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五彩卓尼  >  卓尼方志  >  志鉴阅读  >  正文

卓尼年鉴1991-2003(十)

发布者: 卓尼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最后修改时间:2020-06-17 16:25:30浏览次数:

科技 教育 体育 卫生 计划生育

科学技术

科技管理】 1991年,在合作召开了全州“科技兴农兴牧”工作会议,确定了领导重视、层层落实的管理制度,统一部署制定了“八五”科技发展和十年规划。

1992年,州科委安排部署了县、乡两级科技管理、服务、示范、培训四大体系建设工作,卓尼县也制定了相应的科技管理制度,并签订了责任书。

1994年,按照“巩固县一级,充实乡一级,延伸发展村一级”的原则,克服种种困难,逐步建立健全了四大体系,围绕“科学兴县,科技兴乡”的战略服务,深入农牧村。并加大实施“三七”攻坚扶贫计划。

1996年,州上发布了《关于实施科教兴州战略的决定》,为科技路线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本县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并实施“科教兴县”战略。

1997年,全面实施科教兴州战略,团结和依靠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本县科技进步,经济建设以及推进科协的各项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999年,县科技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和协调,使农牧业科技运用技术在全县内得到广泛应用。

2000年,广泛组织协调全县科技部门,各乡(镇)以及广大科技人员,继续推行“1230”工程,加强农牧业科技项目实施,加大科普宣传力度,着重培养农牧民技术骨干,努力

提高农牧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

2001年,通过整顿机关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办事效率,初步建立了一支精干、务实、求真、高效的管理科技队伍。

2002年,为了将科教兴县战略落到实处,作为科技综合管理职能部门,在全县科技宏观管理组织和协调以及科技普及,实用技术推广,科技扶贫等诸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大力加强了科技项目。继续进行《甘肃省科协条例》的贯彻执行。

2003年,根据卓尼县县级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县科协、科技局、地震办合并为科学技术管理局,一套人马三块牌子。并结合实际,根据中共卓尼县委(2003)第62号文件《关于恢复卓尼县科学技术协会的批复》成立了以科技局局长为主席,副局长为副主席,县科技局、农林局、教育局、畜牧局、象局、卫生局、水务水电局、县种子管理站、农林站、中医院为成员单位的卓尼县科学技术协会。同时,根据中共卓尼县委办公室(2003)第72号文件《关于恢复成立乡(镇)科协组织的通知》,在全县17个乡(镇)成立科协组织,人员一般由3~5人组成,乡(镇)一名副书记兼任科协主席,分管科技工作的副乡长兼任副主席,其他人员根据需要由乡(镇)党委提名,组成了科学技术协会。

科技推广与应用】 1991年,在科技兴农兴牧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科技支撑体系,保证农牧业科学技术畅通无阻地深入基层,设立了纳浪乡“种植业”示范点和申藏乡“养殖业”示范点。

1992年,推行了“快速养猪法技术”的推广。

1993年,在柏林乡进行地膜覆盖当归示范项目的推广,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1994年,继续推广塑料棚蔬菜种植“菜篮子工程”,有效地解决了本县“吃菜难”问题。

1998年,在柏林乡进行了“高效节能日光温棚”种植蔬菜的栽培,同年取得了良好的收获。

科技培训】 1991年,州科委编印《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本县也对县、乡两级进行了培训。

1994年以来,强化科技宣传和培训力度,并采取各种形式在农牧民群众中宣传科技信息。

1998年,在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中,发放大量宣传书籍,技术资料,推广实用技术,科技技术咨询,放影科普录像带等。

2000年,深入细致地开展“1230”工程,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82期,培训农牧民1.3万人(次)。

2001年,深入农牧村,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大量开展了各种类型、形式的技术培训。

2002年,在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中,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4期,受训352人。

2003年,在州科协及州农科所的支持下,组织科普培训队,分别在柳林镇白塔村委会培训科技骨干及技术能人40人(次),柏林乡技术能人58人(次)。

科普网点】 1991年,在17个乡(镇)初步形成科普知识网点。

1996年,在县城滨河东路修建了科技技术培训中心活动楼。

2003年,城民主街建成了科普宣传长廊。

科技局领导名录

局 长:沈福德 赵永祥(藏)

刘永和

副局长:李启剑 郭燕平 王启义

范学义 杨 军

气象预测

主要气候灾害】 1991年,6月12日~7月20日干旱天气,使本县128000亩农作物普遍受灾,平均减产在5成以上,受干旱影响,全县大部分地方病虫害泛滥,农作物及牧

草等遇到侵害。

1992年5月4日晚20时,因局地强雷阵雨天气,使柳林、纳浪、木耳、卡车、大族5乡(镇)44个村遭冰雹、洪水灾害。受灾粮食作物面积14789.1亩,其中绝收6198亩,

经济作物面积2571.3亩,其中绝收971亩;死亡各类牲畜120头(匹、只),冲倒房屋5户37间,冲毁县乡公路5处630米,乡村道路5处400米,水利设施1处1200米,电讯设施4处200米。

1994年,8月2、10、30日,申藏、藏巴哇、完冒、卡车、阿子滩5乡9个村委会22个自然村,受暴雨、冰雹灾害。受灾粮食作物10542亩,油料作物2250亩,饲料1555亩;冲走1人,羊96只,毁坏房屋85间,冲毁乡村道路4500米,便桥3座。

1995年,4至5月春旱,使本县农牧业受旱严重。农作物主要受灾面积53879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43039亩,经济作物面积10840亩,牧草普遍受旱枯黄,牲畜难以觅食。

1996年5月21日,因局地强雷阵雨天气,使阿子滩乡遭受泥石流冲击。淹死2人,冲走羊8只,冲毁土地90亩。

1997年,5月18日—6月22日全县普遍受旱,受灾总面积38285亩,粮食作物受灾面积27820亩,其中绝收10315亩。经济作物受灾面积10465亩,其中绝收2553亩。因干旱使本县的纳浪、木耳、柳林等乡(镇)遇“金针虫”病虫灾害,受灾总面积35000亩,其中粮食作物受灾面积33500亩,经济作物受灾面积1500亩。

1998年8月2日,柳林、卡车、大族、木耳4乡(镇)遭强雷阵雨、冰雹袭击。受灾总面积7654亩,其中粮食作物受灾面积5176亩,经济作物受灾面积1119亩,饲料受灾面积1359亩,死亡羊8只。16日大族乡两村遭到强雷阵雨、冰雹的袭击,粮食作物受灾面积2367亩,冲毁河堤80米,冲毁护林防洪堤500米。

1999年4月,由于受干旱影响,土壤墒情差,使播种后的各类农作物出苗不齐,受旱面积70900亩,补种9500亩。

2000年6月17、18日,因局地强雷阵雨、冰雹天气,使申藏、阿子滩、洮砚、柏林、刀告、大族、藏巴哇等7个乡13个村委会56个村民小组受灾,受灾人口7215人,粮食作物面积9096亩,经济作物面积8760亩,死亡绵山羊606只。7月15日后,连续25天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使本县17个乡(镇),68个村委会308个村民小组受旱灾,受灾人口57960人,粮食作物面积31680亩,经济作物面积27820亩,绝收310亩。8月27日傍晚,因局地强雷阵雨、冰雹天气,使本县柳林、木耳2乡(镇)。5个村委会22个村民小组受灾,降雹约30分钟,厚度10厘米左右,受灾人口4349人,粮食作物面积3200亩,经济作物面积1900亩。

2001年7月2日,因局地强雷阵雨、冰雹天气,使本县的洮砚、柏林、勺哇、康多4乡10个村委会、28个村民小组、1459户6480人受灾。粮食作物受灾面积1854亩,经济作物受灾面积3903亩。15日因局地强雷阵雨天气,使本县申藏乡郭大村委会上下故巴村遭受泥石流、山洪袭击,造成1人死亡、1人重伤,冲走绵山羊15只,冲毁人畜饮水工程1处,冲毁县乡公路1000米,使20亩油料作物绝收。22日因强雷阵雨、冰雹天气,使本县申藏、大族、柳林、木耳、柏林5乡(镇)16个村委会37个村民小组、1338户6408人受灾,粮食作物受灾面积5449亩,经济作物受灾面积3504亩,冲毁耕地45亩,死亡绵山羊45只,民宅进水33户,冲毁人畜饮水工程1处,护路河堤20米,乡村公路7150米,便桥1座。

2002年7月1日,因局地强雷阵雨、冰雹天气,使本县的完冒、洮砚2乡10个村民小组受灾。受灾粮食作物9255亩,其中2792亩绝收;受灾经济作物1155亩,其中467亩绝收。死亡绵山羊237只、牛3头、猪18口,失踪绵山羊296只、牛14头。民宅进水3户,房屋后墙被冲塌2户,2户民宅围墙倒塌25米,冲毁耕地124亩,人畜饮水水池1

处,河堤100米,乡村公路4处650米,被淹草场1400亩。

2003年6月7日,因局地强雷阵雨、冰雹天气,使本县的柏林乡上、下巴都村遭泥石流袭击,被冲毁乡村道路350米。上巴都村4户民宅进水,院墙被冲塌。农作物受灾,总面积37亩,其中粮食作物8亩,经济作物29亩,冲走绵山羊132只。7月21日,因局地强雷阵雨、冰雹天气,使本县的卡车、大族、申藏、阿子滩、恰盖等5乡的13个村委会

受灾,受灾农作物总面积9958.4亩,其中粮食5570亩、经济作物4388.4亩。被淹草场5000亩。22日因局地强雷阵雨、冰雹天气,使本县的扎古录、木耳、纳浪、藏巴哇4

乡(镇)的7个村委会受灾,受灾农作物总面积2840亩,其中粮食作物900亩,经济作物1940亩,冲走绵山羊113只,200万块砖坯被损坏,30座日光温室的覆盖塑料薄膜被砸烂。26日因局地强雷阵雨,使本县的木耳、柳林2镇的4个村委会29户136人受灾,8户民房进水,造成危房3户,冲毁道路100米、护村河堤20多米、拦洪坝2处,毁坏耕地300亩。29日因局地强雷阵雨、冰雹天气,使本县的洮砚乡3个村委会16个村民小组受灾,受灾人口3378人,农作物受灾2363.9亩,其中295.6亩绝收,死亡绵山羊60只、生猪2口,冲毁河堤30米、蓄水池2座、管道480米、村道11公里、拦洪坝1座。31日因局地强雷阵雨天气,使本县申藏乡斜藏村委会达扎村牧民房屋倒塌,致使1人死亡,被毁农用三轮车1辆。8月27日晚10时至28日凌晨,本县出现了较大范围的暴雨天气过程,致使洮砚、纳浪、完冒3乡的12个村民小组遭受洪水、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灾害,有332户村民1371人受灾。3户6间民房被洪水冲走,33户进水,形成危房25户,被水淹经济作物820亩,冲毁耕地441亩、乡村道路31公里、人畜饮水管道5处200米、蓄水池2座、自流水渠100米。洮砚乡杜家川后山山体出现裂缝,直接威胁到27户群众的住房安全。

