿件撰写质量提高不容忽视。不仅在年鉴编纂方案下发后的供稿时间与撰稿人联系询问撰稿情况,而且平时工作中与撰稿人也要多联系和沟通,加强感情交流。另外,还需要尽可能捕捉其所在行业相关而详细的信息。在交往中,将年鉴的选题意向、新的构思传递给撰稿人进行探讨,增强他们对年鉴的亲和力和认可。这样取得互相促进,互相支持,撰稿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就能得到充分发挥,我们编出的年鉴就会有特色,有质量,更实用。
(三)舍得投入,加强培训
实践证明,要提高年鉴质量,必须舍得投入,加大人力、时间、财力的投入,努力确保年鉴撰稿质量所需。年鉴编纂涉及承编单位几百家,撰稿人员几百人,必须加强队伍建设,增加培训投入。因此,年鉴编辑部门必须坚持和实现每年至少一次对撰稿人员年鉴业务知识的集中培训。通过以会代训、专题培训、业务培训等指导方式,把年鉴的性质、功能、体例结构、行文规范、取材标准等业务知识不断充实到年鉴撰稿人头脑中,使之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撰稿人。因为年鉴撰稿人业务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年鉴质量的优劣,培训也可以逐步提高年鉴撰稿人员的思想认识、业务水平,提高其认识和把握本行业、本部门工作的能力和域内社会特点的能力,还可以调动广大撰稿人员的积极性和主体参与意识。把培训作为常态加以保证,才能确保供稿质量,提升年鉴的整体质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