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产地
洮砚石料的矿产区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面积约40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今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境内。黄河的主要支流——洮河穿境而过。因此地古代属洮州管辖,石料矿带又濒临洮河,故将砚石称为洮砚。
第一节
建置沿革
卓尼古为羌戎之地,汉时曾属洮阳郡所辖;晋被吐谷浑占据;后周逐吐谷浑设郡县。唐末被吐蕃占领;宋、元属洮州所辖。卓尼一词,今虽被当作地名称谓,其实是部落“卓尼族”之名。该部落本是西藏贵族宗室噶・益西达吉的后裔,原定居于川西北的若儿盖、松潘及甘南的玛曲、郎木寺一带。由于地处僻远,交通阻塞,气候严寒,单纯经营畜牧业已难以满足生活的需要,加之部落发生内讧,矛盾重重,噶・益西达吉嫡系一支于北宋末年开始向东北方向长途迁徙。他们经麦武(今合作市境内)、卓逊(今卓尼县申藏乡)又迁至雷马沟(今卓尼县木耳镇境内),大约于明初迁至今卓尼县。
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卓尼族头领些地率部内附,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被明王朝授予世袭指挥佥事兼武德将军,并接管了建寺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卓尼禅定寺主持大权,形成了“兄为民长,弟为寺主”的政教合一的地方土司政权。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第五代土司旺秀赴京朝觐,御赐姓杨名洪,所属番民由此时亦随杨姓,俗称“卓尼杨家”。至清道光年间,辖地几乎拥有今大部分甘南,号称四十八旗。闻名于世的洮砚石料产地喇嘛崖就在土司所辖四十八旗下的老欧什旗境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洮河东岸老欧什部落全部辖地划归会川县管辖。该县在此地设第六区,亦称新堡区,辖四乡:新堡乡、柏林乡、拉扎乡、古录沟乡。1954年4月,原会川县第六区划归卓尼县,仍保留区级建置,称卓尼县新堡区,下辖四个乡:新堡、柏林、拉扎,并将古录沟乡更名为洮砚乡。洮砚首次命名于地方建置。1958年,临潭、卓尼两县合并,撤销区乡建置,小社并大社,成立了人民公社。整个新堡区与原临潭的石门乡并称为新洮人民公社。1962年1月,恢复卓尼县建置,仍于此地设新堡、柏林、拉扎、洮砚四个县辖乡。1965年9月,撤销拉扎乡,其辖地并入洮砚乡。1968年底,乡镇建置改称为人民公社,区划不变。1983年,恢复乡镇建置,维持原行政区划。1985年,将原新堡乡改称为藏巴哇乡。整个新洮地区从1962年分县以来,行政区划未作任何变更、补划。喇嘛崖、苟巴崖、水泉湾、卡古直沟、青岭山、圈滩沟等砚石矿苗所在地,全部处于卓尼县洮砚、藏巴哇乡境内,且以洮砚乡为主。
第二节 地质地貌
在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西倾山余脉析为三支,由西向东延伸。其南支由花儿干山、光盖山等山峰组成迭山山系,是洮河与白龙江的分水岭;北支从卓尼县康多乡入境,由白石山、庙花山、牙布山、侯旗大山、露骨山等组成白石山系;中支沿洮河北岸横贯夏河、碌曲、卓尼、临潭等县境。
