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五彩卓尼  >  卓尼方志  >  谈志论鉴  >  正文

重视校对工作 提升年鉴质量

发布者: 卓尼县党史县志办公室 最后修改时间:2023-11-14 10:19:27浏览次数:

 

校对形成一门学问,始于西汉。按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①。这里,“雠校”即为校对之意,指同一本书用不同版本相互核对,比勘其文字、篇章的异同,以校正讹误。梁代(南朝)以后,校雠亦称“校勘”。

校对历来是图书出版的重要环节。鉴于年鉴的资料性、权威性、连续性工具书的特点,校对在年鉴编纂过程中就愈发重要。校对实际上可以理解为编辑工作的继续,是保证年鉴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充分认识校对的重要性,了解校对内容,掌握校对方法,建立校对制度,提高业务素养,是全面提升年鉴质量的保障。

1.校对工作的重要性。校对工作历来受到重视。史料记载,校对工作在我国汉代就已经成为一门专业,称之为“校雠”。“雠”字既有核对之意,亦有仇敌之解,可以形象地理解为:校者把消灭书稿校样中的讹误、错别字,当作敌人,随时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树立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思想不重视是产生差错的重要原因。宋人重视校书,故书籍文字质量较高,藏书家能收到宋版本,虽一掷千金,亦莫不引以为快事。到了明代,刻书不讲究校对质量,粗制滥造,错别字很多,以致后人有“明人刻书而书亡”的评论。

列宁十分强调校对工作的重要:“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出版②。”我国著名作家如鲁迅、郭沫若等也十分重视校对工作,鲁迅把自己给别人看校样、看稿子比喻为“出于自觉”地“将血一滴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乐”③。

校对,既是编辑工作的继续和补充,又是出版工作中必须经过的工序,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和最后防线。人民出版社校对科白以坦同志校对的《毛泽东选集》14100多万字,达到不错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的尽善尽美的地步。

校对还是对编辑工作的监督、补充和完善,具有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文稿通常采用电脑录入和排版,汉字录入时由于一键多字根、重码,加上录入人员操作不慎、指令失误或电脑病毒侵袭,校样常常容易出现字体、字号、非中文符号、错别字等的错误,而这些错误只有经过校对才能得到修正。

因此,校对是将文字差错和其他失误消灭在出版前的最重要的“防线”,与编辑工作相互衔接又相互独立,是构筑图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

对于年鉴书刊而言,校对工作尤为重要。年鉴的性质概括为资料性、年度性、权威性。资料性说明其涉及的内容广泛,类型齐全,存查价值高;年度性决定了其以动态信息和涉及年度的资料为主;权威性不仅指其由权威的机构主办,还表明资料内容翔实可靠。所以年鉴出版必须要有精益求精、吹毛求疵的精神,避免疏漏和差错。不难想象,一部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装帧精美的年鉴由于校对工作的失误,导致不应有的纰漏,不仅使人产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感觉,还会削弱年鉴的规范性和整体性,更削弱了年鉴的资料性和权威性。因此,在校对过程中每位编辑都要有如履薄冰的心境,树立严谨周密、一丝不苟的作风,高度重视年鉴校对工作。

2.校对的主要内容。要提高年鉴质量,不仅要提高对年鉴校对工作认识,还应明确校对内容。

校对的主要内容包括页面上的文字、符号、图表,以及与其交叉、相关、相连的内容,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其重点是消灭编辑加工中残留的病句和错别字,纠正语法修辞和标点符号差错;纠正植字、排版中发生的错误。如由于误植、漏校造成的错字、别字、漏字、多字、重字、生造字,及漏句、漏行、漏断、漏页等现象;彻底解决交叉情况、数据矛盾现象,包括名词、量词前后不一,表格、示意图中的数据与正文的数据是否一致等;检查数字用法和机关名称表述是否符合规范、前后是否一致;检查照片、表格、示意图等附属资料所放位置是否正确,照片是否贴反,照片与说明文字是否相符;检查目录与正文标题的文字、页码是否一致;检查各级标题的字体、字号、占栏、占行、底纹是否符合排版要求,分目、条目标题有无沉底现象;检查版心尺寸、破栏、每栏行数、每行字数是否符合发稿要求,书眉、页码的字体、字号和位置是否符合排版格式等。