气象服务】 1991年,1月1日—4月30日、9月15日—12月31日,每天上午8时、下午17时向洮河林业局防火指挥部提供森林火险级预报、情报;向县委、县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封冻、解冻期土壤墒情;向水电、农林部门提供气象资料;在汛期4月15日—9月15日向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提供每日短期天气预报及降水情报。

1992年,1月1日—4月30日、9月15日—12月31日,每天上午8时、下午17时向洮河林业局防火指挥部提供森林火险级预报、情报;向县委、县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封冻、解冻期土壤墒情;向水电、农林部门提供气象资料;在汛期4月15日—9月15日向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提供每日短期天气预报及降水情报。

1993年,1月1日—4月30日、9月15日—12月31日,每天上午8时、下午17时向洮河林业局防火指挥部提供森林火险级预报、情报;向县委、县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封冻、解冻期土壤墒情;向水电、农林部门提供气象资料;在汛期4月15日—9月15日向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提供每日短期天气预报及降水情报;为麻路大桥建设提供降水、气温预报及情报。

1994年,1月1日—4月30日、9月15日—12月31日,每天上午8时、下午17时向洮河林业局防火指挥部提供森林火险级预报、情报;向县委、县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封冻、解冻期土壤墒情;向水电、农林部门提供气象资料;在汛期4月15日—9月15日向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提供每日短期天气预报及降水情报。

1995年,1月1日—4月30日、9月15日—12月31日,每天上午8时、下午17时向洮河林业局防火指挥部提供森林火险级预报、情报;向县委、县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封冻、解冻期土壤墒情;向水电、农林部门提供气象资料;在汛期4月15日—9月15日向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提供每日短期天气预报及降水情报。

1996年,1月1日—4月30日、9月15日—12月31日,每天上午8时、下午17时向洮河林业局防火指挥部提供森林火险级预报、情报;向县委、县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封冻、解冻期土壤墒情;向水电、农林部门提供气象资料;在汛期4月15日—9月15日向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提供每日短期天气预报及降水情报。

1997年,1月1日—4月30日、9月15日—12月31日,每天上午8时、下午17时向洮河林业局防火指挥部提供森林火险级预报、情报;向县委、县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封冻、解冻期土壤墒情;向水电、农林部门提供气象资料;在汛期4月15日—月15日向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提供每日短期天气预报及日降水情报;向公众提供全年“121”天气预报答询系统电话服务;在3~9月期间为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气象服务》25期。

1998年,1月1日—4月30日、9月15日—12月31日,每天上午8时、下午17时向洮河林业局防火指挥部提供森林火险级预报、情报;向县委、县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封冻、解冻期土壤墒情;向水电、农林部门提供气象资料;在汛期4月15日—9月15日向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提供每日短期天气预报及日降水情报;向公众提供全年“121”天气预报答询系统电话服务;在3~9月期间为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气象服务》20期。

1999年,向县委、县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封冻、解冻期土壤墒情;在汛期4月15日—月15日向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提供每日短期天气预报及降水情报;向公众提供全年“121”天气预报答询系统电话服务;在3~9月期间为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气象服务》26期。

2000年,向县委、县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封冻、解冻期土壤墒情;在汛期4月15日—9月15日向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提供每日短期天气预报及降水情报;为新千年卓尼藏族风情旅游节提供准确长、中、短期专题气象服务;向公众提供全年“121”天气预报答询系统电话服务;在3~9月期间为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气象服务》22期。

2001年,向县委、县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封冻、解冻期土壤墒情;在汛期4月15日—9月15日向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提供每日短期天气预报及降水情报;为甘南藏族文化旅游研讨会提供准确长、中、短期专题气象服务;向公众提供全年“121”天气预报答询系统电话服务;在3~9月期间为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气象服务》22期。

2002年,向县委、县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封冻、解冻期土壤墒情;在汛期4月15日—9月15日向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提供每日短期天气预报及降水情报;向公众提供全年“121”天气预报答询系统电话服务;在3~9月期间为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气象服务》22期。

2003年,向县委、县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封冻、解冻期土壤墒情;在汛期4月15日—9月15日向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提供每日短期天气预报及降水情报;向公众提供全年“121”天气预报答询系统电话服务;在3~9月期间为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气象服务》27期。

气象局领导名录

局长:高耀奎 李广成(藏)

张永红

副局长:李广成 张永红

地震监测

监测预报】 1995年,州政府召开了全州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会后县地震办认真落实了会议精神,加强了对冰角、上河、上城门小学三处宏观点的领导,建立健全了宏观员震情异常跟踪月报告制度。

1996年,坚持以宏观员异常观测结果上报地震震情监测情况,对地震监测宏观员进行了培训,提高了业务水平,制定了震情值班制度,主要通讯以15W电台传输为主。

1997年,为了使本县地震宏观监测工作不受影响,给地震宏观监测员提供了一定的地震宏观观测常识资料,落实了宏观员的工资,增强了宏观员工作的积极性。

1998年,为了进一步搞好地震宏观观测工作,取消了上河、上城门小学两处宏观观测点,在扎古录、阿子滩、杓哇、柳林镇、藏巴哇5乡(镇)设立了5处地震宏观观测点,有宏观员5人,使全县地震宏观监测布局合理。

1999年,由于扎古录等5处宏观员是新手,业务不熟练的实际,对5名宏观员进行了地震动植物、水等异常变化的地震监测常识培训,提高了业务素质。

2000年,制定了地震宏观员每月向地震办报告宏观观测的月报制度和宏观异常现象及时报告的工作制度,使宏观地震观测工作基本步入正规。

2001年,按照省州地震趋势会议意见,安排部署了全县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加强了县地震办干部职工及宏观员的震情值班,增强了工作积极性。

2002年,根据卓尼县县级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县地震办职能并入科学技术局。

2003年11月13日10时35分11.9秒,在北纬34.7゜,东经103.9゜,岷县-临潭-卓尼交界处发生一次MS5.2级地震,本县洮砚、柏林、藏巴哇3乡受灾严重,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其他乡(镇)及县城震感强烈。

地震防御】 1995年,根据全州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调整充实了县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完善修订了《卓尼县破坏性地震应急方案》,为全县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应急打好了基础。

2001年,根据全国、全省地震活动趋势会议意见,将甘南州列为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县地震办按照“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原则,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加大了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力度。

2003年,修定完善了《卓尼县地震应急预案》,建立了24小时值班制度,同时变更了防震减灾应急领导小组。

科普宣传】 1995年,结合“7·28”唐山地震纪念日,在县城物资交流大会期间利用1天时间进行地震知识宣传,提高了广大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散发各种地震知识书刊画册2000多份,展板12块,发放《地震知识》报5000份,张贴横幅标语86条。

1996年,专门翻印了《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3000份,征订《中国减灾报》200余份,《地震知识》报800余份在纪念唐山地震20周年活动中,播放了地震知识录像,并发放

了藏汉文宣传材料。

1997年,全年共出专栏18期,发放各种地震报刊1500多份。

2000年,大力宣传科普及防震减灾知识,通过“7·28”唐山纪念日举办专栏,向广大民众散发《地震知识》报500份,张贴标语100条。

2003年7月21日至28日,禾用本县交流大会之际,在县城开展了纪念唐山大地震27周年暨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活动,在活动期间共发放藏汉两文《法律、法规》读本400册,《社会防震减灾知识》读本和《干部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材料4000余份,给学校发放了地震知识报1000份。

地震办领导名录

主 任:郭振华 刘学礼 范学义

刘永和

副主任:杨军

教 育

体制改革】 1991年,全县教育工作继续落实“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17个乡(镇)成立了乡(镇)教育管理委员会。

1992年,根据省、州有关会议精神,把“科教兴县”提到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认真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贯彻“两基”(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方针,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提高教育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1993年,全县以普及义务教育为重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提高全社会依法治教的自觉性。并将9所八年制学校改为九年制学校,以乡(镇)政府所在地命名;将“卓尼县第二中学”和扎古录中心小学合并为“扎古录九年制学校”;在原扎古录中心小学成立了“卓尼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和“卓尼县教育系统勤工俭学服务中心”。

1995年,根据中共甘南州委、甘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分类指导、分步规划、分类要求,分步推进”的工作思路。

1996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43所。根据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服务范围大小等实际情况,对每个学校的学制作了具体规定。

1997年,为了使“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进一步得到落实,各乡(镇)成立了教育管理委员会。乡(镇)教委主任由党委书记或乡(镇)长担任,各项教育工作纳入乡(镇)党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列入了乡、村干部的目标责任制,使教育工作逐步落到实处。

1998年,为了认真落实“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助学金”政策,下发了《卓尼县“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助学金”实施细则及管理办法》。同时,为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下发了《局机关工作人员深入学区(校)开展调查研究,协助抓学校管理工作的安排意见》。

1999年,卓尼县被列为全州实现“两基”县之一。中共卓尼县委、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的决定》和《关于1999年全县普初扫盲攻坚工作的安排意见》。在全县各级党政、教育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下,顺利通过省、州验收。

2000年,根据州教育局《关于建立“普初”扫盲年检制度的通知》,实施“普初”扫盲年检制度,落实“科教兴县”战略,继续把“普初”扫盲放在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巩固“普初”扫盲成果,提高“普初”扫盲水平。卓尼县人民政府批转了《卓尼县教委关于加强两队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实施办法(试行)》,并由县教委上报了《卓尼县教育事业“十五”发展计划(草案)》。

2001年,以“调整布局、优化配置、强化基础、提高质量、注重效益、稳步发展”为工作思路。本着“相对集中、适度分散、扩大规模,增强效益”的办学原则,决定对学生少、效益差的10所村学撤并。出台了《卓尼县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支教工作的决定》,调整了县直2所小学的办学体制。即:把原“藏族小学”更名为“上城门小学”,把原“桥南小学”更名为“藏族小学”。

2002年,坚持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新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由县财政统一发放教师工资,解决了农牧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拖欠和不能足额发放的问题。

2003年,全面落实“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牧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切实强化县、乡两级政府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作用和承担的责任。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的投入,确保教师工资由县财政足额发放,不断完善和健全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同年,县教育局下发了《加强复式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

