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砚工
洮砚的雕刻历史和砚工的鼻祖及其传承,起自何人何地何时,既无史书文献记载,又无碑刻留世,现已无法细考其源流。但民间对此却有一段美妙的传说,这段传说,人们祖祖辈辈口传心授流传至今。说是虚构的故事吧,有些还与史实巧合;说是真实的历史纪实吧,又无史料的记载。在没有考证出更为确切的传承史实之前,权且记载,以补史料不足之憾。
据传大宋朝在九甸峡口的守城中,有一山西籍卢姓配军,自幼酷爱雕刻技艺,经常雕刻一些木石工艺品馈赠他人。虽身在军旅,却练就了一身出类拔萃的雕刻手艺。一天,他巡哨于洮河边用手掬水喝时,发现水中有一块翠绿晶莹的石头,绿质黄章,艳丽异常。遂带回营中逐日琢磨,按其形态雕成了一尊喇嘛佛像。逐日打磨把玩,石面光滑如玉,当石表被汗水浸湿时,石中竟透出缕缕神奇的纹理,才知道这是块宝石。由此决心私离兵营沿河而上,去寻找石料矿点。直寻至一座似喇嘛帽形的峻峰脚下,才发现了石料的矿床。他用兵刃采掘了一皮袋石料,兴致勃勃地返回军营。先用上好的石料雕刻了几块砚台奉献给主帅,才免去其擅离职守的罪责。此后,守军将领遂命他在军中刻砚授徒,以供其仕途所用。久而久之,军中大小将官时常向他索要石刻制品,供奉不及,便遭欺凌。他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辞军退役,在石料矿地附近的山坡上修了一座小寺出家,作了真正的喇嘛。卢喇嘛在通经修身之余,也刻几方洮砚馈赠布施粮米的施主。时日一长,他刻制的砚台慢慢流传各地,成了稀世珍品。他还收了许多僧俗徒弟,既传经卷教义,又传授刻砚技艺。卢喇嘛圆寂后,这些僧俗徒弟们大部分定居于此,专以刻砚诵经,兼以牧耕为生。据说现在洮砚石料矿带附近的略日山、纳儿、上达窝、卡古、丁尕等村最早就是由当年的徒弟们繁行的。后人们为了怀念这位刻砚的祖师,将他原当过兵、刻过砚的峡口古城更名为宝石口(即今藏巴哇乡包舍口村),将他采过石的悬崖称为喇嘛崖。徒弟们又照师父生前所刻制的小佛像,在采石洞口凿了一尊大佛像。并规定每逢进洞采石,先在喇嘛爷神像前献上一只绵骟羊,将祭肉分送于采石的本土乡民共食后才能进洞采石。
砚工传承至金、元时代,由于此地连年兵燹不息,居民迁徙无常,加之此地土民中的砚工对刻砚技艺的传承非常保守,传承方式也极怪癖:只传子孙,不传外姓,致使能操刀刻砚者愈来愈少,每年只有数百方视台出售。
洮砚民间视工普及性的传承活动开始于明洪武年间时沐英征服洮州,大量屯兵,军星、民垦业迅速发展,原先寂静荒凉的洮西地区,顿时一片繁荣景象。人们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对文化教育的追求日趋强烈,对砚台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砚工们除要给朝廷刻制贡品外,还要完成土司、官府作为馈赠礼品的方物砚台。另外,他们还要自售一些砚台养家糊口。原先子承父业的传承方式显然不能适应这种供求形势。砚工们抵挡不住昂贵砚价的诱惑,扩大授徒范围到亲戚、挚友,以增加产量。收徒地域也从本地逐渐传向外围。
明清时代,洮砚雕刻艺人的发展呈两支主线。一支主线即产地附近村寨中的民间砚工,历代刻制贡品砚。以纳儿、喀日山、丁尕、卡古等地为中心,逐渐向石门峡外的哇儿沟、古路坪、峡地一带村寨发展。这一时期,峡外移民涌至,古路坪、杜家川一带居民大增,人口丰盈,劳力过剩,制砚的时间相对人口稀少、劳力不足的纳儿等石料产地的村民充裕。更加上峡口外村赛各民族聚居,文化教育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另外,峡外地域不受土司辖领,每年也就没有义务性的差赋砚要刻,自己刻的砚即可从中寨、岷县等地就近销售,得利颇丰。由于以上因素,峡外诸村的民间刻砚业发展很快,技艺反而超出峡内师辈们许多。这时峡内砚石产地的砚工自惭自卑,渐趋于销声匿迹,很少刻砚。其子孙后裔,也不再师承父辈的手艺而专心卖石求值了。从清朝中期,由洮河东岸洮砚产地这一主线发展的民间砚工,其中心从纳儿转移到了古录坪,这一流派的砚工以藏族为主力,产品以贡品龙砚为主。尤其擅长对龙风图案的设计雕刻,以刀工细腻,石形自然,选料严格见长。另一条主线沿洮河西岸以新城为中心发展。据说始于明永乐中,师承于城内药王庙的李道长。他原来也是一名擅长雕刻技艺的屯军士兵,因年迈退役,出家修道。每逢集日,收得几块洮水东岸砚工们所刻的粗胚砚台,重新修琢打磨,使之面貌焕然一新后再拿去出售。他传授的徒弟主要分布在党家沟、刘旗、李家庄、扁都一带。洮河西岸流派的主要砚工名匠均源于屯军之中,他们不拘泥于传统图案,构思大胆新颖,奏刀粗狂豪放有篆刻风,擅长于奇特款式与花鸟鱼虫的雕刻。这一民间砚工流派的发展极快,队伍也非常庞大,遍及今临潭境内的新城、石门、陈旗、扁都等乡,其盛名在民国末年时甚至超过洮河东岸流派,许多名砚工的精湛技艺至今被人们传颂。