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五彩卓尼  >  卓尼方志  >  地情史话  >  正文

卓尼洮砚产业文化· 石料

发布者: 卓尼县办公室 最后修改时间:2018-09-04 10:12:00浏览次数:


第二章石料


第一节矿带


据初步鉴定,洮砚石料矿带在地质上称为古生代的泥盆系。形成期约开始于四亿年前,结束于三亿五千万年前。洮砚石属泥盆系中水成岩变质的细泥板页岩,是一种由沉积在水盆地中的细泥型物质形成的岩石。据对喇嘛崖矿坑中的矿物相观察,洮砚石料矿带的形成早于境内其他地层结构,不同于大部分古生代到三叠系过渡的浅海相,泥盆系水成岩变质明显。整个矿层全厚约四米,矿体分数层夹在岩石之中,可开采厚度各不相同,平均约40公分左右。矿体与水平面形成的夹角约25度,属缓倾斜矿体。


洮砚石料矿的贮藏面积约40平方公里,据现开采的矿点和已经勘察的矿体露头,有以下数处:喇嘛崖、水泉湾、纳儿、卡古直沟、青岭山砚瓦石嘴、圈滩沟等处。


喇嘛崖位于洮水东岸,处于纳儿村与下达窝村的中间。此崖峭壁耸立,崖顶与河面的垂直高度约500米,洮水紧贴壁底流过。它与东南方的苟巴崖,正南方的卡古崖形成一座形似笔架的山峰。喇嘛崖的外形极像一顶喇嘛僧帽,又因宋、明间掘石洞口曾雕凿过一幅喇嘛神像,再加上传说中的砚工祖师是一位技艺超群的喇嘛,三说合一,此崖由此而得名。喇嘛崖的东北方与山体主峰相连,西方与喇嘛坪相接,唯有正南方是裸露的悬崖,陡峭如刀削。洮砚石料矿就分上、中、下三层夹在岩石之中。岩脚直插水底,下层矿脉距水面仅数米,明清时曾在此处乘木筏掘坑采石。那时洮河两岸的植被覆盖良好,水源充足,洮河水位很高。下层矿坑紧贴水面,洞窟也与水面齐平。采石时要等到枯水期才能靠近石坑。现今因为洮河两岸植被破坏严重,许多山泉小溪枯竭,再加上河床的自然切割,洮河水位日趋下降,水流量仅及解放初期的三分之一左右。所以,下层矿坑距水面的距离越来越高。中层矿脉距下层约三十米,据说是宋代的老坑,但因旧洞口被引洮工程的流沙所掩埋,无从寻找。现仅有1958年后期新凿的两个洞窟,因洞内无支护设施洞道狭窄,现已废弃。上层距中层约50余米,矿层的有用厚度居三层之冠,约在06米至09米之间,但其石质仅居三层之中。现有三个采掘点,是洮砚石料的主要矿点之一。


水泉湾位于喇嘛崖南端,是苟巴崖脚下的一条小沟,沟内北面石崖即是石料矿点的露头处。此处的矿体倾斜度比喇嘛崖大,与水平面的夹角约在35度左右,属急倾斜矿体。这里的矿层斜夹在岩石之中,崖面有泉水形成的瀑布长年下滴,冬季遍布冰帘,无法攀援。又因地形原因,日照极短。冰帘直到夏初才能消融,至立冬则又结冰。所以,只有夏秋两季才可取石。水泉湾的矿层较厚,石质滋润,露天采矿比喇嘛崖进洞采矿的危险性小。从1949年前直追溯到明清期,这里都是洮砚石料的主要矿点之一。


纳儿矿点位于纳儿村北的阳坡上,也是洮砚石料矿带的南边缘露头。矿体仅有一层,呈西高东低的倾斜状镶嵌在岩石中。石料的有用厚度约04米。这里由于是矿体边缘,矿体向阳,日照、风化严重,石质比喇嘛崖和水泉湾的都较差,自民国末年起就很少开采。近年来,由于喇嘛崖、水泉湾的石料供不应求,又开始在这里采石。


喇嘛崖、水泉湾、纳儿三个采矿点,正好都处于洮砚石料矿带的最西端,又都在洮河东岸临河的悬崖上。按北(喇嘛崖)、中(水泉湾)、南(纳儿)的顺序分成了三个均匀的点。据地貌分析,这里正好是青藏高原与陇南山地的交接地带,地质结构属秦岭古生代,褶皱剧烈,区域结构中的断裂带形成了矿带的整齐边缘。洮砚矿带自洮河东岸起,南北间呈等距离平行带状向正东方向延伸。北自达窝村中沟南麓,南至卡古直沟的北麓,两条沟似平行线由西向东直达青岭山顶,交汇于砚瓦石嘴。这段路上沿途都有星星点点的砚石矿露头。