幼儿教育】 1991年,在园幼儿170人,幼教职工12人。

1992年3月21日至23日,卓尼县教育督导室为了全面贯彻国家教委制定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教育纲要》,切实加强对幼儿园的分类指导和管理,促进幼儿园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全面提高幼儿园的保

育和教育质量,保证幼教事业健康发展,对县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依据甘肃省幼儿园分类评估标准进行了全面督导评估,评估结果:县幼儿园为省级二类幼儿园。在园幼儿166人,幼教职工9人。4月,园长朱永秀积极争取到建设资金5万元,新修砖木结构教学用房9间,建筑面积为195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1993年,在园幼儿136人,幼教职工11人。

1994年,在园幼儿135人,幼教职工12人。

1995年8月,幼儿园为了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派4名骨干教师到省幼儿园教师培训中心进行培训,培训期限为15天,培训内容为音乐、美术、舞蹈、体操等。通过培训,教师的技术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园幼儿144人,幼教职工12人。

1996年,在园幼儿156人,幼教职工12人。

1997年,在园幼儿138人,幼教职工11人。

1998年9月,在园长朱永秀的积极申请和县妇联主任马桂梅的不懈努力下,在幼儿园门前河道上修建水泥桥一座,既方便了家长接送孩子,又方便了职工上下班。在园幼儿136人,幼教职工11人。

1999年,结合全县“普初”“扫盲”攻坚工作,幼儿园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在园幼儿164人,幼教职工12人。

2000年5月5日,县委常委召开会议,就幼儿园的管理体制进行专题研究,会议确定,从当年的6月1日起,幼儿园教职工的人事、工资等均由县妇联管理,教职工的职称评聘直接由人事部门下达限额。幼儿园从此结束了职工工资由县文教局管理,人事调动由县妇联主管的不合理管理现象。7月20日,卓尼县幼儿园家长学校正式成立并挂牌。从而意味着社会、家庭、幼儿园对幼儿教育的三结合网络逐步形成。在园幼儿202人,幼教职工13人。

2001年,在园幼儿196人,幼教职工13人。

2002年,在园幼儿143人,幼教职工14人。

2003年6月,园长刘翠玲争取资金3000元,及时修补倒塌的部分围墙,并积极争取国家援藏资金,申报新建综合教学楼项目建设。在园幼儿152人,幼教职工15人。

普及义务教育】 1991年,根据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将普及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义务教育法》得到认真贯彻实施,并接受了州、县人大对本县5年来贯彻实施《义务教

育法》情况的全面检查。同时,积极响应州教育局强化初中教学管理的要求,督促学校和教师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和大纲,进一步完善了对初中教育的评估。开始对初中毕业证书实行由县教育局统一验印。

1992年,遵照《甘南藏族自治州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讨论稿)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办学管学的职责,并落实到县、乡两级。

1993年,县教育局编制了《卓尼县教育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纳浪、阿子滩为卓尼县“八五”期间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2个乡。同时,根据《甘南藏族自治州中小学规范化管理基本要求》和《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暂行规定》制定了卓尼县的实施细则。

1994年,县教育局领导同志分别参加了甘南州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研讨会和牧区基础教育研讨会。根据会议精神,在全县范围内执行《关于加强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的意见》和《关于加强牧区基础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发展基础教育的目标。将1994年定为教育管理年。

1995年,基础教育工作按照“分类指导、分步规划、分类要求、分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加大了普初工作力度。是年9月底,纳浪、阿子滩2乡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实现了建县以来普及初等义务教育零的突破。

1996年,县、乡继续加强了对“普初”工作的领导,成立了普初工作机构,藏巴哇、洮砚、柏林、木耳4乡实现“普初”目标。

1997年,县、乡继续加大普初工作力度,柳林、大族、卡车3乡(镇)实现了“普初”目标。

1998年,为了1999年的攻坚工作,县委、县政府切实加大了工作力度,推进了“普初”的进程,9月,扎古录、卡车、申藏、杓哇4乡实现“普初”目标。

1999年,年初为了普初攻坚,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带领乡(镇)长、学区校长及教育局工作人员,赴迭部县考察学习。4月召开了全县普初扫盲攻坚会议,中共卓尼县委、卓尼县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的决定》和《1999年普初扫盲工作安排意见》。刀告、尼巴、完冒、恰盖4乡实现“普初”目标。9月20日,接受省政府、

州政府对本县普初工作的整体验收。报经教育部审核,批准卓尼县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2000年,州委、州政府制定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本县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要求县直中小学率先实施素质教育,探索好的经验推广全县。

2001年,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开始实行,逐步将教师工资发放、人事调配权上交到县。

2002年,省内16所高校对口支援甘南民族教育第三届校长联席会议在本县召开,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对口支援的重点,继续在物资上给予支援外,着重在智力与软件方面给予扶持。

2003年,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本县各级各类学校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诚信守信为重点,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准。

高中教育】 1991年,全县有完全中学3所(含藏中1所,企业办学1所),高中班级12个,在校学生353名。高中新生实行全省统一编排学号,在参加全省普通高中毕业会考时,学生的个人号即为学号。

1992年,全县有高中班级17个,在校学生456名。

1993年,全县有高中班级15个,在校学生347名。

1994年,按照州教育局《关于加强普通高中毕业会考考务工作的通知》,完成了第一轮高中毕业会考工作,高中毕业会考通过率达到94%。高中班级16个,在校学生323名。

1995年,全县有高中班级15个,在校学生317名,开始向兰州一中和合作一中民族班输送初中毕业生。

1996年,全县有高中班级14个,在校学生303名,高中毕业生83名。

1997年,全县有高中班级14个,在校学生249名,高中毕业生93人。

1998年,全县有高中班级15个,在校学生260名,高中毕业生113人。

1999年,全县有高中班级15个,在校学生273名,高中毕业生67人。

2000年,全县有高中班级15个,在校学生234名,高中毕业生45人。除向兰州一中、合作一中民族班选送初中毕业生外,还向会宁一中、白银一中选送学生。

2001年,全县有高中班级16个,在校学生364名,高中毕业生58人。

2002年,全县有高中班级16个,在校学生377名,高中毕业生42人。

2003年,全县有高中班级19个,在校学生547名,高中毕业生39人。

成人教育】 1991年至1995年,本县成人教育由学历培训、自学考试拓宽到农牧民培训、回乡青年培训、在职职工岗位培训。成人大中专报考人数由1991年的21人递增到28人。

1996年,成人大中专报考人数97人,实际录取32人。自学考试报考41人,单科合格15人。农牧民技术培训105人。

1997年,成人大中专报考110人,实际录取33人。自学考试报考79人,单科合格21人。根据州教委《关于加强扫除文盲的安排意见》和《甘南州扫除文盲规划》的精神要求,本县配合“普初”工作的需要,出台了《关于加强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安排意见》和《规划》。县上下达扫盲指标4100人,实际完成4220人,完成率100.29%。

1998年,成人大中专报考134人,实际录取42人。自学考试报考92人,单科合格20人。职工教育培训100人。农牧民技术培训57人。有扫盲点17个,参加扫盲人数5800

人,脱盲5000人。

1999年,成人大中专报考124人,实际录取48人。自学考试报名94人。农牧民技术培训90人,参加扫盲10200人,脱盲10000,全县扫盲班点共98个。

2000年,根据全国成人招生院校招生计划及招生对象和报考条件比往年呈大幅开放性趋势的新情况,74名考生通过5月份的统考。自学考试报名人数122人,报考专业课(次)424门。全县17个乡(镇)举办了扫盲及农牧民技术培训640人,有260人脱盲。

2001年,成人报考人数154人,实际录取66人,自学考试上半年311人,下半年305人。培训回乡青年及农牧民技术员500人,脱盲800人。

2002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4月份报考144人,7月份报考96人,10月份报考146人。同时,通过不同级别、部门,培训回乡青年及农牧民技术员.560人,420人参加扫盲班,400人获脱盲证书。

2003年,通过全国成人高等院校统考录取了78人。自学考试上半年报考147人,7月份报考119人,下半年报考147人,其中高升本29人。农牧民技术培训人数增加到了400人。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培训回乡青年80人,有820人参加扫盲,800人获得脱盲证书。

职业教育】 1991年,短期培训:木工班2个,30人,缝纫班2个,80人。

1992年,短期培训:木工班2个,24人,缝纫班2个,25人,职业高中班首次招生,园艺专业招收学员20人。

1993年,短期培训:木工班2个,17人,缝纫班2个,68人,职高班在校人数18人。

1994年,短期培训:木工班24人,缝纫班2个,60人,职高班学员16人。

1995年,短期培训:缝纫班50人,木工班14人,首期职高班学员毕业,毕业人数13人,有2人被高等学校录取。

1996年,短期培训:木工班10人,缝纫班50人。

1997年,短期培训:缝纫班35人。首次创办乡村医疗专业中专学历班,招收学员22人。电大办学点成立。

1998年,短期培训:缝纫班2个,35人。招收了第二次乡村医疗班,招收学员7人,在校中专生人数29人。首次开办“注册视听生”法律、小学教育两个专业大专学历班,

法律班招生48人,小学教育24人,大专班学员在校人数72人。

1999年,短期培训:缝纫班2个,28人。招收中等师范学员20入,学校中专生人数共49人。招收大专“注册视听生”法律专业45人,小学教育16人,财务会计22人,大专生在校人数149人。

2000年,短期培训:缝纫班2个,15人,“注册视听生”法学专业招生27人。“开放教育”试点正式开始招生:园艺专业招生28人,金融专业招生19人,在校大专生人数223人。跟多架山水电站联合办学,招收水电中专班25人,首届乡村医疗班学员毕业,中专班在校人数35人。

2001年,电大招收注册视听生207人,其中法律专业4个班,小学教育2个班,财会1个班,开放教育园艺专业74人,金融19人,中专班26人。

2002年,县电大工作站在州电大分校的大力支持下,法律专业101人参加了招生,小学教育19人,财会专业21人,还有园艺、金融、法 学、教育管理等新设专业共计184人。委托培训水电系统职工23人,中师28人。

2003年,法律专业人数达43人,园艺专业125人,金融专业19人,法学专业84人,教育管理72人,计310人,中师26人。

教育研究】 1991年,举办了县直小学语文、数学观摩教学。召开了县直中小学和城区附近4学区教导主任参加的教研工作座谈会。选派教师参加了全州小学数学、语文观摩教学活动。在柳林小学开展了“注重识字,提前读写”实验。