清同治年起,砚乡遭受兵祸,石料产地百姓纷纷迁徙,移居于今武都、宕昌、舟曲一带,避难时日长达十余年之久。期间许多老艺人谢世,年轻砚工也因无石料加工,手艺日趋荒废,以致返回原籍时,原来的砚工十不存一,使民间砚工队伍大伤元气,曾一度扩大授徒范围的传承方式又恢复到子承父业的传统方式,砚石产地的乡民们只好以出卖石料的微薄收入补贴生计。仅存的砚工也由于技艺平平,无甚建树。民间砚工的刻砚业在此期间处于低潮甚至停滞阶段。而此时的洮西流派,因地域遭受的兵祸稍轻,恢复起来又很快,再加上石料供应充足,民间制砚业在此阶段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1949年后,由于国家对民间工艺事业的重视,砚工队伍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乡镇、个体企业迅速崛起。各类联合体的工厂、车间式的授徒方式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子承父业祖辈沿袭的授徒方式。新的授徒方式的优越性在于:一是徒工多为自愿从艺,爱好刻砚手艺,具备了教者愿教,学者爱学的条件,保证了徒工的出师率。二是徒工的素质较高,普遍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艺术天赋,接受新事物快,学徒周期短。出师的砚工,技艺起点都较高。加上视野开阔,思想解放,能大胆接受新事物,又具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其作品普遍透出典雅新奇的时代气息。这些民间砚工已从普通工匠开始跻身于艺术家的行列,与洮砚一起登上工艺美术品的大雅之堂。
民间砚工分布的密度和制砚普及程度首推洗砚产地——卓尼县洗硯乡。据1990年调查统计:挑砚乡现辖拉扎、古录坪、结拉、纳儿、杜家川5个村委会,43个自然村,36个村民小组,共1327户,6311人(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拉扎行政村位于乡境之东,离石料矿点最远,辖坟湾、加麻沟、路巴、毛家山、坑乍、下拉路、水沟、陈家、拉扎、别那山、尕路、牙里等19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共362户1537人。其中从事刻砚的有80余户,有4人参与贩运,年产砚台800余方,有民间砚工150人左右。
古录坪行政村辖古录沟、古录坪、石门寺、哇儿沟、大古山等7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共336户1681人,是洮砚民间砚工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村委会驻地距喇嘛崖15公里,约有75%的家庭从事刻砚业,有20余人参与贩运。在此行政村中,以古录坪、峡底、哇儿沟诸村的家庭制砚业最为普及,几乎户户刻砚,人人动手。这几个自然村也是历代名砚工的摇篮。
纳儿行政村辖丁尕、卡古、纳儿、喀日山、上下达窝6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共143户802人。这个行政村是砚石料的占有者。从事刻砚的有60余户,5人参与贩运、有50余户从事采石业,年产石料20余吨,砚台500余方。这个村因占有石料开采权的优势,以经营石料为主,砚工队伍发展缓慢,近年才逐渐普及家庭制砚业。
杜家川行政村辖杜家川、小湾、阴山、石旗、尚务那、鹿角山、古峪7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共356户1651人。辖区位于乡境南部洮水东岸的上游。此地也是洮砚民间砚工的汇集地之一,仅杜家川、鹿角山、小湾三村,从事制砚的
就有100余户,仅次于古录坪行政村。结拉行政村位于洮河西岸,辖区与喇嘛崖石料矿带隔河相望。辖有结拉、沙扎、羊沙口、寺下川4个自然村,约130户650余人。近年来,由于洗河上架起了钢索吊桥,与东岸石料产地已成通途,民间砚工队伍正在崛起。
名砚工简介
苗存喜 男,汉族,1920年出生于临潭县扁都乡李家庄,祖上就以刻砚出名。从小继承祖业,解放初期成名。1962年被卓尼县洮砚乡聘请为雕刻技师,在石料产地纳儿村办起了第一个洮砚加工点。旋即以此点扩建发展成为一座月产砚台近50方的社办洮砚工艺厂。苗师傅除任设计、技术指导外,还亲自授徒,刻砚。如今颇具盛誉的本地中年砚工中,有数位曾经他的亲手指点和技艺传授。1964年,甘肃省工艺美术厂正式招聘他为洮砚车间技师。1979年10月,甘肃省轻工局授予他“全省工艺美术老艺人”称号。1980年1月10日因病在兰州逝世,终年60岁。苗存喜的洮观雕刻技艺,在他步入中年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他的作品中,尤以销往日本的“松鹤砚”、留为样品的”“丹风朝阳砚”最为驰名。在构图布局和雕刻刀工上都得到国内外工艺美术界人士和鉴赏家们的赞誉,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洮观产地涌现出的负有较高声望的刻砚技师。