从青岭山主峰向东约三公里,矿带横跨圈滩沟,海拔降至2700米左右。从此向东经下巴都的崖沟,直到卡布鹰子嘴后才失去露头。整个矿带东西总长约25公里(图上直线距离)。除喇嘛崖、水泉湾、纳儿等矿点的开采历史较长外,近年来又在卡古直沟等矿带露头处开始采石。其余如砚瓦石嘴、炭笼牙豁、崖沟、圈滩沟等处均未开采。原因有三:一是路途遥远,运输困难;二是表层石料多属露天,风化严重,枯燥粗劣;三是临近的藏巴哇、柏林一带的民间尚不惯操此为业,而洮砚乡的砚工们当然不会舍近求远。所以,这些矿点至今无人问津。


第二节


一、特性


结构细密:洮砚石料具有所有沉积岩中黏土岩类的基本结构。颗粒极细,粒径在001毫米以下,密度304克/立方厘米左右,结构以细密见长。石料中兼含多种金属离子,不仅发墨快,而且墨汁油润有光泽。所制砚合具有滑不拒墨,涩不滯笔的优点。


滋润滑腻:洮砚石料矿带濒临洮水,由温润之气精养,矿体中水分充足,石料抛光后手感滑腻,呵气凝珠。由于它的石质结构细密,水分不易散发,构成它既不渗水,又贮墨日久不干的特性,故以虽酷暑而倾墨不干之盛誉称雄于砚林。


硬度适中:洮砚石料的硬度为摩氏三度。作为砚材,恰到好处,既能抵御外来摩擦力而经久耐用,又软硬适中而便于于雕琢。加上它板页岩结构劈理发育,石性温和,质硬而不脆,更是理想的砚材。


色泽典雅:洮砚石料大部分呈翠绿色,虽有少量赤紫、暗红色,总以绿色为主。它的绿色,不论从色相、色性及色度任何方面,都居各类砚材之首。


二、石理


石理亦可称为石料的矿体组织构成。洮砚石料在岩石中并不是完整的一大块。它经过地壳无数次的动荡和变迁,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块状、层状岩石。整个洮砚矿带就是由这些不同体积的岩石堆挤在起而形成的。这层岩石原是整块的、较纯净的沉积岩层,但在各个时期地壳的运动中发生断裂,并渗入同时期的岩浆,这些岩浆侵入体凝固后,形成各种薄厚不同、颜色不同、硬度不同、走向不同的膘、纹、脉、点,给原来纯净的石料肌理增加了新的成分。其中,有些在色彩上对石料起着点缀作用,经雕琢利用为俏色装饰,也不影响石料的使用价值。但有些却对石料有害无益,它不仅在某些方面降低了石料的使用价值,而且增加了雕刻难度。


这里将洮砚石料的石理结构分肤、肌、筋来喻述。


洮砚石料块层表皮有膘,色分黄、白、黑、紫、绿,状如鱼鳞、松皮、蜂蜡、油脂等,可喻为石肤。


洮砚石料细密丰润的主体,色分绿、紫、红,可喻为石肌。


石中所布脉络线条及铜钉,色分红、白、黄、黑,犹如玉中之瑕疵,可喻为石筋。


肤肌是石之本,肌为质,肤为章。洮砚石料中有绿质黄章、绿质白章、红质黄章、红质绿章、紫质黄章、紫质白章、紫质黑章等。其中最以绿质黄章者驰名中外。其余如绿质白章和紫质黑章者也很名贵。


筋为石之瑕疵,它虽然对鉴定石料真伪、品级高下起着重要的佐证标识作用,但毕竟对石无益,属石中杂质。当地砚工称其为断瑕、硬筋及溅墨点、金星点等。喇嘛崖石又称窝子石崖石,石理结构最大的特征是膘肥肌嫩,离河面越近者质地越优,纯度越高。窝子石中最明显的瑕疵是金星点,也就是铜钉。它像端砚中的一样是辨认窝子石的标志。窝子石肌质翠绿,膘色金黄,且含大量水纹、云纹、气纹。有些石料中多种纹络相间,绘成奇幻的图案。洮砚石料中,窝子石品级最高,制成的砚台也最名贵。窝子石又分老坑石和新坑石。老坑在下,新坑在上;老坑离水近,新坑离水远,老坑石优于新坑石。