1992年4月份,举办了首届初中语文观摩教学评议活动。10月份召开了全县首届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11月份对多坝八年制学校进行了6天的教学质量调研。组织中小学学生参加各类竞赛7次,参赛学生118人,16人获奖。组织了6次中小学会考,完成了会考工作的各项任务。创办《卓尼教研》2期。继续加强了对“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的指导。

1993年,举办了全县初中教学研讨会。组织了高中语文、数学、政治、英语4科优质课教师选拔活动。选派7名教师参加了全州小学语文、初中物理、高中4科等7科新秀课、优质课评选活动,7人全部获奖。编发《卓尼教研》3期。组织了29名教师参加了全省小学教师《心理学》、《教育学》专业合格证考试,发证23人。

1994年,举办了全县小学数学、初中理科优质课评选活动。组织中小学会考8次。组织中小学单科知识竞赛9次,参赛327人,25人获奖。选派了6名教师参加了全州各类优质课评选活动4次,6人获奖。编发《卓尼教研》4期。

1995年,举办了全县初中文科和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选派教师参加省州优质评选5次,获奖6人。组织中小学各类会考6次,组织学生单科知识竞赛9次,参赛学生336人,31人获奖。编发《卓尼教研》4期。从1992年至1995年共组织小学教师参加了《心理学》、《教育学》专业合格证书考试4次,参加256人,发证212人。

1996年,教研与会考分离,与督导室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举办了全县初中、小学以藏为主类文、理科优质课评选活动2次。对全县79名队请教师进行了业绩考核。举办了全县首届小学教师“三字一话”基本功竞赛。召开了

全县乡以下学校教学质量分析会,出台了加强意见。组织了学生单科知识竞赛5次,参赛学生210人,4人获奖。选派10名教师参加全州第一届中小学藏数学、藏政治、小学数学、初中英语、全州“三字一话”等竞赛活动。9人获奖。编发《卓尼教研》2期。

1997年,举办了全县第二届小学教师“三字一话”竞赛。召开了全县作文教学研讨会,出台了加强意见。举办了教导主任业务培训会,选派11名教师参加了全州小学阅读教学、“三字一话”、初中藏语文、全省阅读教学评选、竞赛等活

动,9人获奖,完成对全县13个乡中心学校的轮督。编印《卓尼教研》2期。

1998年,召开了全县英语教学研讨会,出台了加强意见。选派了5名教师参加了全省小学数学、全州小学语文,初中语文青年教师新秀课评比选拔活动,3人获奖。组织中小学学生单科知识竞赛9次,参赛学生298人,4人获奖。编发

《卓尼教研》2期。在县桥南小学和扎古录寄宿制学校实施了世行项目“科推计划”女童教育实验。

1999年,协助州教研室在柳林小学举办了全州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活动。举办了高考“3+2”信息辅导讲座。完成了全县普初攻坚。选派14名教师参加全州第二届小学教师“三字一话”基本功、小学社会、小学语文、小学藏语文课优秀教案、论文等评选活动,12人获奖,组织中小学生单科知识竞赛9次,参赛学生312人,6人获奖。编印《卓尼教研》2期。

2000年,对全县以藏为主类学校进行了为期14天的督导调研,写出调研报告;举办全县办学双语类学校汉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在此基础上还召开了全县“双语”教学研讨会,出台了《加强双语教学的意见》。选派8名教师参加全州小学语文、中学政治、小学思想品德和第三届小学教师“三字一话”竞赛评比活动,6名教师获奖。组织学生数、理、化、生知识竞赛7次,参赛学生246人,9人获奖。编印《卓尼教研》4期。

2001年,组织8名教师参加了高考信息培训班和函授辅导讲座。举办了全县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选派教师参加了全州小学数学、小学语文、自然、初中数学、小学藏数学5科优质课评选活动和全省小学数学、小学语文、社会观摩活动,6人获奖。参加了省州“青年教学能手”评选活动,3人获省级教学能手,3人获州级教学能手。完成了对乡以下40所学校和6个乡教委的督导评估。组织中学生数、理、

化、生、英语竞赛8次,参赛学生283人,15人获奖。编发《卓尼教研》3期。

2002年,举办了全县初中数学优质课评选活动。召开了卓尼县第二届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实施了“跨越数字鸿沟,JIP新阶段”实验项目,实验学校9所,实验教师27人。组织学生竞赛8次,参赛学生283人,8人获奖。编发《卓尼教研》3期。

2003年,组织中学生数、理、化、生、英语竞赛8次,参赛学生278人,9人获奖。选派教师参加了全省初中语文、全州初中数学,以藏为主类汉语文优质课、探究课评选活动,3人受奖。组织县直中小学申报立项5个省级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参加了“全省第二届青年教学能手”评选活动,2人获省级教学能手,4人获州级教学能手。召开了全县复式教学研讨会。编发了《卓尼教研》3期。

教育经费】 1991年,县财政拨修建费38万元,用于全县12所学校的新建、改建和校舍维修,县财政拨设备购置费11.6万元,用于购置课桌凳。

1992年,县财政拨修缮费24.3万元,开展施工的学校5所,新建、改建、维修校舍315平方米。

1993年,县财政拨修缮费41.9万元,开展施工的学校11所,新建、改建、维修校舍823平方米。

1994年,县财政拨修缮费24.2万元。开展施工的学校8所,改建、维修校舍284平方米。设备购置费1.6万元,教育附加5万元,购置课桌凳300套,维修校舍102平方米。

1995年,县财政拨修缮费l万元,开展施工的学校l所,维修校舍210平方米。设备购置费2.6万元,教育附加3万元,用于购置课桌凳、取暖用具。

1996年,“贫三项目”实施15所,投资137.31万元,新建、改建校舍3230.66平方米,人员培训43人(次),投资2.29万元。

1997年,“贫三项目”实施14所,投资109.38万元,新建、改建校舍2497.35平方米,制作课桌凳867双人套,投资10.4万元,仪器设备投资4.8万元,人员培训88人

(次),投资7.03万元。

1998年,“贫三项目”实施16所,投资294.56万元,新建、改建校舍4480平方米,制作课桌凳1162双人套,投资13.95万元,人员培训93人(次),投资5.68万元,科技推广投资8.82万元;“一期义教”实施10所,投资197.25万元,新建、改建、维修校舍4261.8平方米,制作课桌凳562双人套,投资7.31万元。

1999年,“一期义教”实施11所,投资266.92万元,新建、改建、维修校舍4695.9平方米;援藏项目实施10所,投资150.56万元,新建、改建、维修校舍3947平方米;“国扶项目”实施1所,投资25万元,新建校舍556平方米。

2000至2002年,“贫三项目”仪器设备投资53.21万元(调配),图书投资20.20万元(调配),人员培训63人(次),投资3.90万元;“一期义教”实施8所,投资216.4万元,新建、改建、维修校舍4231平方米。制作课桌凳、仪器柜架、办公桌3462件套,投资48.08万元,仪器投资(调配)19.83万元,图书投资(调配)35.59万元,人员培训98人(次),投资4.4万元;“贫三项目”建设多媒体教室2个(调配),投资30.43万元;“一期义教”项目仪器投资(调配)26.62万元;“二期义教”实施11所,投资426.95万元,新建、改建校舍9424.9平方米。

2003年,“二期义教”实施1所,投资89.80万元,新建、维修校舍1208平方米。

电化教育】 1991年前成立了县电教馆,建立了地面卫星接收站l座,并派1名教师去省广电学校学习教育电视发射机的原理。

1992—1997年,陆续为23个学区(校)各建了1座卫星电视教学放像点,配备电教设备23套,并为各学区(校)大量录制和配发了录音录像带,基本满足了各学区(校)的电化教学的需求。

1998—1999年,“贫三项目”为县一中、柳林小学装备了23台电脑的计算机教室1个,并为乡村的初中、小学配发教学仪器,体育器材、图书等。

2000年,州电教馆支持卓尼县建了28所卫星地面接收站(各配发电视机1台,接收设备1套)。

2001年,“义教项目”继续为农村中小学配发教学仪器和图书,乡下六年制小学基本配齐了“两箱三仪”和阅览图书。

2002年,教育部“明天女教师”项目为本县配备卫星增收设备5套(含打印设备),并为5名女教师赴北京参加为期一月的培训提供了经费资助。同年教育部为卓尼县捐赠29英寸彩电12台,DVD机12台,加强了多媒体教学。

2003年,州电教馆为县电教馆配发“甘肃教育卫星宽带网”,数码接收器1套。6月份甘肃农大对口支援本县,为本县中小学捐赠了一批电教设备和办公设备(电视机20台、DVD机5台、功放机5台、音箱10个、话筒10个、计算机4台、打印机4台),价值5万多元。年底“二期义教’’项目,为本县加工课桌凳1000套,全部配发到课桌凳紧缺的中小学校。

教师队伍】 1991年,分配大中专毕业生22人,其中大专6人、中专16人。全县有教职工666人,其中中学180人,专任教师56人,行政14人,工勤10人;小学486人,专任教师461人,行政21人,工勤4人。招聘21人,临时6人,队请50人,民办25人。

1992年,教育系统掀起了思想政治学习的热潮,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认识有了提高。分配大中专毕业生30人,其中本科2人、大专10人、中专18人。全县有教职工709人,其中中学246人,专任教师189人,行政29人,工勤3人。招聘18人,临时5人,队请53人,民办16人。

1993年,中小学逐步推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和目标责任制的试点工作。分配大中专毕业生35人,其中本科1人、大专5人、中专29人。全县有教职工703名,其

中中学240名,专任教师187名,行政35人,工勤18人,小学463名,专任教师438名,行政24人,工勤1人。招聘14人,临时2人,队请57人,民办13人。

199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实施的第一年,县教育局在大力学习、宣传、执行《教师法》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狠抓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分配大中专毕业生31人,其中大专8人,中专23人。全县有教职工728人,其中中学255人,专任教师202名,行政28人,工勤25人;小学473人,专任教师448人,行政24人,工勤1人。招聘14人,临时5人,队请75人,民办11人。

1995年,分配大中专毕业生24人,其中大专12人,中专12人。全县有教职工724人,其中中学263人,专任教师204人,行政38人,工勤21人;小学461人,专任教师438人,行政24人,工勤1人。招聘15人,临时6人,队请74人,民办2人。

1996年,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全县教师素质状况进行了调研。分配大中专毕业生24人,其中大专8人,中专16人。全县有教职工752人,其中中学270人,专任教师205人,行政37人,工勤28人;小学482人,专任教师449人,行政28人,工勤5人。招聘15人,临时6人,队请78人。