刘文琳 男,汉族,1925年出生于临潭县扁都乡刘旗村。自幼子承父业,操刀刻砚。1971年被甘肃省工艺美术厂洮砚车间招聘为技工。1977年10月被省轻工局授予工艺美术老艺人称号。1982年退休。1990年病逝于临潭刘旗,终年66岁。刘文琳退休后,宝刀不老,一方面在卓尼、新城等地筹备办厂,一方面收徒授艺。他的作品刀精细,构图古朴典雅,作品风格浑厚朴实,深受人们的赞誉。主要作品有“绿石单龙吸水砚”、“古琴砚”、“腊子口双砚”、“墨海”等。许多作品被销往海内外。
张建材 艺名张锲,取锲而不舍之意。1947年出生于卓尼县洮砚乡古录沟村。自1964年从师苗存喜等刻砚,现已是当地驰名的刻砚大师。他的作品刀工细腻精湛,构图不拘一格。其作品不但畅销国内外,还多次在全国性的艺术品展览会上参展、获奖。他创作的“岁寒三友”、“济公醇酒”、“翠竹”、“鱼龙戏水”等五件作品曾代表甘肃省乡镇企业局、轻工业厅参加过泰国曼谷举办的亚太地区民族民间工艺品展销会。
李茂棣 又名金疙瘩,1942年出生于卓尼县洮砚乡峡底村。自幼子承父业,十几岁时就曾刻制出相当考究的砚台,在当地民间砚工中颇有名气。他的作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擅长花草、鱼虫、人物造型的雕刻。对洮砚传统风格有所突破,构图新颖别致。他的刀法粗犷豪放,自成一家。李茂棣热心于民间刻砚事业,富贵不忘乡里。1984年他率先在卓尼办起了第一个洮砚工艺厂,十余年间亲手授徒三十余人。主要作品有“巨型八仙过海砚”、“荷叶砚”、“葡萄砚”等。
石长生 临潭县扁都乡扁都村人,自12岁起就继承父业雕刻砚台。1964年底随苗存喜等招入甘肃省工艺美术厂任洮砚雕刻技师。他的刻砚技艺精湛,构图灵活,能脱开旧窠。他的作品多次在北京参加过砚展,还曾在广交会上为国家换得过高额外汇。1979年获得甘肃省工艺美术老艺人称号。1986年因病在兰州逝世,享年65岁。
包述吉 男,藏族,1950年出生于卓尼县洮砚乡古录沟村。其祖上为洮砚雕刻世家,出过数辈雕砚名匠。其父包含文就是一代洗砚雕刻名师。包述吉自幼从父学习刻砚技艺,基本上继承了父辈的传统技法,后来又曾在省工艺美术厂深造。他的作品纤巧细腻,构图有古风,属洮砚民间传统工艺的正宗流派传人。
李学斌 艺名木石,1961年出生于卓尼县洮砚乡古录坪村,自幼酷爱书法金石。1978年高中毕业后,即在家苦练书法艺术数年。1983年师从李茂棣学习洮砚雕刻技艺,后又得到张建材的指导、培养,刻砚技艺长进很快。出师后,在刻砚的同时,仍抽空练习书法,并将篆刻、书法艺术融进传统工艺。李学斌的作品集巧妙典雅、古朴雄浑于一身,刀法刚柔相济,是当代青年砚工中的佼佼者。
第二节 造型构图
洮砚的造型风格在砚行中独树一帜,它是洮砚雕刻艺术独创性和个性高度统一的结果。千百年来,聪明睿智的刻砚艺人,用得天独厚的石质特征,独特的造型设计,丰富的图案题材,出神入化的表现手法,完成了洮砚完美的造型艺术风格。洮砚的外形,基本上分自然形和规矩形两种类型。
自然形:洮砚素有“石形带盖”的美誉。其石形就是保持了原石料的自然形态,因石造势。既保留了石料边缘部分天然带有的各种石膘,又避免了砚台周边矫揉造作的斧凿痕迹。自然形石料之间的缝隙弯曲斗折,充填在缝隙之间的石膘亦随其形,不但边缘巉岩崎峻,而且层理薄厚不均,更富于构图的想象力。独具慧眼的出色砚工会将死石变活,雕刻成一件件珍奇的艺术品。若将它强加斧凿,则会失去质朴天姿。自然形砚多为不规则的任意多边形或不规则的菱形、梯形、扇形等。
规矩形:由于洮砚石料的劈理比较发育,大多数石料采下后,就无形中形成大大小小的长方形平板料,稍加规矩校正即可。所以,洮砚石料的外形中,方形、长方形的石料居多,而且薄厚也较均匀。规矩形类砚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五边、六边形等。规矩形砚台的一边或数边是天然劈理,带有各种石膘,其余的边均须进行锯、凿、磨工艺才能形成各类规矩的几何图形。
圆形砚台比方形的还要流行,是洮砚最原始的图形。洮砚除它的墨池到现在大多仍为圆形外,整个砚台的外形也多呈各种圆形。较流行的图形有圆、椭圆、鸭蛋形、梨形、瓜形、树叶形等。
观赏和使用是砚的两大基本功能。洮砚的结构和布局不仅充分具备了使用的优越条件,而且还非常讲究结构的布局章法。它已从一件普通的文房用具升华为布局结构相当考究的艺术品。