同时,还包括勘误、纠错。做到有错必纠,有误必究,但可改可不改的地方尽量不改,修辞润色的工作也不必多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倒版返工;注意关联性。每改动一处,要瞻前顾后,防止出现新的矛盾和失误;注意正确使用校对符号。

3.校对的工作方法。年鉴内容涉及面广,篇幅巨大,成书加工突击性强,加上年鉴工作者是非专业校对者,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错和疏漏;而年鉴又是权威性、资料性工具书,任何差错均影响其使用价值。要提高年鉴质量,不仅要提高对年鉴校对工作的认识,还应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为保证质量和弥补个人知识局限性,在校对工作中应采取较为科学的校对方法,目前采取人工校对与软件校对结合的方式比较常见。人工校对又可分为单人校对、双人校对和交叉校对。

单人校对又称一人包校法,是指校对员个人独自从校样上来回看句子,并且一个印刷符号一个印刷符号地校核校样上的文字。单人校对的形式主要有:对校,即将原稿放在左边,校样放在前面,先看原稿,后看校样,逐字逐句地进行核对,并对需修改处标出校对符号;折校,即将原稿有规律地进行折叠,每次显露一两行,放在校样的上方,使其紧靠要校对的一行文字,然后逐字逐句地加以核对;录用,即事先将书稿连同标点符号通过朗读录入磁带,在校对时根据需要播放录音,校对文稿。单人校对还具有再编辑的功能,通常情况下采用“谁编辑,谁校对”的原则。

双人校对,即两人合作进行校对。具体操作是一人朗读原稿,一人看校样。

交叉校对,即指校对人员将各自已校的校样互相交换后再进行校对。

三种校对方法各有利弊。单人校对由于校对采取的是“谁编辑,谁校对”的原则,其优势在于对书稿内容容易把握,对相关知识熟悉;劣势在于易产生视觉上的错乱,同时因习惯性阅读难以感知个体字符的差异,出现“熟视无睹”的情况。双人校对的优势是校对者较轻松;劣势是注意力集中在听力上,难以发现文稿本身的错误,又由于多占一个人,故不经济。交叉校对的优势是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消灭差错,可弥补个人知识的局限;劣势是校对者对差错的认定不一致,大部分书稿分类交叉校对,还会造成版面格式处理的不统一。

根据多年年鉴校对经验,笔者认为,为节约时间,缩短出书周期,减少改版次数,可采取连校的方法。在具体校对时,应取各种校对方法之长处,采取单人校对、双人校对和交叉校对相结合的方法,以单人校对为主,配以双人校对和交叉校对。具体操作方式是,在单人完成三校的基础上,再实行双人校对和交叉校对。只有综合采用各种校对方法,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差错,最大限度地消灭差错。

《北京石景山年鉴》2008年以前采用单纯人工校对法。人工校对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才能保证质量,一是校对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字功底和相关的专业知识,二是校对人员在校对时必须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稳定的心理状态。第一个前提条件应该不难实现,相信校对人员只要自身努力,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会不断地提高文字水平和专业知识,从而成为一个优秀的校对人员。而第二个前提条件却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即使是高水平的专业校对人员,在工作中也不免受到外界干扰、身体状况不佳、长时间校稿造成生理疲劳等因素的影响,出现漏校、错校等失误。所以,自2009年开始,《北京石景山年鉴》编辑部采用人工与计算机软件校对结合的方式,以有效避免单纯人工校对可能产生的错误。计算机校对功能强大,尤其在字、词、标点符号的纠错方面的效率之高,是人工校对所望尘莫及的。同时,还能够降低人力资本,提高纠错能力。