1997年,12名校长得到国家、省、州的培训。分配大中专毕业生28人,其中大专12人,中专16人。全县有教职工737人,其中中学262人,专任教师203人,行政35人,工勤24人;小学475人,专任教师445人,行政28人,工勤2人。招聘111人,临时2人,队请73人。

1998年,首次召开了“全州教师培训工作会议”,制定了《1998—2002年全县教师培训规划》,加大了教师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的步伐。分配大中专毕业生40人,其中大专6人,中专34人。全县有教职工733人,其中中学263人,专任教师205人,行政29人,工勤29人;小学476人,专任教师458人,行政13人,工勤5人。招聘15人,临时2人,队请89人。

1999年,分配大中专毕业生34人,其中大专10人,中专24人。有13名中小学教师离职进修,33名教师参加函授,3名教师获得甘南州“园丁奖”,4名教师获甘南州“教育基金会奖”。全县有教职工667人,其中中学221人,专任教师179人,行政29人,工勤13人;小学466人,专任教师451人,行政9人,工勤6人。招聘18人,临时3人,队请96人。

2000年,分配大中专毕业生33人,其中大专13人,中专20人。有11名教师参加小学骨干教师培训,2名校长参加了陕西师大寄宿制学校校长培训,29名小学校长参加了上岗培训,277名教师参加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2名教师聘任为中学高级教师职称,35名教师聘任为中级职称,96名教师聘任为初级职称。评选杜淑兰同志为甘肃省特级教师。全县有教职工761人,其中中学249人,专任教师209人;小学466人,专任教师451人;职中16人,专任教师12人。招聘18人,临时3人,队请86人。

2001年,有24名教师参加小学骨干教师培训,6名小学校长参加了上岗培训。6名教师聘任为中学高级教师职称,208名教师聘任为初级职称。出台《关于教育系统实行支教的决定》。成立卓尼县教师资格领导小组。成立卓尼县中小学培训领导小组。全县有教职工817人。

2002年,分配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49人,其中本科1人,大专21人,中专27人;分配非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51人,其中本科1人,大专3人,中专47人。有40名教师离职进修,60名教师参加函授,35名教师参加省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有6名教师聘任为中学高级教师职称,85名教师聘任为初级职称。成立卓尼县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评估工作小组。全县有教职工826人,其中中学286人,专任教师227人,行政15人,工勤24人;小学540人,专任教师503人,行政6人,工勤6人。招聘18人,临时3人,

队请96人。

2003年,分配大中专毕业生55人,其中本科2人,大专26人,中专29人。有44名教师参加小学骨干教师培训,2名校长参加了“义教”项目甘肃农业大学小学校长挂职培

训,6名小学校长参加了上岗培训,128名教师参加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9名教师参加中欧项目英语、计算机专业学习。有52名教师聘任为初级职称,成立卓尼县教育系列新一届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聘请名誉校长12名,表彰县级优秀教师43名,优秀教育工作者9名,先进集体5个。全县有教职工1036人,其中女341人,本科3人,专科316人,中专643人;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170人,初级职称536人,未评310人。

教育督导】 1991年,把抓管理、促质量作为工作重点,大力开展督导检查工作。督导室对全县17个乡(镇)的教委工作和13个乡中心学校进行全面督导评估。

1992年,对全县乡以下五年制学校和县直3所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重点督查和指导。通过督评,提高了乡以下五年制学校常规管理水平,使县直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逐步向科学化过渡。

1993年,以修订、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为重点,继续狠抓各级各类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对全县17个学区的制度建设进行了全面督查。

1994年,以《甘南州中小学校管理工作五项督导方案》为标准,进一步加大了对全县乡中心学校的督导、检查、评估力度,使学校管理工作趋于正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1995年,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督导室以“实事求是、讲求实效、保证质量”为原则,以有利于总结经验、激励先进、整顿后进为目的,对12个学区(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重点督导,并在督导过程中建立了4个制度,即,学校自评申报制度;分类推进制度;后进整改责任制度;奖罚制度。

1996年,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督导室对基础教育“五项内容”进行了重点督导检查。“五项内容”主要包括:1、“两基”规划的落实情况;2、对《教

师法》的落实情况;3、增加教育投入情况;4、德育工作情况;5、学生课业负担情况。

1997年,针对乡以下学校管理较薄弱,教育教学质量相对低下的实际,督导室出台了《卓尼县教育局关于加强乡以下学校工作的意见》。根据该《意见》精神,对乡以下学校进行了一次轮督。同时加大了乡级督导工作力度,有效改变了乡以下学校相对粗放的管理现状,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1998年,在继续强化乡以下学校内部管理的同时,督导室全体人员深入17个乡(镇),对教育人口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为1999年全县“两基”目标的实现掌握了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1999年,围绕全县“两基”攻坚这个重中之重,督导室在各学区的配合下,大力宣传“一纲四法一条例”,先后两次进行基础教育“五项内容”督查或重点抽查,强化了“两基”重中之重的地位,使全县“普初”、扫盲指标顺利通过省、州验收。

2000年,为了全面落实全国、全省、全州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督导室以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为工作重点,对全县17个乡(镇)实施《义务教育法》的情况进行督查,狠抓了“普初”、扫盲的巩固提高工作,使“两基”年检顺利过关。

2001年,针对“双语”学校“普初”成果巩固提高难度较大的实际,教育督导室对全县“双语”学校进行全方位督评。通过督查各学校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有待改进的方面,使“双语”类学校的各项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减轻了“普初”年检的压力。

2002年,继续加大对“两基”工作的督查力度,积极开展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调研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教育指标评价体系,削弱和逐步取代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全面渗透素质教育。

2003年,加大了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督导力度,除对17个乡(镇)中心学校的基础教育管理进行了督评外,还对县直3所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藏语文4科进行了专项督导。对各学区(校)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对县直小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使基础教育分步发展的目标逐步落实。

招生】 1991年,大专招生报考人数191名,实际录取40名,录取人数中藏族30名,占录取人数的75%,汉族7名,占录取数的17.5%,其他少数民族3名,占录取数的7.5%。中等专业学校报考人数394名,实际录取66名,录取人数中藏族54名,占录取数的81.8%,汉族10名,占录取数的15.1%,其他少数民族2名,占录取数的3%。

1992年,大专招生报考人数169名,实际录取21名,录取人数中藏族14名,占录取人数的66.60%,汉族6名,占录取数的28%,其他少数民族1名,占录取数的4.7%。中等专业学校报考人数381名,实际录取73名,录取人数中藏族60名,占录取数的82.19%,汉族12名,占录取数的16.43%,其他少数民族1名,占录取数的1.36%。

1993年,大专招生报考人数230名,实际录取68名,录取人数中藏族46名,占录取人数的67.64%,汉族21名、占录取数的30.8%,其他少数民族1名,占录取数的1.47%。中等专业学校报考人数383名,实际录取72名,录取人数中藏族58名,占录取数的80.5%,汉族11名,占录取数的15.27%,其他少数民族3名,占录取数的4.1%。

1994年,大专招生报考人数221名,实际录取43名,录取人数中藏族38名,占录取人数的88.37%,汉族5名,占录取数的11.62%。中等专业学校报考人数327名,实际

录取98名,录取人数中藏族80名,占录取数的81.63%,汉族18名,占录取数的18.36%。

1995年,大专招生报考人数201名,实际录取52名,录取人数中藏族41名,占取人数的78.84%,汉族9名,占录取数的17.3%。中等专业学校报考人数322名,实际录取80名,录取人数中藏族66名,占录取数的82.5%,汉族12名,占录取数的15%。其他少数民族2名,占录取数的2.5%。

1996年,大专招生报考人数191名,实际录取53名,录取人数中藏族42名,占录取人数的79.25%,汉族11名,占录取数的20.75%。中等专业学校报考人数294名,实际录取91名,录取人数中藏族71名,占录取数的78.03%,汉族19名,占录取数的20.87%。其他少数民族1名,占录取数的1.1%。

1997年,大专招生报考人数182名,实际录取67名,录取人数中藏族46名,占录取人数的68.65%,汉族20名,占录取数的29.86%,其他少数民族1人,占录取数的1.5%。中等专业学校报考人数306名,实际录取108名,录取人数中藏族77名,占录取数的71.3%,汉族29名,占录取数的26.85%。其他少数民族2名,占录取数的1.85%。

1998年,大专招生报考人数195名,实际录取78名,录取人数中藏族59名,占录取人数的75.64%,汉族17名,占录取数的21.79%,其他少数民族2人,占录取数的2.57%。中等专业学校报考人数309名,实际录取105名,录取人数

中藏族78名,占录取数的74.28%,汉族26名,占录取数的24.76%。

1999年,大专招生报考人数149名,实际录取35名,录取人数中藏族32名,占录取人数的91.4%,汉族1名,占录取数的2.8%,其他少数民族2人,占录取数的5.7%。

中等专业学校报考人数213名,实际录取53名,录取人数中藏族48名,占录取数的90.5%,汉族5名,占录取数的9.4%。

2000年,大专招生报考人数117名,实际录取47名,录取人数中藏族37名,占录取人数的78.73%,汉族9名,占录取数的19.14%,其他少数民族1名,占录取数的2.12%。中等专业学校报考人数250名,实际录取241名,录取人数

中藏族198名,占录取数的82.16%,汉族2名,占录取数的17.43%,其他少数民族1名,占录取数的0.4%。

2001年,大专招生报考人数150名,实际录取95名,录取人数中藏族82名,占录取人数的86.3%,汉族13名,占录取数的13.7%。中等专业学校报考人数248名,实际

录取228名,录取人数中藏族192名,占录取数的84.2%,汉族32名,占录取数的14%,其他少数民族4名,占录取数的1.7%。

2002年,大专招生报考人数132名,实际录取87名,录取人数中藏族80名,占录取人数的91.9%,汉族6名,占录取数的6.8%,其他少数民族1人,占录取数的1.1%。

中等专业学校报考人数228名,实际录取218名,录取人数中藏族190名,占录取数的87.2%,汉族26名,占录取数的11.9%,其他少数民族2名,占录取数的O.9%。

2003年,大专招生报考人数77名,实际录取64名,录取人数中藏族54名,占录取人数的84.3%,汉族8名,占录取数12.5%,其他少数民族2人,占录取数的3.2%。中等专业学校报考人数186名,实际录取175名,录取人数中藏族150名,占录取数的85.7%,汉族23名,占录取数的13.1%,其他少数民族2名,占录取数的1.2%。

教育局领导名录

局 长:王建功(藏) 金琦琳

杨德格才让(藏) 杨国瑞(藏)

副局长:杨德格才让(藏) 闫加路(藏)

梁继先(藏) 金琦琳

张建炳(藏) 曹居荣(藏)