洮砚各部分的结构都有严谨、科学的组合方式,又有艺术性很强、布局得宜的章法。墨池被砚工俗称墨堂或堂子。它是砚台最主要的部分,约占砚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形状以圆形为主,方形、长方形次之,深度一般在两厘米左右。洮砚的墨池堂底形状可分三种类型:即平底型、罗锅型和托盘型。平底型墨池底部呈一平面,堂壁垂直于底部水平线,整个墨池平整如镜。这种堂底的优点是磨墨手感舒适,墨汁浓淡均匀。罗锅型墨池轮廓也多为圆形,底部中心凹进,堂壁向外倾斜。罗锅型墨池的优点是研磨速度快,研磨时墨锭不会磕碰池壁,墨汁自然流向堂心,形状美观天然,增强了砚的观赏价值。托盘型堂底又称为双层底墨池,俗称双堂子。它的堂底中心部分凸出,周围凿成一深槽作贮墨槽,凸出的圆面才是研磨台。其台面又呈罗锅底;边缘高,中间低,能防止研磨时墨锭滑向边槽。托盘底墨池美观大方,使用方便。优点是边磨墨边使用,中间研好的墨流入贮墨槽先供使用,中间的研墨台尚可继续研墨。洮砚的水池不同于其他砚型,水池与墨池截然分开。研墨或调墨的浓度时,不用临时滴水,只需在水池中蘸水。洮砚的水池亦称为水堂或浅堂子。顾名思义,水池比墨池要浅得多,做工也不像墨池那样考究,随意性很大。洮砚的水池在砚行中最具特色,布局最合理。它既不占据砚面而独成一池,又不失其使用价值,它与砚台的主体图案和谐统一,大多处理在透雕图案的底基部四坑之处。
洮砚“石形带盖”中的盖,不是包装盒、匣中其他材料做成的盖,而是由整块石料凿成的天然石盖。它与砚是同一块石料雕成,在艺术上又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带盖的砚又称为双砚,双砚的盖又可分为堂盖和整盖。堂盖仅将墨池盖住,其盖面装饰与整方砚台的图案装饰共同构成统一的画面,展现在外,可使人一目了然地直接观赏到整个硬台的风韵。堂盖式砚台的外形千姿百态,但石盖和其所盖的墨池绝大多数是圆形的,砚台的图案多采用透雕技艺刻成。整盖是将砚体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互相扣合而成。整盖的盖面即为砚的主题图案的分布之处。砚底部分仅有墨池、水池。整盖式砚台的外形多为规矩形状,如方、长方圆、三角等形,它的主题图案仅用高、浅浮雕技艺刻成。洮砚的盖是十分考究的,盖面、盖里和盖扣都作了精致地雕刻处理。盖面要求与整个画面协调统一,有些盖面甚至与砚体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盖面也是砚工雕刻名家题词和落款的部位。它犹如书画作品的天庭,疏而不空,在整个砚面的构图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洮砚的款式分单砚和双砚两大类。单砚只有一片,故又称单片砚。单片砚本是砚祖,任何款式的砚台都是从单砚发展而来,洮砚也不例外。如宋代插手单砚在天水出土后,即推翻了“洮砚自古就有盖的说法”,从而证明洮砚也与其他砚一样,同样遵循了一条“砥砺—研磨石—砚石片—单砚—双砚”的发展进化途径。但洮砚在问世不久后就发展了有盖可以防止耗墨的优点,捷足先登,率先抛开了单片砚的陈规,创新了带盖双砚的款式。洮砚带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代。自双砚流行以来,洮砚中的单片砚几平绝迹。近年来,洮砚又吸取端歙等其他砚类的单片款式,创作了不少单片砚的精品。单砚的图案多以浮雕技艺刻成,其优点是省工省料,造价低,自然大方,实惠耐用缺点是耗墨快,不宜长时间贮墨。双砚由底、盖两部分组成,是洮砚最具特色的款式。双砚中的底盖有两类:一类是以砚底为主体,砚盖从属。砚的主要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都在于砚底。另一类是底盖平分秋色,砚底承担使用功能,砚盖担负观赏功能,所有的图案、装饰都集中在砚盖之上。双砚的优越性远远大于单砚,它既可防止耗墨,具有长期贮墨不干的优点,又能保持墨汁的清洁、新鲜。更主要的是双砚的透雕图案和鬼斧神工的雕刻技艺自成一家,载誉千秋。传统图案洮砚经过近千年的雕刻历史,流传下来成千上万种精美的传统图案。尤其是洮砚产地周围,历代有少数民族聚居,他们互相交融同化,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他们奇特的风俗习惯,神秘的宗教仪轨及神话等文化遗产又为洮砚雕刻的图案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中最具特色,最为流行的还是象征着强大生命力、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具有活泼、升腾、雄威、矫健等特征的龙风图案。
龙风图案:以龙风为创作素材流传下来的传统图案是洮砚雕刻的代表性图案,盛传至今上千年而不衰。较驰名的图案有龙风朝阳、丹风朝阳、二龙戏珠、独龙探海、四龙竞雨、五龙闹海、九龙戏日、凤穿牡丹、百龙聚会、龙风呈祥等等。龙的形象有飞龙、坐龙、立龙;其动态有入云龙、下海龙、出洞龙、戏水龙等等。洮砚雕刻艺人对龙的形象塑造达到了出神入化、随心所欲的境界。