水泉石肌肤细嫩温润,色泽比窝子石稍深,石膘也多为白色、奶油色或土黄色。石膘层比窝子石薄,纹络清淡含蓄,有细线型水纹和淡色气纹。水泉湾石料中较明显的瑕疵是玉筋,呈薄厚不一的层状变质岩夹杂在石料之中。


纳儿石表面的膘色焦黄,大多带有小墨点,亦称这类为墨溅瑕。膘层较薄,色泽较暗。石料肌体结构不均匀,硬度差别明显,尤其在水纹石料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色深处硬于色浅处。石料的色泽浅于水泉石,翠绿中夹有青灰成分。石中的杂质量也多于窝子石和水泉石,瑕疵中有黑红断瑕、白硬筋。石料分绿、紫、红三色。


卡古直沟石与青岭山砚瓦嘴石相差无几,前者略优于后者。原因是后者所在是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山之巅,风吹日晒,润气泄尽。前者虽亦受风化,但有溪水滋润,质地还算洮石中的中下品。卡古直沟石料的色泽中,绿石稍带湖蓝,也夹杂青灰成分。这两处石料的肤肌略显干燥,筋丝纵横交错,层理紊乱。


洮河紫石的肌理也很细腻,以喇嘛崖和纳儿村边的石料最佳。紫石储量极少,仅夹杂在绿石矿带边缘,开采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全靠运气。紫石亦有膘,色分黄、白、绿。喇嘛崖紫石有绿膘的最妙。紫石脉络少,发墨亦如绿石,但其暗红带紫如羊肝的色泽不如绿石生机盎然,且储量有限,得之不易。当今所出红紫石砚,尤物十难得一,多为劣等围岩紫石制成。


三、石膘


洮砚石料的表层,通常带有天然的石膘。这些石膘牢牢地附着在石料的表层,其颜色、质地、硬度都与石料本身有明显的差别。一般说来,石膘的结构比石料的松散,质地硬度均不如石料坚密,色泽呈米黄、土黄、金黄、橘红、淡黄、淡紫、玉白等。在许多历史资料中,将石膘记为石标,意为附在石表的一种标记。当地俗称,并以论级差、优劣。认为膘在石表,犹如动物体内之脂肪。石质肌理越丰润细嫩,它的膘层就越厚,光彩也就越鲜艳。所以,膘不仅是洮砚石料上的一种特殊标志,而且可以用它的肥瘦来论石质的档次级差。用字表示,似乎更接近民间俗称的原意。


石膘与石料并非形成于同一地质年代,石膘是夹杂在石料矿体中的侵入物体。按地矿学的解释,主矿体在变质期间,受地壳的强力运动,形成了许多垂直于沉积层的断裂缝隙,而岩浆在地売深部的巨大压力下,迅速渗透、充填了这些缝隙。岩浆冷却后,凝结成固体状附着在矿体表层,这样就形成了石膘。它的矿物成分与原矿体截然不同。


石膘多属细晶岩类,是一种晶粒微细、偶成斑状的酸性脉岩,主要矿物为酸性斜长石、正长石和石英。石膘一般呈浅黄色和灰白色,但它经围岩和矿体的互相矿化和浸染,色泽也会呈金黄、橘红、纯白等。这些充当石膘的岩类,虽然呈脉状侵入深成岩体的缝隙中,但偶尔也存在于矿体的边缘及浅成岩中,再加上地壳运动变迁的因素,许多深成岩上升外露,有些石膘经风化、矿化后还会呈紫、褐、绿、土黄杂色。石膘主要增加了砚石的观赏价值,它以其光泽、俏色与石料形成色彩上的对比。石膘的晶面多呈玻璃光泽,断面呈油脂光泽,硬度在摩氏24度之间,解理中等。


洮视石料中的石膘,既是识别洮砚石真伪的标签,也是鉴别石质等级的依据之一。一般来说,膘肥层厚色泽鲜丽者,石质较优,反之,石质较劣。所以,石膘不仅是一方砚台的色泽点缀,也是衡量砚台石质等级和鉴别石料真伪的依据。


洮视石料中的石膘按其自然状态和层理结构,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油脂状、松皮状、鱼鳞状、鱼卵状、脂玉状、墨溅瑕(即蛇皮状)等。


油脂膘:形如脂膏凝成,表面油腻光滑,丰腴若脂。附着层厚约2毫米左右,无解理,硬度在摩氏13度之间,断面呈贝壳光泽。油脂膘的附着力较强,质地柔韧。色分金黄、浅黄、奶油、纯白等。以黄白二色为代表色。油脂膘附着在洮河绿石、紫石上,产于喇嘛崖宋、明代老坑中。