杨国瑞(藏) 姬振中(藏)

体 育

学校体育】 1991年至2003年,每年全县有23所学校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活动,施标率和达标率分别为71%和85%,卓尼县有传统项目学校3所,卓尼县柳林小学(田径)、卓尼县一中(田径、球类),卓尼县上城门小学(田径)。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场地情况坚持早操制度,以跑步、眼保健操为主要内容。

1992年,全县各级学校召开各类运动会23次,参赛运动员1260人。

1994年,卓尼县参加了由省体委、省教委举办的全省中小学田径通讯赛。

1995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运动会26次,参加运动员1321人。

2000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运动会29次,参加运动员1381人。

2002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运动会32次,参加运动员1540人。

城乡体育】 1991年,县、乡村三级召开各类运动会21次,参赛运动员1122人(次),观众达1.4万人(次),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共召开职工运动会5次,参赛523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职工325人。在群众体育活动中,卓尼

县获得省体委群众体育系列活动先进集体奖;卓尼县乔脑哥、李志明、张建炳被评为系列活动优秀组织者。在甘肃省第八届运动会期间卓尼县申藏乡被评为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卓尼县被评为全省迎八运群体系列活动先进单位。

1992年,县、乡两级召开各类运动会20次,参赛运动员1106人,观众1.5万人(次),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共召开职工运动会6次,参赛621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职工361人。

1993年,县、乡两级召开各类运动会21次,参赛运动员1213人,观众1.7万人(次),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召开职工运动会5次,参赛721人(次),经常参加锻炼的职工421人。

1994年,全县召开县、乡两级农牧民运动会21次,参赛农牧民0.6万人(次)。全县举办篮球运动会13次,有431人(次)参加了比赛。12月30日,由县体委组织举办了长跑、爬山运动会。

1996年,全县举办竞赛活动11项,参加运动员1431人,乡级竞赛21次,参加人数1.2万人;同年“五一”举办篮球、拔河运动会,共有1213人参加了比赛。

1999年,全县召开乡、镇级群众运动会23次,参赛0.76万人。12月30日,举办了长跑运动会,来自11个单位的632人参加。

2000年,举办全县群众体育竞赛11次,参加人数O.8万人,观众达1.3万人(次)。

2003年,举办全县全民健身活动38次,参加人数3.4万人,举办运动会5次,参加人数1.3万人。同年“五一”举办乒乓球、羽毛球、象棋、拔河、爬山运动会,参加人数

0.3万人。12月30日举办越野长跑赛,有435人参加,运动员最小的11岁,为获奖人员颁发了奖品。县文体旅游局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民健身周先进单位。

民族体育】 1993年8月27日,卓尼县参加了庆祝甘南藏族自治州建州40周年赛马大会,竞赛项目有1000米速度赛马和3000米速度牦牛,表演项目有乘马拣哈达、骑马术

等。

2003年3月,卓尼县拉力沟村举办了民族运动会,项目有爬山、长跑、篮球、拔河、参加人数560人,观众累计2.1万人(次)。8月,卓尼县参加了甘南州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大象拔河项目中,脑个才让获(60公斤)第四名,拉目肖获(70公斤)第三名。同年完冒乡举办了民族运动会,项目有举皮袋、篮球、集体拔河等项目,运动员210人,观众5560人。

体委领导名录

主 任:乔脑哥(藏) 李志明(藏)

张建炳(藏)

副主任:宁世奎(藏) 金建林(藏)

李克若

卫 生

医政管理】 1991年3月25日,州级政府召开“全州农牧区卫生工作会议”,确定本县为全州乡(镇)卫生院建设试点县,县政府把农牧区卫生工作列入了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州、县分管领导深入基层开展卫生院调查摸底工作,分别在藏巴哇、扎古录等8个乡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并与乡政府签定了“乡卫生院建设责任书”。采取上级拔一点,地方财政挤一点,卫生部门筹一点,自己节一点,社会集一点的集资办法,筹集资金16.5万元,保证了卫生院建设工程按期完成;8月4日—6日,州人民政府召开了全州乡卫生院建设卓尼现场会,总结推广了我县的经验;卫生院房屋建成后,卫生局选派17名医务人员参加了州卫生局举办的检验、放射、妇产、普外科短期培训班,州卫生局又及时配备了医疗设备和器械,各乡卫生院相应健全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从

而完成了首批乡镇卫生院“四配套”建设。制定了《卓尼县县直医疗单位实行院长负责制方案》,县卫生局与县直医疗单位签定了院长负责制合同;县人民医院妇外科被省卫生厅评为“医德、医风先进集体”。

1992年,全系统开展了整顿机关作风活动,狠抓了医德、医风建设和文明医院建设,扭转了对待病人态度生硬、冷漠、顶撞、推诿的现象;县人民医院恢复了24小时和节假日值班,各医疗卫生单位制定了工作制度和各自岗位的责任制度;县卫生局与各医疗卫生单位签订各项工作责任书,规定一年进行两次考核,年底进行奖优罚劣。将申藏卫生院改建为“申藏藏医卫生院”,增设了勺哇土族乡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为刀告、柏林、阿子滩三所卫生院,刀告卫生院于11月份竣工迁入新址,建筑面积275.5㎡,围墙140米,总造价8.3万元。

1993年11月,县纠纷办确定卫生系统开展职业道德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试点,在全县卫生系统召开了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动员大会,并组织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医务人员127人,参加了医德规范教育考试。完成了柏林、阿子滩两乡卫生院建设任务,建成砖混结构房屋13间。

1994年,全系统认真学习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根据州卫生局《关于在全州卫生系统开展“学习赵雪芳、争创优质医疗服务”活动的决定》,在全系统掀起了学习模范的热潮;以提高乡镇卫生院服务质量为重点,从县直医疗单位抽出业务骨干到乡卫生院蹲点援助乡卫生院,用帮、带、教的办法开展普外手术,帮助计划免疫的科学管理。同年,从乡卫生院选派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医务人员3名到省、州医疗保健单位进修普外、妇产、检验等专业;完成了康多乡卫生院建设,投入资金4.2万元。

1995年,经过积极努力,世行贷款卫Ⅵ妇幼卫生项目工作已在本县逐步展开,县上成立了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项目工作技术指导小组等;认真贯彻落实临潭二院现场会精神,扎实开展“学习孔繁森、赵雪芳”活动,使各医疗卫生单位的服务质量和医德医风建设得到明显改观,涌现出了一批好大夫、好院长;经州政府考核小组的检查,通过了50%乡卫生院建设达标验收。

1996年,加强了对卫Ⅵ项目工作的管理,在积极争取内配资金的同时,认真推行项目技术政策,按项目工作要求逐项落实,10月底顺利通过了省项目办的中期考核评估,全年到位医疗设备达44万余元,给15个乡卫生院和部分村卫生室配备了新生儿黄疸治疗仪、复苏囊、血压计、雾化器、听诊器等设备;坚持把县人民医院建设作为全县医疗中心和业务人员培训进修的基地这一发展方针,通过深化内部改革,提高医院科学管理水平,不等不靠,继续走自我发展的路子,逐步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随着《卓尼县人民医院改革试行方案》的深入实施,医院的各项管理措施趋于科学化,并结合自己的实际,修订了80多项规章制度,使综合医院的各项工作都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乡镇卫生院房屋建设方面,本着逐步配套,分批建设的思想,重点完成了大族、尼巴两

乡卫生院房屋建设,新建业务用房10间,225㎡,投入资金9.5万元。

1997年,积极探索新的经济体制下的农村合作医疗,解决群众小病不出村的问题,4月初对全县的乡村医生进行了培训,在17个乡(镇)选了一个条件较为成熟的乡村医院搞合作医疗试点。以点带面,推动了全县合作医疗工作的发展;8月份县人民医院以总分852.5分的成绩顺利通过了全州等级医院评审,达到了“二级乙等”医院标准,成为全州继夏河县人民医院之后的第二家县级以上综合医院达标单位;在乡卫生院建设方面,确定了“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逐步配套”的发展方针,本着“因地制宜、规模适当、结构有别”的原则,完成了完冒乡卫生院房屋建设,新修

职工宿舍96㎡,维修门诊150 ㎡,共投资8万余元。

1998年,扎实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每个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对口支援1~2个乡卫生院,帮助乡(镇)卫生院开展各项工作,使乡(镇)卫生院服务水平有所提高;认真贯彻落实“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满腔热情、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方针,充分发挥“窗口”行业的作用,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年内完

成了申藏乡卫生院改扩建工程,修建房屋164平方米,投资12万元;在设备更新上,一方面争取上级配套,另一方面利用世行贷款来解决,共配套x光机、万能手术床、心电图、B超等设备11台(件);世行卫Ⅵ项目从1996年启动以来共配发医疗设备989台(件),卫Ⅶ项目自1997年启动以来配发设备89台(件)。同年,出台了《卓尼县卫Ⅶ项目疫苗扶贫补贴实施方案》,对贫困新生儿接种疫苗实施项目补贴政策。

1999年,县卫生局制定下发了《卓尼县县、乡医疗卫生单位综合目标管理办法》、《卓尼县卫生下乡对口支援人才交流实施办法》;在卫生院班子建设方面,对一些软、懒、散

的单位负责人进行了调整,从县直医疗卫生单位选派了4名业务骨干,出任乡卫生院院长,使卫生院的管理水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在村卫生室建设方面,对乡卫生院的服务范围进行扩充,以达到建设村卫生所的目的,全年共恢复村级卫生组织24个,其中新建18个(村民个人办17所,乡村联办1所);在医疗卫生机构房屋建设方面,全年新建了纳浪、木耳、勺哇、康多、恰盖、阿子滩等6所乡(镇)卫生院,修建业务用房及其它用房45间,1759.28 ㎡,共投资64.96万元;完成了县妇幼保健站业务门诊楼建设793㎡,投资60.6万元,并完成了县医院连接楼的二层主体工程;12月24日,在洮砚乡举行了卓尼县人民医院洮砚卫生院挂牌仪式,并正式挂靠县人民医院开展工作,使卫生院的整体功能不断增强。