宗教类图案:由于洮砚产地卓尼在历史曾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境内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宗教信仰在民间有着相当深厚的思想基础,渗透于洮砚雕刻的图案创作之中。流传较广的有佛八宝、仙八宝、八吉样、观音送子及各类佛像等。
谐音寓意图案:此类图案源于口语谐音,民间观工称为口采图案,是用物体称谓的谐音寄寓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图谱极多,流传较广的有五福捧寿、恋子双余、福寿延年、福荣有余、喜上眉梢等。
借物寓意图案:用某些物体的特征寓意,图案飘逸清高,甚为雕刻者和收藏家双方所钟情。这类图案都有相当俊逸潇酒的雅号。如由梅、兰、竹、菊组合的四君子;由松、竹、梅组合的岁寒三友;由松柏、霜菊组合的松菊延年;另外还有松鹤延年、三阳开泰、花好月圆、鱼跃龙门等。
传说故事类图案:此类图案在洮砚雕刻中流传很广,创作素材也很丰富,通常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历史小相说,有桃园三结义、文王访太公、武松打虎、瓦岗寨、康熙访贤等。二是来源于民间神话传说,有牛郎织女、天仙配、哪吒闹海、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三是源于民间戏曲,有文成公主、牧童放牛、白蛇传、西厢记、牡丹亭、苏武牧羊、花亭相会、游西湖、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四是源于民间故事,有麻姑献寿、吹箫引凤、跨虎入山、踏雪寻梅、龙女牧羊等。除此之外,名山胜景、僧院古刹、亭台楼阁、奇石怪树、虫鸟花卉、飞禽走兽、琴棋书画、文房四宝等等,都是洮砚雕刻图案的创作题材。洮砚在近千年的雕刻历史中,利用这些丰富的传统素材,创作出许多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珍品,这些优秀的传统图案,其本身就是一宗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第三节 雕刻技艺
洮砚的雕刻技艺中,包含着所有雕刻姊妹艺术的某些成分。如有玉雕、牙雕中的圆雕技法,砖雕、石雕中的高浅浮雕技法及木、石刻字中的篆刻技法。洮砚雕刻技艺,吸取了众家之长,充实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透雕是介于圆雕和浮雕之间的一种雕刻技法。即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有单面透雕和双面透雕之分。透雕是洮砚雕刻艺术中最具有特色的雕刻技艺,也是与其他砚种在雕刻方面最显著的区别。洮砚的主题图案都采用透雕技法,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立体感。最典型的是洮砚中的龙风图案,每条龙或是龙头部分都经过镂空后盘旋于云朵之中,忽隐忽现,就连细微的龙须也是经过空圆雕的。每一片云朵也与龙体同时悬空于水池之上,仅在边缘部分的几个支撑点上才与砚体底座相连。其他图案中的树枝及班驳的树皮,细微的枝叶、花瓣花蕊,鸟虫的羽翅、鳞爪等都用透雕技艺去完成。洮砚的透雕技艺,除艺术上具特色外,还增加了实用价值。它给镂空后的凹底又安排了砚台的水池,巧妙地将艺术和实用揉为一体。
洮砚的透雕技艺源自何时?现尚难准确定论,但故宫博物院所藏宋洮河石《蓬莱山砚》和宋文绣院《洗河绿石砚》中砚面的雕刻图案,就开始运用了部分透雕技法。由此而知,洮砚的透雕技法最迟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那时,我国的玉器雕饰业虽然已很发达,但玉雕中圆雕技艺的鼎盛时期是在南宋,可见洮砚透雕技艺与玉器圆雕技艺之间并不是一种模仿承袭的关系,而是一对互相借鉴、同步发展的姊妹艺术。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凸起形象的一种雕刻技艺。按其表面凸出程度的不同而分称高浮雕和浅浮雕。洮砚雕刻技艺中采用浮雕的部分,多以高浅结合的形式出现。尤其是主题图案,一般都采用逐渐过度的雕刻技艺。其顺序是:边缘石基部—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如一棵古松,通常的处理方法是根基和部分主杆是浅浮雕;中部是高浮雕;枝叶悬空作透雕;间或还将树梢的松果、松鼠、鸟雀处理为圆雕。又如在一幅鱼龙戏水的图案中,龙身半隐云端,头探海面,鱼儿也将要跳出水面,若即若离。砚工就将云龙处理成透雕,鱼儿处理成高浮雕,海浪、水波则为浅浮雕。洮砚中的部分单片砚和一些长方形整盖双砚的图案中大部分是浮雕作品,刀法以细腻见长,构图巧妙,层次明显,错落有致,并不拘泥子呆板的技法格局。洗砚中的浮雕技艺是借鉴和发展了石、木、砖雕的艺术特点而形成的。它保留了石雕的雄浑力度,木雕的奇妙工笔写意和砖雕柔和流畅的线条多方面的特色。浮雕适合于表现图案中的人物、远景和大面积且附着力较强的部分