不过计算机校对也有不足。因为计算机毕竟是机器,它只能死板地执行人们事先设置好的程序,去完成某一方面的具体任务,却难以完成高智能化的工作。虽然计算机能快速检索标记出稿中字、词、成语、标点符号的错疑,但是对大部分违反语法规则和逻辑规律的错误,如对事实性、知识性以及政治性的错误等,却无能为力,对文章体例、版式结构方面的问题也无法解决。还有,校对软件在疑似错误,甚至认定错误的提示中, 80%左右属于误判,需要校对人员进行认定,以确定是否修改。

因此,一般情况下,计算机校对可在二校后进行,并需与人工校对相结合。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目前较为合理的校对方式。

4.建立校对工作制度。建立校对制度是保证校对工作有效进行的必要手段。新闻出版署1997年颁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规定:必须坚持“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这两个制度是校对的基本制度。

责任校对制度要求指定一名负责校对最终把关的工作人员。责任校对人员要参与各校次的校对(校对的校样不少于全书总篇幅的三分之一);进行文字技术整理(保证体例、格式方面的规范和统一);检查校改质量(监督检查各校次的校改情况,并汇总校对员提出的问题,及时与责任编辑和出版部门协商解决);通读付印样付印前,进行计算机校对软件,检查排版过程中是否出现错误,进行电脑把关。

“三校”即三个校次,“一读”即终校改版后的通读检查。由于年鉴内容的庞杂,校对客体的复杂性和出错原因的多样性,校对活动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校书如扫落叶”,必须投入必要的工作量(即校次)。《北京石景山年鉴》编辑部始终严格按照此规定进行校对。“一读”是必须坚持的最低限度的校次。

健全考评机制是保证校对质量的必要措施。一些单位的编校队伍中存在着“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思想,影响了编校质量的整体发展,究其原因就在于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考评机制。年鉴校对涉及人次多,所以事先必须明确每轮校对工作的校对责任和校对内容,使得校对工作一环扣一环,一级为一级负责,从而保证校对工作的有效开展和监督检查的进行。否则,校对工作会流于形式,并形成相互推诿,进而陷于混乱无序的局面。

同时,也可以在年鉴样稿自校工作完成后,抽选责任编校负责的稿件,采取编辑轮评、主编点评的方式,从部类框架设计、分目结构布局、条目编写、随文图片、各类表格、语法、修辞、标点、计量单位等方面,对每位编校人员的工作成绩进行量化评分。

此外,为能保证各道工序的工作实效,可以实行差错责任追究制度,对成书后发生的差错,不仅追究责任编校的责任,还连带追究轮校、审稿人员的责任。

5.提高校对人员素养。做校对工作,必须具备高度负责、认真细致、严谨周密、一丝不苟的作风。高素质的校对人员能很快辨别出版面的差错,一校过后基本上就能把版面上的差错纠正过来,二校清扫疏漏,三校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错误了。而一般人常常漏下很多问题,也常常“以误改误”或“以误改正”。高素质的校对人员不仅能对照原稿纠正版面差错,对原稿编辑的疏漏及编辑的不足,能提出质疑,以避免出现问题。而一般校对人员只“照本改字”,对原稿中出现的问题持“事不关己”的态度。

因此,作为一名编辑校对人员应该把年鉴当作事业来做,理论水平要逐渐提高,因为这是一种文化,也是衡量社会成员在一个既定圈子里泛舟能力的圭臬。还要敢于怀疑、敢于提问,善于敏锐地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严把政治关、保密关、事实关、数据关、常识关、语言关。

年鉴的编校是一项繁琐枯燥的工作,尤其是对年轻的编校工作者而言,更需要使其认清年鉴工作的重要意义,强化投身年鉴工作的事业心,培养尊重事实客观记录历史的责任心,练就耐得住寂寞和诱惑的冷静心,达到“坐得住冷板凳,变枯燥为乐趣,乐为历史写丹青”的境界。

此外,还要重视年鉴编后的总结交流。年鉴编纂完成后,编校人员认真进行全面总结,既总结自己的不足也总结他人的成绩,做到年年有提高、本本有进步。

总之,正确认识校对在年鉴出版流程中的重要性,认真扎实地开展校对工作,是出版精品年鉴的必要条件,也是年鉴得以发挥其资料性、权威性工具书的生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