中支山脉较南北二支平缓,山峰海拔较低,沟谷甚多,山势多呈东西走向。在中支山脉穿过的恰盖地区,有局部平移断层和东西走向的逆断层呈下二叠统和下石炭、下三叠统的交叉出露,区内还有上第三系的砂质泥岩、砂岩、砾岩出露。这一区域,是全县境内地质结构最复杂的一个板块。其下石炭统出露的岩石为砂岩、砂质页岩、夹砾岩、砾状灰岩夹中基性火山岩。下二叠统出露为海相砂岩、板岩,局部夹中性火山岩。下三叠统出露亦为海相砂岩板岩,底部为薄层灰岩。在这一地区北部的康多、构哇地区,沿山顶呈一顺断层,有中二叠统和下二叠统出露,有伟晶岩脉和闪长岩脉,还有燕山早期的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出露。局部地区有泥盆系上统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出露,这一地质带延伸,经临潭羊沙后跨洮河直达洮砚矿带所在地新洮地区。在新洮地区,从北至南依次为下三叠统海相砂岩、板岩和薄层灰岩出露,混杂部分中石炭统的砂岩、页岩、灰岩和结晶灰岩;有下二叠统的海相砂岩、板岩、灰岩,局部夹中性火山岩。在洮砚乡境内有两条逆断层,其间夹上泥盆统的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和下石炭统的板岩、砾岩、砂状灰岩夹中基性火山岩出露。
从中支余脉斜藏大山以东的台欠日为始,主脉中又分出一支向正东延伸的小支脉。它经小族的前山、下拉地附近的花地山,又经临潭县羊沙乡与石门乡间的厚星山、蔓菁山跨过洮河复进入卓尼县境,从洮砚乡的喇嘛崖、苟巴崖,经青岭山与西倾北支的侯旗大山、露骨山交汇。就此,从洮河东岸的喇嘛崖起,到藏巴哇乡的鹰子嘴为止的范围内,在直线距离长约25公里,宽约2.5公里的崖、峰、谷、壑的脉理深处,贮藏着举世闻名的洮砚石料矿带。
第三节
产地辨说
历代关于洮砚产地的记载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说法:
产陇西之说。西汉时此地属凉州刺史部陇西郡所辖,后代修陇西方志者,以此为据,有“洮砚出陇西”之说。隋唐时,此地隶属于陇右道,再加明清时洮州隶属巩昌府辖领,巩昌府治所在陇西,因有是说。此说以府治称产地,犹如今称“洮石产于甘南”。
产陕西之说。明初至清雍正时期,洮砚产地洮州卫属陕西都司统辖。明清间编史修志者,均以陕西统称,以省级都司治所称产地,犹如今称“洮石产于甘肃”。
产狄道(今临洮)之说。秦汉以来,洮砚产地属陇西郡临洮县地。唐末直至宋初,此地被吐蕃占据,称原洮州城为临洮城。宋代文人对洮砚产地的史料记载均以此为据:“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按当时的建置疆域,并无讹误,但将此据移至今天运用就不合实际了,殊不知今天的临洮县之名得来于金代,距北宋尚缺五十余年(以宋神宗熙宁年与金太祖收国年匡计)。《狄道府志》里也有“洮砚产狄道”的记载,其原因一据史料古今地名相同;二据产地附近的藏巴哇等地曾一度隶属于狄道府所辖。另一原因是建立在“产陇西”基础上的,秦汉以来的陇西郡治所曾屡设于狄道。
产岷州(今岷县)之说。其原因有三:一是产地石门峡口,旧时归岷州所辖,而且刻砚的砚工有相当一部分分布在这些岷州属地上;二是岷城有许多砚工,常从产地购石,在城内刻砚,久而久之,即形成洮砚产岷州之说;三是岷县离产地较近,贸易流通渠道畅通,是洮砚产品、石料的集散地之一。
产河州之说。其原因有二:一是洮砚产地曾经一度属河州镇统领;二是河州也是洮砚产品的贸易市场和对外交流的窗口之一。
产洮州(今临潭)之说。卓尼在古代、近代虽由土司统领,但行政建制仍以洮州、临潭冠之。整个明清时期,卓尼又统归洮州辖领。在清末民初时,产地附近的纳儿、卡古等村还有数户临潭昝土司的百姓,吃的也是昝家的“兵马田地地”。此处实际上成了昝、杨两家的插花地,只不过比重以杨家为主。民国时期,卓尼在名义上属临潭县辖领,虽然无实但却有名。今天两县疆域隔河相望,临潭辖地源尼村距产地不上五公里。所以,历史上对洮砚产地宣称为“出洮州”或“出临潭”也是有一定根据的。
总之,历史上对洮砚产地不同名称的记载,虽众说纷纭,却也有一定的依据和历史原由,但在今天的记载里,必须忠实于现实,即洮砚石料出产于卓尼县洮砚乡境内。中国三大名砚之一的洮砚,应称其为—卓尼洮砚!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