洮砚刻字技艺约始于宋代,是吸收借鉴碑帖和篆刻艺术形成的。刻字早期是在浮雕图案的楼亭殿阁上题写匾额,如宋洮河石《蓬莱山砚》中殿阁上的“蓬莱山”三字和龟负碑面上的“雪堂”二字。后来,洮砚落入书画金石大师们的手中,他们喜欢在砚盖上题词作赋,并亲自操刀留迹,开创了洮砚刻字的先河。这些刻字无一定格局,完全由持刀者各尽其能,扬众家之长。由于这部分刻字砚的流通传播,使砚台刻字艺术的信息又反馈到砚工那里,他们将洮砚刻字的形式和功能逐渐定格于两种格式:即题词和落款。
一块普通的石料要变成一方精美的砚台,中间要经过砚工选料、出坯、下堂、取盖、合口、落图、透空、精雕、打磨、上油等十几道雕刻工序的辛勤劳作。其中任何一道工序出现失误和偏差,都会使一件稀世珍品半途夭折。据砚工介
绍,他们的选料方法是先外后内,水浸、听音。在外形上,先察看石料的厚度,石料越厚越好,既可以安排多层次的高透雕图案,又可取下砚盖,使底盖石质、石色、石纹统一。石料的边缘部分选择不规则的自然巉若形状,斧凿采掘的痕迹越少越好。整体形状以离奇、突兀为妙。石膘的分布面积越广、膘色越鲜艳、腺层越厚者越理想。外形选好后,砚工就将所选的石料浸入水中,用毛刷洗净石料表面的泥土污垢,待石料吃透水后,即捞出逐块观察选择。首先选择石料的细腻程度和颜色、纹路,次后检查石料瑕疵的多少和在石料中的位置。一些瑕疵如玉瑕、硬筋、断瑕只要延伸距离较长,都可从浸水后的外表观察清楚。待石料表面所浸的水迹稍干时,即刻检查石料的完整性,看它有无采掘时造成的裂缝和局部的破损。如有破损时,裂隙中的水迹在短时间内不会干的,与石料整体表面形成明显的对比。这样,即使是再细小的裂缝也逃不脱砚工的眼睛。选料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扣石听音。据有经验的砚工介绍,石料声音清越响亮,发出细泥瓷器的音色者,石质纯净润朗;发音低沉松散,明显带有破瓦片音色者,石质粗糙,且通常带有断瑕,甚至还有裂痕。坯是砚的雏形,出坯亦称拓坯,相当于画画者勾勒轮廓线。同一块石料,由于砚工艺术造诣的高低,可以拓出截然不同、成千上万种砚坯。出坯分前后两道工序,第一步观察石料整体造型,研究它本身潜在的艺术性。就是当地砚工说的“像什么”或者说能做成什么,最适合拓成什么形状。有经验的砚工通常在这一道工序中颇费周折。他们并不急于剥凿取舍,仓促奏刀,而是反复观察构思,将一块死石头看成一件优美雅致的艺术品。第二步是构思结构的布局章法。一般先用刀尖划下粗线条及草图的大体轮廓,然后根据石料的薄厚,表面积的形状,石驃的位置、层理、颜色,石纹线条的特征等因素构图。
墨池是一方砚台的主体,以圆形为主,方形和其他矩形次之,不规则形又次之。砚工刻砚每每以刻制墨池为奏刀的序曲。墨池的深度大多为二厘米左右,太浅则磨墨易外溢,太深则堂底易磨穿。按一般规律,砚径大则下堂深,砚径小则下堂浅。石料厚则下堂深,石料薄则下堂浅。洮砚款式以双砚居多,以带石盖著称。讲究底盖石料质地统一,以同一块石料裁为底盖者更为理想。但也有部分砚台需要用两块石料配为底盖。洮砚雕刻工序中的取盖就是包括“取”与“配”。取为整块裁开,配指合二为ー。整体取盖一般选在石料较厚的部位同下堂工序同步进行,将墨池上半部截下作盖。用另外的石料配盖时以下好的堂面为依据,将选好的砚盖刻画好后存放备用。配盖省工又能利用一些薄片石料和下堂取出的堂心废料,只要精心选择,处理得当,同样会产生合二为一,珠联璧合的效果。
合口是使砚台底盖相扣合的一道工序。标准是达到启合自如,严实无缝。合口的松紧、吻合的程度,是检验砚工刻砚技艺水平的衡量尺度。一些名老艺人合的口,开启时虽然感觉很紧但不磕碰不费力,底盖摇动时不晃动。这样的合口有贮墨不易蒸发,子母扣沿不会损伤诸优点。洮砚雕刻艺人授徒时,就用合口的吻合程度作标准来考核学徒的成绩,衡量学徒技艺的优劣,甚至用来作为是否出师的标准尺度。洮砚合口讲究平、光、严。平是怎样转动砚盖,都很平稳而无翘角。检验的方法是在砚盖的不同角度用手指轻按,如果稍有不平,即会产生轻微的晃动碰撞。真正平稳的合口,不论怎样启合,还是在砚盖的任何角度,都按不出一点声响。光是指底盖的扣沿要光滑。盖的边沿凸出部分称为母扣,墨池边沿的凸出部分称为子扣。扣合时,子扣外缘套入母扣内缘。这两个凸起的石圈,不论哪个圈的边沿不光,都会影响扣合,严是要求合口严实紧密,这是合口的最终目的。经洗砚名砚工合的口,底盖扣合严实而无叩卡感,开启自如而无松动感,堪称洮砚一绝!