松皮膘:形如古松树皮,与石料纹理走向呈平行的片理结构,解理完全。片层半透明,色分金黄、土黄、淡黄等。断面呈玻璃光泽,片理面呈松脂光泽。附着层厚薄不均,平均层厚约4毫米左右,硬度为摩氏2度。松皮膘以黄色为代表色,附着力中等,但其片层较松脆,雕琢时易脱落。松皮膘仅附着于喇嘛崖新、老坑中的绿石之上,尤以宋代老坑中的最为驰名。


鱼鳞膘:形如鱼鳞,呈定向斜面交错的片理结构,解理中等。片层半透明,断面呈玻璃光泽,片理面呈丝绢光泽。色分白、淡黄、肉红。附着层厚约25毫米。鱼鳞膘表面光泽的折射力强,色泽斑斓多姿,其片状结构像鳞片附着在石料表层,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更增添了砚台妩媚的风韵。但这种石膘的附着力较差,雕琢时容易脱落,可谓美中不足。这种石料储量稀少,仅产于喇嘛崖老坑之中,今已不多见。


鱼卵膘:形如鱼卵,色如蜂蜡、菾粟,呈鮞状结构凝结胶着于石料表面。膘层厚约4毫米左右,无解理,硬度仅在摩氏12度之间。断面呈贝壳光泽,表面呈松脂光泽。色呈金黄、土黄、乳白数种。此种膘表面不平整,膘质柔软,附着力较强,便于雕琢利用。凡带此种石膘的石料,绝大多数色翠质嫩,有稀奇的色纹,品级极高,是洮石中最名贵的珍品。原产于喇嘛崖脚的水边老窟中,今洞窟虽已升出水面许多,但石料已近稀绝,储量极少。


脂玉膘:形如羊脂玉,呈花岗变晶结构,由颗粒大致相等,镶嵌紧密的粒状物组成。解理不完全,硬度在摩氏46度之间,层厚15毫米,色纯白如玉,呈珍珠光泽。这种石膘质地坚硬,附着力很强,与石料几成一体,能充分雕球利用。带此种石膘的石料仅产于水泉湾,储量较少。


蛇皮膘:此种石膘亦称为墨溅瑕。瞟如墨点溅于石表,底色多为紫、土黄、青灰不等,以土黄为主。蛇皮膘仅为一层薄膜平敷于石表,上面均匀密布墨点,小如针尖,大如谷粒,大小相间,形似蛇皮。墨溅瑕是由储藏在沉积层中的沉积型砂岩铜矿在岩石表层形成的矿物相。它是金属矿物黄铁矿和黄铜矿在岩石裂隙两壁上共同形成的薄膜状和星点状。黄色、土黄色薄膜是黄铁矿,墨色点是黄铜矿。带有墨溅瑕蛇皮状石膘的石料在洮石矿带中分布最广,盛产于矿带各个露头的采石点中。品级比前几种石膘的石料逊色,属洮石中的中下品。除以上几类膘形外,尚有洮河紫石中带有的绿膘和紫红膘。表现的状态各式各样,质地与普通脂玉、油脂膘差异不大。紫石中较常见的是白色石膘,绿色和紫红色膘的石料非常稀少,也很名贵。


洮砚石料中的石膘的形状、质地、颜色各异,其形态多介于这种与那种之间,有些与原类形态的表象又不十分相似,只是概像而已,亦不必过分拘泥于规格、标准去识别。黄膘是洮石中最基本、最有代表性的膘色,带有黄膘的石料是质优量广的洮砚石料,它与翠绿的石料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姿、珍奇典雅的色彩。正是洮砚贵如何,黄膘绿水波!自宋代起,文人墨士就誉洮河绿石砚为黄膘绿砚。可见黄膘在砚台中的地位和身价不同凡响。


四、石色


绿色是洮砚石料的代表色。虽然它因色彩的浓度不同而形成了深浅不一的墨绿、碧绿、辉绿、翠绿、淡绿、灰绿等色相,但它们统属三间色中的绿色色系。一接触绿色,马上就会使人联想到碧绿的洮水和岸边的苍松翠柏。洮砚石料的色纹,活脱脱一块洮水凝结的固体。它的绿色给人以素雅、健康、舒适、飘逸的感觉,象征着生机盎然的生命和郁郁葱葱的春天。