2000年,在广泛宣传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同时,对辖区内各类医疗机构进行了摸底和登记,界定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营利性医疗机构;认真学习宣传《甘肃省医疗机构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暂行办法》和州上试点单位的经验,为逐步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作好了各方面的准备;继续落实了《卫生下乡及人才交流实施办法》,为纳浪等3个乡卫生院选派了院长,从县直医疗卫生单位下派12名妇幼专业技术人员,充实了恰盖、柏林等12所乡卫生院,协助乡卫生院开展预防保健工作;新洮中心卫生院挂靠县人民医院后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县医院派出6名业务人员,并由1名副院长不定期蹲点指导分院工作,使挂靠工作顺利开展,受到新洮三乡群众的好评;对乡卫生院实行分类指导,确定目标,核定任务,分级管理,以“医疗防保型”模式建设了中心卫生院,以“防保医疗型”模式建设了二、三类乡卫生院;在医疗卫生单位硬件建设方面,年内完成了柏林、藏巴哇、完冒3乡卫生院部分房屋维修任务,共维修房屋20间,新修围墙139米。

2001年,全系统认真学习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认识卫生“三项改革”的重要意义,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出发,积极推进卫生改革;3月份在县城各单位职工、居民中开展了医德、医风问卷调查,发放调查表1000张,收回927张,评出了群众最满意的5名医生,颁发了“群众最满意的医生荣誉证书”,号召全系统医务工作者向他(她)们学习;组织开展了“让我们远离法轮功,反对邪教,破除迷信,崇尚科学、传播文明”的长卷签字活动,在全县医疗卫生单位进行了签字;5月底派出第二批专业技术人员9名,充实到刀告、恰盖等乡卫生院,并从县直医疗卫生单位选派了3名业务骨干出任乡卫生院院长职务;成立了卓尼县卫生系统财务内部审计小组,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下属各单位的财经工作进行内部审计与监督。

2002年,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制作了医务人员公示栏,实行佩戴胸牌上岗,基本推行病人选择医生制;进一步深化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建设;县人民医院确定为全县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单位;中心卫生院继续挂靠县级医疗单位,并下派10%的县直医疗卫生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帮助乡卫生院开展工作;省级医疗单位对口支援工作中,省人民医院和省肿瘤医院来本县巡回下乡5次。

2003年,县人民医院已实行微机管理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进一步深化城镇卫生体制改革,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建设,积极理顺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实施方案已报县政府审批;县直医疗卫生单位抽调10%专业技术人员

继续下派到乡卫生院工作,从而解决了乡、村级缺医少药的问题;认真开展了中心卫生院挂靠县级医疗单位工作,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医疗范围进一步扩展;大力推行县、乡、村

三级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根据州卫生局《加强农牧村卫生,推行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实施意见》,县政府已将具体实施意见批转下发各乡(镇)、各部门实施,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农牧村卫生工作的力度;非典防治期间,及时成立非典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先后下发了20几个文件,明确强调了工作人员、医护人员不放假等纪律,落实了责任,明确了制度,做到了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11月份先后制定了《卓尼县2003~2004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方案》,在原《卓尼县非典型肺炎防治方案》的基础上修改制定了《卓尼县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

中藏医药】 1991年,组织外出采集藏药1次,采集草药16种,约300余斤,加工炮制成藏成药,满足了临床用药的需要。县中藏医院努力突出中藏医药特点,运用补中益气法、

活血化愈法在治疗老年疾病方面有突破性的进展,同年开设了痔漏科。

1992年,根据卓政知字(1991)第060号和卓政卫字(92)05号文件精神,撤销县中藏医院,成立卓尼县中医院和卓尼县藏医院,卓尼县藏医院设在扎古录乡,从此开始中医藏医分离工作。县中医院自开设痔漏科以来,又增设了针灸、按摩科,突出中医特色。

1993年,县中医院院长张光晶撰写的两篇论文,分别发表在《中国中西医结合病风湿杂志》和《甘肃中医》第三期上,还有3篇论文在全国性学术会上交流并获得了论文证书。县中医院、藏医院广大职工本着便利群众,提高疗效、节省开支的精神,自采草药加工炮制不计报酬,勤俭办院。

1994年,县中医院提出了“在改革中求发展、在竞争中求生存、突出中医特色、走出新路子”的办院口号,加强内涵建设,并在街面租房开办“中医特色门诊”;在肝病治疗上中医院运用自拟治疗肝炎系列新方,总结了一套新经验,开设了肝炎专科。

1995年,县中医院在治疗某些疑难杂症方面有了一定的经验,总结了不少有效方法,尤其对肝病、气管炎、风湿病、胃病等慢性疾病探索出了独特的治疗方法;县藏医院经过几年的积极探索、认真总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已能自制藏成药达90余种。

1996年,县中医院以突出中医为特色,本着病人至上的思想,提供优质服务,走中医自我发展的道路,一年来诊疗患者0.81万人(次),业务收入8.9万元;藏医药在本县已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独特的诊疗效果得到广大农牧民患者的信赖。

1997年,中医院以突出中医为特色,年诊疗患者0.3万人(次),治愈率在90%以上,年业务收入6.14万元;藏医药研制规模逐年扩大,通过自己采集、加工、炮制藏药,受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积极探索,藏西医并举,受到患者的普遍欢迎。

1998年,中藏医院突出各自的特色,热情为患者服务,门诊人次,业务收入都有提高。

1999年,中藏医突出各自的特色,中医院以针灸按摩、痔瘘等专科病建设为龙头,藏医院积极筹划,着手准备藏药浴专科的建设,热情为患者服务。中藏医院全年完成门诊量1.24万人(次),住院88人(次),急诊14人(次),治愈率、诊断准确率不断提高。

2000年,县中医院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狠抓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全年诊疗量4250人(次),住院53人(次),业务收入26万元。县藏医院通过狠抓医院软件建设,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专业素质,全年完成诊疗量63人(次),住院32人(次),手术58人(次),业务收入9.9万元。

2001年,县中医院诊疗量5300人(次),住院182人(次),治愈率90%,业务收入34.28万元;县藏医院发挥自身优势,自采加工藏药价值达2万余元,同时完成门诊疗量8241人(次),业务收入8.24万元。

2002年,在专科病建设中,县中医院以骨科和痔瘘科为重点专科,年门诊量和收入发生突破性进展,完成门诊疗量2.9万人(次),住院300人(次),诊断符合率80%,治愈率在90%以上,总收入45.97万元;县藏医院全年门诊量0.93万人(次),住院45人(次),总收入8.52万元。

医疗卫生服务】 1991年,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19个,卫生系统总人数200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85人,病床106张。县综合医院完成诊疗量3.25万人(次),治愈率79.23%,好转率19.29%,治疗有效率98.52%,病死率0.13%;中藏医院全年完成诊疗量1.75万人(次),治愈率96%,好转率4%。

1992年,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21个,卫生系统总人数218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08人,病床106张。全县各医疗机构完成诊疗量10.88万人(次)。其中县人民医院

完成诊疗量3.38万人(次),治愈率78.53%,好转率17.57%,病死率1.05%:县中医院完成诊疗量0.79万人(次),治愈率76%,好转率24%。

1993年,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21个,卫生系统总人数231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09人,病床106张。全县共有乡村医生101人,卫生员56人,接生员98人。县综合

医院完成诊疗量4.4万人(次),治愈好转率96.42%,诊断符合率90%,抢救成功率98%,病死率1.48%。县中医院完成诊疗量0.63万人(次),诊断符合率80%,治愈率82%。

1994年,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21个,卫生系统总人数235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17人,病床107张;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全年门诊13.29万人(次),治愈率90%,好转率90%,病死率0.05%,有效率97%。

1995年,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21个,卫生系统总人数242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23人,副高职称1人,中级30人,初级以下人员192人;病床114张,其中县级75

张,乡级39张;县综合医院完成诊疗量3.5万人(次),总治愈率在85%以上,病死率0.72%,县医院开展了胃镜检查项目,成功的实施了1例胸外科手术。

1996年,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21个,卫生系统总人数262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38人,病床114张。县人民医院通过争取项目、自筹资金、世行贷款卫Ⅵ项目等多种

渠道,添置了部分医疗设备,有效地改善了医院的医疗条件,全年完成诊疗量3.12万人(次),总治愈率为83.52%,病死率0.75%。

1997年,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21个,卫生系统总人数276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61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24人,中专226人,高中以下11人,病床114张。县综

合医院全年总诊疗量3.29万人(次),住院962人(次),治愈率在85%以上。

1998年,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1个,卫生系统总人数260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55人,病床1 14张。县综合医院达到“二级乙等”医院标准后,不断完善管理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收到显著成效。年内完成诊疗量3.38万人(次),急诊755人(次),住院833人(次),手术222人(次),治愈率为86.5%。

1999年,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1个,卫生系统总人数267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51人(中级职称24人,初级以下227人),病床114张。县人民医院通过省卫生厅考核组的验收,获得“爱婴医院”称号,全年完成诊疗量3.43万人(次),急诊820人(次),住院840人(次),治愈率在80%以上,诊断准确率达90%。

2000年,全县共有医疗卫生单位21个,卫生系统总人数26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51人,病床114张。县综合医院有步骤的进行了政治思想和医德医风教育,提出了一切以患者利益为出发点,使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有所提高,全年完成诊疗量3.26万人(次),住院765人(次),手术202人(次),治愈率为86.5%,抢救成功率达91.5%,病死

率控制在6%以下,业务收入95.5万元。

2001年,全县共有医疗卫生单位21个,卫生系统总人数27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49人,占总人数的92%,病床114张。县人民医院全年完成诊疗量3.14万人(次),住院754人(次),治愈率为84.5%,业务收入109.7万元。

2002年,全县共有医疗卫生单位21个,卫生系统总人数28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62人,占总人数的92%,病床114张;县人民医院开始实行微机管理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同时参加了州卫生局组织的药品招标,严格财务收支两条线管理,全年门诊患者3.07万人(次),住院825人(次),手术255例,总收入122万元;10月29日,纳浪乡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县上及时成立了抢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抢救方案,周密部署,不惜一切代价实施抢救工作,经省、州、县各级领导和医务工作者20几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挽救了10多名中毒患者的生命。

2003年,全县共有医疗卫生单位21个,卫生系统总人数27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52人,占总人数的92%,病床114张;县人民医院在上半年防治非典,下半年完成维修任务的同时,统筹兼顾,加强管理,使全年门诊诊疗患者达3.25万人(次),住院816人(次),手术247例,正常分娩126例。治愈率78.9%,好转率17.52%,未愈率2.94%,死亡率0.61%,平均住院天数6.7天/人,全年总收入133.7万元。

传染病防治】 1991年,全县共发现乙类传染病4种,发病77例,无死亡,其中报告38例,漏报39例,漏报率为50.6%。4~6月份,由37名防疫人员组成4个普查队,对柳林镇等8个重点乡镇的3.4万人进行了结核病普查,受检率为96.46%,确诊活动性肺结核病人438例,患病率高达1381/十万,其中涂阳患病率为100.9/十万。对查出的结核病人均给予了治疗和管理。