一方砚坯经下堂配盖合口后,就重新进行落图,将出坯时构思或画在纸上的图案拓在石上,落图时还要对原图根据砚坯的维形进一步修改完善,或用复写纸直接拓在砚坯上,或用笔临摹在砚面之上。即使技艺高超的砚工,不用画稿即兴奏刀雕刻,也要用刀尖在石上勾画出粗略的图案线条,作为雕刻的依据。
透雕是洮砚雕刻的独特技艺,而透空则是完成这个技艺的主要工序。通常要经过钻、凿、铲三个步骤来完成。钻是根据图稿将应镂空的部分用大小不同的钻头钻通。凿是将透空的孔周残余部分用小凿刀凿去,凿刀和击打的工具都非常轻巧。铲是将凿出的毛面铲光,还要铲去平孔和斜孔中残留的多余部分,同时清理透空图案基部的凹池,修通平孔,铲出水池,为精雕工序打好基础。
透空工艺是洮砚雕刻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损伤砚坯的一道工序。它虽与玉雕的难度相似,但玉料硬度高,结构紧密,劈理不发育,不易开缝、折损、破裂。相比之下,洮砚的透空工艺难度更大。砚坯经下堂、合口、透空后,即进行精雕细刻。精雕前,砚工还要在已成雏形的图案粗坯上勾勒细微部分,相当于工笔画的线条。精雕的顺序是先主题、后装饰;先砚底、后砚盖;先图案、后文字。主题图案精雕中的次序规律是先大后小,先粗后细。如人物先刻身体衣饰,后刻五官表情;鸟雀鱼虫先刻身体轮廓,后刻羽毛鳞甲;花卉树木先刻主杆,后刻枝叶、花瓣花蕊。洮砚的精雕刀工非常讲究,刀法有唐代石雕遗风。物体圆润丰满,形象逼真。构图受宋代玉雕的影响,讲求玲珑剔透。洮砚精雕工艺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身粗犷中见细腻,苍劲中见柔韧,线条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
打磨工序分两步,一是清除钻铲凿刻残留的痕线;二是为清晰地显现石料的各种纹理。这些纹理线条,打磨得越光滑越醒目。两个步骤也称粗磨和细磨,粗磨是将雕好的砚台大面积部分如砚底、砚边、堂底、盖里及无装饰的盖面等处锉平,彻底清除斧凿痕迹。细磨是用细锉刀、细油石、各种型号的砂纸进行打磨。细磨的目的是彻底清除砚台表面与图案无关的细微线条,包括粗磨留下的痕迹。其标准为石面手感滑腻,石纹显现清晰。为使砚台打磨后石料的纹路更加清晰,石料的色彩更加艳丽夺目,雕刻完成后还要给砚台上油。过去,洮砚曾一度采用古砖瓦砚敷蜡的习惯,砚台制成后,放近火边煨热,用蜂蜡涂抹,使其先溶后凝,整体浑然无迹。洮砚经敷蜡后,就像上了一层透明漆,色泽、石纹也颇美观,也便于长期擦拭灰尘,色泽经久不衰。但“砚本德水,今乃火攻,芳润之性,十损其九。”砚经敷蜡之后,润泽之气泄尽,现已摒弃不用,改为砚面敷油。涂油与敷蜡所产生的效果一样,而油对砚台本身并无伤害。洮砚涂的有毛桃油、胡麻油、菜油等。上油时采用面团揉抹和毛刷涂刷等法。一方砚台待上油后,才算大功告成,整个雕刻工序全部结束。
第四节 生产厂社
洮砚的生产历代都以家庭为单位,个体生产,个体经营。直到民国时期,才在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内成立过一个季节性的、由数人组成的刻砚作坊。这是洮砚生产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集体化生产的雏形。其生产的洮砚供土司馈赠官府、亲友。砚工的劳动报酬只能折顶分内的差赋徭役。忙时集中刻砚,闲时回家务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洮砚生产才出现了以厂社形式集中生产资料、集中砚工的生产实体。这些生产实体以所有制形式区分为个体一家庭作坊,集体一乡村社办企业,全民一省、州、县办工艺美术厂社三种形式。
家庭作坊是历代洮砚生产实体中最基本、最小的组织形式。它以家庭中具有劳动能力者为成员。家庭作坊在洮视生产中有悠久的历史,它的组织形式从未间断,而且在不断完善。家庭作坊也是现有洮观生产实体中产量最可观,产品销路最畅通,价格最稳定的实体。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砚乡的农民更是放开了手脚,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个体刻砚户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他们自发地形成了一条产、供、销流水线:采石者定期定量按本地最优惠价格供给刻砚户石料;刻砚户将完成的产品又定期交给贩运者;贩运者从家庭作坊收购产品后,又发往各地的销售网点“批零兼营”。