墨绿:墨绿亦分,中深浅两种浓度。深色石料原产于卡古直沟,石质较细润,带有较多的杂质脉络及朱砂点,储量极少,古称日玄璞石质仅属洮石中的中下品,但因其色泽晶莹如玉,深受收藏家们的宠爱。呈浅墨绿色相的石料也很少,只在纳儿村北的矿点中偶尔采出,它在矿层中仅夹有56厘米厚的一层,而且时断时续,并不经常碰到。这种稍浅的墨绿色相,大部分呈现在喇嘛崖石的各种石料之中,它并不是石料通体的色相,大部分呈现在喇嘛崖石的各种石料之中,它并不是石料通体的色相,而以石料肌理纹线的形式出现,以各种形象的线条,与石料浅纯度的绿色相对比,醒目地构成多种奇幻的纹色图案。如驰名的墨海藏身天女散花龙吟云头等图案,便是由墨绿色与碧绿色天然构画的杰作。


碧绿:绿色中稍显一点湖蓝成分,俗称鸭头绿,色如鸭头绿羽艳丽优雅。石质细嫩,苍翠欲滴,呵之石面即出水珠,发墨效果最佳,贮墨时日最久。石色极似深潭碧水,石表普遍带有油脂、鱼鳞、松皮状石膘,石理间多呈组合式粗线水波涟漪纹。石性秀嫩柔韧,可随意雕琢。这种石料产于喇嘛崖下层石料矿的宋代老坑中,曾一度断苗,近年又从老坑边新开的洞窟中发现,但储量不多,呈一薄层状夹在辉绿石料之中。碧绿石料属洮石中的珍品。


辉绿:俗称鹦哥绿,比碧绿色相纯度较高,色稍深而透亮,色彩平静素雅。石表通常带有鱼鳞、油脂、松皮状的石瞟,间或还带有土黄色墨溅瑕。石理间带有雾气、团濡状云气纹,纹色若隐若现,图案奇幻无比。辉绿色石料的优点还在于石理间极少有杂质出现。即就是窝子石最显眼的铜钉,也多出现在碧绿石料中。辉绿石料的储量最广,多产于水泉湾,喇嘛崖新坑中也有发现。辉绿石料属洮石中的上、中品。


翠绿:色如碧叶,又似青竹,绿色中稍泛淡天蓝色,色彩柔和平稳,纯度稍淡于碧绿石料。石理较纯浄,石表多带白色、土黄色石膘。石理间多呈细线型水波纹和淡色雾气纹。品绿石料中通常夹杂有较多的白玉瑕和土黄色断瑕,属其缺陷。这种石料主要产于纳儿村、直沟等处,石质中等。


淡绿:色如柳叶,绿中泛白,俗称柳叶青。色彩淡雅素静,娇而不艳。石质细嫩纯净,石理间极少杂质,亦无各式纹理,通体一色。石表以白色和奶油色脂玉膘为明显特征。淡绿石料特产于水泉湾最底层的泉水洞窟之中,储量稀少,是洮砚石料中的珍稀品种。石质属中上等。


灰绿:色泽绿中泛灰,呈石青色,色相浑浊,绿色纯度最低。石理结构粗糙,杂质含量多,硬度较高。石表普遍带墨溅瑕,很少有带黄、白石膘的。石理中间或也有水波纹、云气纹出现。灰绿石料的发墨、贮墨效果差,雕琢难度也较大。唯此石料储量最丰,采掘最易,分布于整个洮砚石料矿带的各个边缘部分的露头处。石质属洮视石料中的下等。


暗红:色如羊肝而稍显血红,俗称䴙鹈血。䴙鹈,一种水鸟,也称水鸭子,因它脖子处有一圈暗红微紫的斑纹,据说就是它的血色。洮河暗红石色与此相似,就以它命名。这种石料的颜色跟端溪石色有点接近,但比端石稍显艳丽,红色的成分较多,含紫的成分较小,调子明快热烈。暗红石料结构细密,发墨快细有光泽,不耗墨,不损笔。石料除带有金黄色、白色、奶油色松皮、油脂石膘外,偶尔还有绿色石膘。暗红石料肌理间均带有暗淡的云气团濡石纹,形状千姿百态。暗红石料储量极少,曾一度产于喇嘛崖宋代老坑右侧,是洮石中的上品。


淡紫石:产于纳儿村附近,石色淡紫,通体为均匀的水波纹。石料肌理细密,石表多带白色油脂膘。淡紫石料的杂质含量甚微,硬度适中,极便雕琢。石性温和,发墨快而贮墨不易干涸。石料储量少,石质居洮石之中。淡紫石料与暗红石料在石色上的差别很小,较难区分,它们历来被统称称为洮河紫石。