家庭作坊生产的砚台销路最广,它既可由贩运者直接收购出售,又可作为半成品出售给外地厂社作砚坯,还能为本地名匠提供精加工的半成品。家庭作坊的产品成本最低,价格实惠,占有三大绝对优势。一是原料便宜。他们所用的石料货真价实,享受长期最惠待遇。二是用工不多。家庭作坊的产品,大多不做过多的精雕细刻。全家上阵,老幼皆能,谁闲谁动手。多数产品是利用农闲季节、天阴下雨,甚至茶前饭后制作而成。三是产品销路畅通。不会产生资本周转、产品积压方面的困境。以上三个原因是家庭制砚作坊持续发展而经久不衰的根本所在。仅洮砚乡所辖的43个自然村中,共有这类家庭作坊约800余个,年产洮砚9000余方,年均获利18万余元。
洮砚乡纳儿洮砚生产合作社创建于1964年5月,属民办公助企业,由甘肃省工艺美术社直接扶持创办,当时该社曾派员驻点现场指导。全社共有徒工7人,技工3人,最盛时技工达21人,生产经营由社队管理,产品由省工艺美术社包销,生产的主要产品是深受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欢迎的袖珍单片砚,产品的款式、规格由省工艺美术社确定。这个小社前后存在了四年半,收入约60000余元,不但给社队提供了大量生产资金,修通了洮砚乡驻地到纳儿村的简易公路。
1978年,全国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各人民公社都将民间五小工匠集中,办起了社办厂。洮砚公社也以它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公社社办厂内设立专门车间进行洮砚产品的生产。年产砚台300余方,产值占全厂的三分之一。1980年社办厂扩大了洮砚生产规模,充实了人力物力,加上当时洮砚在国际市场正走俏,产品供不应求,仅洮砚的产值就等于原来全厂综合加工业产值的总和。1983年以后,由于改革浪潮的冲击,原先吃大锅饭的生产体制难以继续维持,于1984年1月承包给个人。是年,撤销公社建置,恢复县属乡镇建制。
洮砚乡洮砚工艺厂创建于1984年。其基本资产和厂房设备接收了原公社社办厂,生产经营由个人承包。工厂建成后,另招收徒工15名,保留原厂技工和管理人员7名,年产砚台500余方。由于工厂建成后辞退了一批骨干技工,招来的徒工大部分是新手,产品质量上不去,产值严重滑坡。又加上县洮砚厂的成立,增加了竞争对手。再加之流通渠道滯涩,产品积压,资金周转困难等因素,砚工四散流失,各自为阵,自谋生路,维持四年后被迫下马。
卓尼县洮砚工艺厂创建于1983年9月,是卓尼县唯一的洮砚生产厂家,由县经济计划委员会立项筹办。聘用当时的洮砚名砚工李茂棣、刘文琳、张建材等人为技术骨干,招收民间具有一定刻砚基础的技工10人,徒工30人。次年,于县城洮河南岸选定厂址,当年建成了占地6400平方米的新厂房,当年就生产砚台500方,创产值2万元,还开发试制了以洮砚石为原料的印章、眼镜盒、酒具、茶具等新产品。卓尼县洮砚工艺厂自成立以来,年均生产洮砚近千方,创下了厂社集体生产的最高纪录。到1990年时,厂内已拥有十余台玉雕机械设备,代替了部分手工劳动。产品在县内、州内均居首位,远销于国内及东南亚市场。
甘肃省工艺美术厂洮砚车间等办于1964年,起初未设专门生产车间,只在洮砚石料产地办了个民间加工点,厂内仅进行包装、销售业务。1966年初,才正式招聘技师苗存喜、石长生等人为车间的技术骨干,配备数名徒工即行上马。原料从洮砚产地购买,产品仍然沿袭传统图案。半年后,文化大革命开始,传统图案受到冲击,现代图案又不受欢迎,再加出口销路滞塞,洮砚的生产热情一度冷却,沉默了近乎三年。1970年起,国家又对民间工艺美术产业重视起来,洮砚被定为甘肃省工艺美术厂的重点产品,洮砚车间扩大生产规模,在原有技工的基础上,又从洮砚产地民间招收了数名砚工。在1975年至1985年的十年中,省工艺美术厂洮砚车间作为该厂的产业支柱,每年向东南亚出口砚台近千方,国内自销千余方,年创产值数百万元。自1986年以后,原来的老技师苗存喜、郝进贤、石长生、刘文林等人或退休,或去世,一部分颇有名气的年轻技师又纷纷别操他业,洮砚车间的技术力量日趋削弱,产品数量和质量受到很大影响,产品打不开销路,大量积压,车间只好转产其它工艺品维持。有时从卓尼县城、洮砚产地收购一些民间家庭作坊生产的砚坯,稍事修饰后再转手出售,装点门面。曾显赫一时的洮砚车间从此一蹶不振。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