五、石纹


石纹指显现在石体间的各种自然纹路。洮砚之所以闻名遐迩,与它石料中美妙奇幻的石纹有直接关系。从古到今,许多名人雅士对洮砚的赞赏除绿质黄章外,叹为观止的就是洮砚的石纹。宋黄庭坚曰:洮河绿石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现代书法大师赵朴初先生赞曰: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洮砚自宋代驰名以来,就被冠以绿漪石的美称。诗中的风漪”“绿漪即指洮砚的石纹。


洮砚的石纹大用部分呈水波纹状,有千变万化,奇妙无穷的自然形态。虽说不能将洮砚石纹中所有的天然形态严格地划分类别,但可根据其大概相似之群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水波纹型:水波纹是洮砚石料中的代表性石纹。按其细密粗硫的程度,又有细纹和粗纹之分。细纹呈现出微风徐起,水纹平缓,或密密地皱缬,或滑滑地舒展。粗纹则呈现出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粗犷线条。


细纹的线条间隔较密,线条弧度不大,平滑舒展,纹线好似刚刚透脱于石理,又欲隐匿于石肌,纹理之间对比不强烈,反差较小,给人以恬静幽雅的情趣。带此种石纹的石料质地温润,同时普遍伴有油脂状黄膘,喇嘛崖新老坑中均产。近年水泉湾、纳儿新坑中也有生产。


粗纹线条伸展的弧度较大,有些粗纹是由条状、块状、点状组合而成,浑然一体。组合层理的规律是:由下而上为条状——块状——点状合为一层。这种纹路的线条与石料肌体形成的反差大,对比强烈。画面粗犷奔放,波澜壮阔,倒海翻江。带这种纹理的石料储量较少,其名贵程度也比细纹石要稍高一些。它的石表几乎都带有鱼鳞、松皮、油脂状金黄色石膘,有时还带有金星点。这种石料主要产于喇嘛崖宋、明代老坑中。水波纹型石料质地细嫩滑润。条纹的颜色多呈墨绿色,它与石体肌理不同浓度的绿色形成了一种同类色系间别致而又和谐统一的对比。


云纹型:云纹在石料中多呈不规则的块状、带状和絮状。它们或如薄云飘浮天际,或似乌云随风翻滚。有的像鱼鳞整齐排列,有的像牛群奔驰,有的像巉岩耸立,像猛虎、像河川、像奔马……姿态万千,幻化无穷。云纹型石料中还常常形成天然图案,已出现在砚中较有名者有虎啸风头恶龙入云天女散花鹊桥待渡雨湖泛舟等。云纹的团状纹色深浅不一,它与石料肌理的基色形成了由浅到深的过度,层次反差较小,整体感很强。云纹石的色泽虽然也是由辉、碧、翠绿色逐渐加深至墨绿,但艺术效果却和水波纹大不一样,犹如国画中的泼墨技法,给人以高深莫测的神秘之感,从而更增添了它的艺术观赏价值。


云纹型石料产于喇嘛崖老坑中,它伴生很薄的油脂状、鱼卵状黄瞟。石质比粗线水波纹石稍硬,劈理比水波纹石稍差。但通体结构均匀,所含杂质极少,是名贵的砚材。


气纹型:气纹型石料的纹路与云纹有些相似。区别之处在于:云纹的线条边缘与基色有明显差异,而气纹则无。气纹的纹线模糊不清,与石理基色间毫无色调线条层次。犹如雾气弥漫,呈现出蒙蒙的块状、带状、团絮状的纹色,若隐若现,如水汽浮津。气纹的颜色反差对比很小,纹色的饱和度比云纹、水波纹还要淡。带气纹的石料几乎都伴生有鱼卵状石膘和墨溅瑕斑点膘。石质也稍硬于水波纹石,石色均浅于绿色各石。它多产于水泉湾、喇嘛崖新坑、纳儿村北等矿带中,品级位列洮石之中。


点状纹型:石纹呈斑点状,点纹颗粒有大有小。民间俗称墨溅石墨点石。斑点纹呈现于绿、红石中,它一般与其他石纹并存于石间。点纹的颜色不尽相同:暗红石中纹色呈深紫色、棕色、黑色;绿石中呈墨绿、黑色不等。点状纹石料与其他纹型的石料在石质上并无太多的差别,仅其中含有较多的杂线。斑点纹的石质硬度较高,所刻砚台发墨和贮墨功能稍逊于其他石料,但因其石理间斑斑点点的趣纹,增强了其观赏收藏价值。点状纹石料产于卡古直沟、纳儿村北及喇嘛崖新坑中,石质中等。


洮石中也有一种通体无石纹的石料,产于水泉湾洞窟中。这是水泉湾石料的一大特征。它以纯净、细嫩、颜色浅淡见长。石表带白色、乳白色鱼卵石膘者更佳,带玉白色油脂玉石膘者次之,均为洮石中的上品石料。


六、石病


正如玉有瑕疵,金无足赤一样,洮砚石料也跟端溪下岩诸砚石料患有同病,石料中带有天然的瑕疵,即脉络杂线之类的石病。它们或呈树枝状,或呈蛛网状,或毫无规则地贯穿于石料之中。在这些瑕疵、脉络线条中,有些经过砚工的巧手雕琢利用,变废为宝,反而增强了砚台的观赏、收藏价值。但无须讳言,由于这些石病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砚台的使用价值。在洮砚石料品级鉴定的各种因素中,石料所含杂质的多寡是决定石质优劣的重要因素。洗砚石料的石病类型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种。


硬筋:又称冰雪石、玉瑕,色纯白,半透明或不透明。石质坚硬如玉,硬度约在摩氏35度之间。以25毫米厚的层状组织横亘于石料之中。结构坚密无层理,断面呈玻璃光泽,磨光后犹如羊脂白玉,因又名玉瑕。白色硬筋和白色石膘不同,石理走向各异。硬度明显高于它所依附的石料母体,附着力极强,与石体劈理不明显,胶合坚固,整体如一。


洮砚石料中的硬筋,犹如端石之眼,却为一大石病。但如能巧妙利用,进行艺术处理,仍可使其隐恶扬善,变丑为美,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断瑕:又称杂线,是存在、显现于石料中纵横交错的细线。粗细宽窄约在一毫米之下,色分红、黄、黑、青不等。这些杂线因走向恰好与石理走向交叉,犹如石之裂缝,隔断纹理,所以称其为断瑕。


断瑕中呈现形式最多的要数树枝状和蛛网状。树枝状线条呈黑色、青灰色,分布面积较大。蛛网状断瑕有红、棕、黄、白等色,分布面积次之。其余的断瑕都呈零星分布,无组合规律。带有断瑕的石料一般产于矿床接近地表的部分。其石质粗糙干燥,发墨、贮墨功效与断瑕分布面积的多少成反比,断瑕越多石料品级越差。


斑点:石病中的斑点与石纹中的斑点有质的不同。石纹中的斑点与石料基本属同一色系,只是颜色的深浅有别,其质地跟石料一致,硬度相似,肌理相同。石病中的斑点与石料本身形成明显的杂色对比,多呈黑、铁灰、青白、土黄等色相。斑点的石理结构也跟石料母体不同,不仅纹路走向不一致,硬度也比母体高得多,犹如树木身上的节疤,直接影响雕琢使用。


铜钉:又称金星点,是一种夹杂在石料中的自然铜矿的矿物相。如铜丝、米粒夹在石中,直径约3毫米左右,矿物品位高,含量纯。铜钉经加工后,断面闪闪发光,除非经长期氧化后,才会出现灰黑色和铜锈绿色。铜钉若出现于墨堂底部,同样会影响发墨。精明的砚工们通常以它作为点级物,处理为图案画面中的龙睛、风冠等,效果恰似镶嵌在石雕作品上闪闪耀目的金玉。铜钉的含量不多,剖面不大,比较容易处理。带有铜钉的石料产于喇嘛崖新、老坑中,是当地所称谓地道的窝子石


第三节   矿区管理


洮砚石料矿的开采历史将近千年,矿区的所有权在历代屡易其主。北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王韶平熙河,洮水东北部尽归大宋所有。其间,会川土司阿哥昌率其原乌斯藏旧部归附朝廷,被赐国姓为赵,封赐统领洮河东岸藏巴哇一带的番民部落。洮砚石料矿遂为当地老欧什部落公有。王韶当时为洮、岷、河、湟诸处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部落首领们多献其方物土产以取悦。洮砚因此传入王韶及部下手中。这些人又为了结好朝中权贵和文人墨士诸友,大量收集洮砚,作为带往京地的方物土产,馈赠他人。洗砚流人朝中,立即被苏轼、黄庭坚、张耒文士所赏识,备受宠爱。洮砚身价一时倍增。那些部落首领一看洮砚竟受朝廷如此恩遇,视若珍宝,即将其矿区产权据为己有。之后一百多年中,当地部落虽然时附时叛,洮砚石料和刻制的砚台却利用洗州、岷州、河州设立的茶马交易场所开始向全国流通。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起,洮州地盘分别为金、西夏及洮州番部十八族所有。部落间轮番作战,朝复晚失。老欧什(今洮砚)地区名义上同时受赵土司、金熙河路管辖,但因地处偏隅,鞭长莫及。洮砚矿区的真正所有者仍是当地的部落首领。此阶段战事纷沓,交易经营渠道滯涩,洮砚石料的开采以及制砚业几乎中断。部落首领左右逢源,四处讨好以维持其地位,无暇顾及石矿管理,任人随意开采。整个元代均维持了这种状况。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随着卓尼部落首领些地内附,原洮州十八部番族尽归其统辖,喇嘛崖石料产地自然也归属些地土司管辖。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土司旺秀进京觐见,被赐姓杨名洪,自此称卓尼土司为杨土司,亦称其辖区的所有百姓为杨家百姓。洮砚石料矿自此亦由卓尼杨土司属下的老欧什部落管辖。


历任杨土司深知洮砚的珍贵,对矿区严加管理。规定:凡采石者必须持土司衙门的尕书(相当于今之介绍信)为执照,知会驻纳儿村的老欧什旗总管,再由总管通知达窝村的采石工去采石,绝不允许其他人无照采石。达窝村民除担负采石任务外,同时负有监视、保护石窟的职责,经常派出专人守护,但闻窃石之声,即纠合村民,前往制止,丝毫不予通融。为了加强对矿区的管理和保护,防止当地村民和外来人非法采石,土司和部落头目除采取严厉的行政手段外,还通过寺院等宗教机构,传播宗教迷信思想来束缚人们。他们在洞窟门边的石崖上凿了一尊喇嘛神像。采石者在采石前必须向喇嘛爷献上一只绵羊,并在石像前祈祷祭祀后方能进洞采石。否则,不仅采不出好石料,而且还会遭受灾难。如若惹怒石神,当地农田还要遭受冰雹之灾云云。对这种宗教迷信思想,谁也不敢违拗,当地村民更是深信不疑,不仅自身不敢触犯,并且严格制止外人,不得擅自行事,有违神明。土司的这一措施,适应当时、当地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虽说带有一定的蒙蔽性,但不失为一种可行的管理方式。在此阶段内,洮砚石料的乱采滥掘现象得到了控制。


民国时期,作为贡物的洮砚年需量猛增。到民国25年(公元1936年)前后,年流通量近千方。其中一半以上是土司衙门对外的贡、赠品。石料开采量也相应增加,对矿区的管理也逐渐趋于混乱。采掘者只顾眼前利益,资源浪费严重。很多中、下品石料得不到综合利用,全被弃掷、风化。数处优质矿洞被毁坏、坍塌而废弃。洞窟、岩坑仅容单人爬进爬出,更谈不上有安全保护设施。整个矿区在十数年间被琢剥得坑坑洼洼,疮痍满目。


建国初期,洮视矿区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而归农业社集体所有。石料亦由集体采取、加工,作为集体的一项副业收入出售经营。矿区的管理又逐渐趋于稳定,混乱局面也得到了扭转。


1964年底,甘肃省工艺美术社增设了洮砚雕刻业务,并在纳儿村组织民间老艺人成立了加工点,石料需求量猛增。产地洮砚乡纳儿大队立即收回了石料矿区的管理权,严禁私自采掘。并在喇嘛崖矿区扩大开采的同时,增开了卡古、丁尕、水泉湾、青岭山、纳儿等处矿点。纳儿大队所属的丁尕、卡古、上下达窝各队的主要劳力全部抽调开采矿石。当时以产量第一,大打人民战争”“狂轰滥炸。这次采石高潮,虽然曾使洮砚石料的开采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却使石料资源遭到极大破坏和浪费。由于大面积的爆破轰炸,使开采的石料三分之二变为齑粉。很多小块石料因不够收购标准规格而弃置河底。仅19651967年间浪费的优质石料,足够当地十年左右的生产用量。


1978年,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巨大的变革给洮砚石料矿又带来了活力。这是洮砚出世以来经过的漫长历史中又一次起死回生的转折点。纳儿村村委会规定:喇嘛崖、水泉湾、卡古直沟、纳儿村北等处矿点,归丁尕、卡古、纳儿、上下达窝五村村民共有,各村均有自己的矿坑。采得的石料,谁采谁得,属个人所有,石坑则由全村人轮流采掘,每户开采的天数相等。矿区从此又纳入集体所有制的管理。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