1992年,1~10月底全县共发现乙类传染病4种104例,发病率为116.19/十万,其中死亡1例,死亡率为1.11/十万。对1991年的肺结核病人全部进行了管理和化疗,共投药203例,投药率100%。其中在化疗中死亡7例,失访3例,治愈99例,治愈率92.5%;半年化疗后复查107例,复查率为54.87%。

1993年,全县共发生乙类传染病5种211例,发病率为224.99/十万。其中麻疹发病5例,死亡1例,发病率为5.33/十万,死亡率为1.06/十万;甲肝发病58例,发病率为61.84/十万;乙肝发病115例,发病率为122.6/十万;菌痢发病32例,发病率为34.12/十万;猩红热发病l例,发病率为1.06/十万。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在5月份正式启动,并在全县进行了深入的宣传,共接诊患者376人(次),发现涂阳病人32例,对发现的病人均采取全程督导化疗。

1994年,1~10月底全县共发生乙类传染病3种,发病179例,发病率为195.6/十万。其中病毒性肝炎发病146例,占各类传染病发病首位,加强了甲、乙肝疫苗接种。10

~12月,在柏林、纳浪、柳林(镇)等乡镇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发病173例,死亡5例。结核病检测项目工作年内共接诊初诊病人215人(次),发现菌阳病人27例,菌阴病人2例。

1995年,1~10月底全县共发生乙类传染病4种,发病133例,无死亡,发病率为142.42/十万。结核病检测项目工作截至11月底共接诊初诊病人164人(次),发现涂阳病人24例,其中初治涂阳病人16例,复治涂阳7例,免费涂阴1例。对24例免费病人均给予全程督导化疗。

1996年,1~10月底全县共发生乙类传染病4种,发病287例,发病率为307.33/十万。结核病控制项目全年共接诊患者176人(次),确诊肺结核病人19例,其中初治涂阳10例,复治涂阳9例,对上年度的病人进行了复查,复查率100%。

1997年,全县共发生乙类传染病5种,发病289例,无死亡,总发病率为309.4/十万。10月份对医院消毒情况进行了采样监测,合格率100%。结核病检测项目共接诊患者201人(次),发现肺结核病人35例,其中初治涂阳26例,复治涂阳8例,免费涂阴1例。

1998年,1~10月底全县共发生乙类传染病3种,发病312例,无死亡,发病率为319.43/十万,发病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7.96%。结核病控制项目共接诊病人248人(次),发现肺结核病人33人,其中初治涂阳27人,复治涂阳3人,免费涂阴3人。

1999年,全县共发生乙类传染病3种,发病423例,无死亡,发病率为429.27/十万,发病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35.58%。结核病控制项目共接诊初诊病人628人(次),共

发现肺结核病人45例,对45例免费病人进行了归口管理和治疗。

2000年,全县累计报告发病416例,无死亡,报告发病率为421.28/十万,发病与上年相比下降7.76%。其中甲肝发病56例,发病率为56.71/十万;乙肝发病137例,发病率为138.74/十万;菌痢发病144例,发病率为145.83/十万;肺结核累计67例,痰检阳性62例,未痰检5例,发病率67.85/十万,猩红热累计12例,发病率为12.15/十万。

2001年,全县累计报告发病404例,无死亡,报告发病率为400.82/十万,发病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88%。肺结核累计报告发病77例,痰检阳性62例,发病率76.39/十万,比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4.93%。

2002年,全县累计报告发病302例,无死亡,报告发病率为296.33/十万,发病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5.25%;肺结核累计报告77例,其中痰检阳性32例,发病率75.56/十万。

2003年,1~10月底全县共报告乙类传染病4种,发病475例,无死亡,报告发病率为464.96/十万。全年共接诊可疑肺结核病人566人(次),确诊活动性肺结核病人86例,其中涂阳46例,涂阴30例,复治涂阳10例,对确诊的86例患者,均给予全程督导治疗,治疗率100%。在“非典”流行期间,向全县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广泛的宣传,累计培训业务人员853人,及时成立了“非典”疫情处理指挥系统,健全了各项防治工作制度。在全县医疗卫生单位设立了发热门诊和留观室,经过对重点场所、交通要道等的严密监测,全县未发现“非典”病人和“非典”疑似病例。同时,加强了对重点人群、重点单位、重点场所和重点环节的监测和控制。截止6月19日,全县累计外出人员3068人,外出返回508人,对返回人员进行医学观察,发现发热30人,经进一步留观,均被排除。各消毒点累计消毒过往交通工具15054辆,登记过往人员70256人,检查54912人,共用消毒液5521.5公斤。从11月1日开始全系统进入非典防治应急状态。各医疗卫生单位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及“零”病例报告制度。

计划免疫】 1991年,对新出生的1262名儿童全部建卡,建证802名,建证率达63.5%。上半年四苗覆盖率为93.1%,下半年四苗覆盖率98.64%,按期完成了两个85%的目标。0~7岁儿童入保率达90.3%。根据省州安排,对全县0~4岁儿童进行了糖丸普服,实际投服8226人,投服率为93.9%。

1992年,贯彻落实《甘南藏族自治州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管理办法(试行)》,计划免疫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四苗覆盖率为97.55%,建卡率100%,建证率上升到95.33%;对全县0~4岁儿童进行了糖丸普服,实际投服7639人,投服率为98.31%;O~7岁儿童人保13079人,入保率为91.66%。

1993年,在继续巩固和提高四苗覆盖率的同时,力争在1995年消灭脊髓灰质炎为目标。落实了全县0~4岁儿童两轮糖丸强化免疫,第一轮实投服7816人,投服率为98.9%。第二轮实投服7660人,投服率为99.46%;适龄儿童建卡率为98.4%,建证率为81%,四苗全程合格率为96.38%;0~7岁儿童入保率为91%。

1994年,县卫生局发出通知要求,包乡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同时签定了计免工作责任书。全县四苗覆盖率为98.68%,建卡率100%,建证率为97.37%,卡痕阳性率为93.86%;O~7岁儿童实人保13621人,入保率为94.46%;12月5日,顺利完成了糖丸强化免疫投服工作,全县投服率达99.01%。

1995年1月5日,O~4岁儿童糖丸强化免疫实服7431人,投服率100%。9月份按州、县卫生局的安排进行了计划免疫突击月活动。全县适龄儿童建卡率为99.68%,四苗

覆盖率为97.44%。并加强了洮河林业局各场部的计划免疫管理工作。

1996年5月,本县代表甘南州顺利通过了卫生部的考核验收,实现了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以乡为单位达“第三个85%”的目标。县卫生局被卫生厅授予“全省计划免疫先进集体”称号,卫生防疫站被卫生部授予“全国计划免疫先进集体”称号。对4岁以下儿童糖丸进行了查漏补种,使全县4岁以下儿童均获得5次以上的免疫机会。

1997年9月,县卫生局组织带领,对全县13个接种点的计划免疫工作进行了对口检查,四苗合格接种率为97.8%;11月州卫生局对本县的计划免疫工作进行了年终考核,建卡、建证率为100%,四苗全程合格接种率98%,0~7岁儿童入保率97.88%。

1998年4月,对全县20名计免专干进行了系统培训,全年适龄儿童建卡率100%,建证率94.8%,四苗覆盖率为98.05%,0~7岁儿童实人保11546名,入保率99.34%。

按《卓尼县卫Ⅶ项目乙肝疫苗扶贫补贴实施方案》规定,在全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新生儿接种率为25.23%。

1999年,加强了三级网的建设,建立了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等病例的主动监测和“零”病例报告制度。11月认真开展了全县育龄妇女调查,并对近几年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从而为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奠定了基础。全年适龄儿童建卡率99.68%,建证率91.56%,四苗全程合格接种率98.7%。儿童入保率达100%。

2000年,适龄儿童建卡率100%,建证率99.32%,四苗全程合格接种率98.64%;0~7岁儿童入保率99.68%;9月份全州计划免疫现场工作会议在卓尼召开,全县计划免疫工作步入全州前列;对4岁以下儿童进行了糖丸强化和扫荡免疫活动,从而为消除脊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于6月30日递交了《卓尼县无脊髓灰质炎证实工作报告》。同年,县防疫站被国家卫生部授予“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先进集体”

称号。

2001年,3~4月份开展了4岁以下儿童的两轮糖丸扫荡免疫活动,投服率达99%以上,全年适龄儿童建卡率100%,建证率98.41%,四苗覆盖率98.86%。

2002年,建卡率为99.77%,建证率为91.56%,四苗覆盖率达99%;0~7岁儿童人保率100%;12月开展了3岁以下儿童的糖丸强化免疫活动,全县应投服儿童4637名,实投服儿童4625名,投服率为99.74%。

2003年,适龄儿童建卡率为98.64%,建证率为90%,四苗全程合格率为95.9l%;乙肝疫苗接种率纳入计划免疫,及时接种率为61.82%,全程接种率为95.46%,;0~7岁儿童人保率100%。12月开展了糖丸强化免疫活动,投服率为99.95%。

妇幼保健】 1992年1月,根据卓政知字(1991)第061号文件和卓政卫字(91)60号文件精神,县妇幼保健站从防保站分设出来,迁回原家属院分设帐户单独开展工作,当时在职职工1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人。5月配合州妇幼保健站对全县县级机关女职工,女家属638人进行了妇女病普查,查出乳腺增生病人56人,乳块7人,乳腺瘤5人,宫颈糜烂Ⅲ゜12人,Ⅱ゜138人。

1993年,全县妇幼卫生工作以新法接生为工作重点,全年新法接生580人(次),其中住院分娩47人,孕产妇死亡10人。6月份对洮砚、藏巴哇、柏林3乡的183名妇女做妇女“两病”普查普治工作,查出子宫脱垂I゜6人,子宫肌瘤1人。

1994年,对纳浪、木耳2乡的74名妇女做妇女病普查,查出子宫糜烂43例,子宫脱垂Ⅱ゜2人,I゜3人,不孕症5例,子宫肌瘤1人,前庭大腺囊肿1例。同年,将卓尼县

列为世行贷款综合妇幼卫生保健项目县,具体工作主要由保健站实施,根据卫六项目要求,抽调妇保人员7名经过20多天调查,全县有乡村医生76人,卫生员23人,接生员25

人,1~4岁儿童7950人,1993年共出生儿童1896人,其中存活1758人,死亡116人,死胎12人,孕产妇死亡8人,婴儿死亡122人,1~4岁儿童死亡29人。

1995年,4月20日“卫六”项目在本县全面启动,保健站作为业务牵头单位,卫生局首先调查和充实了保健站业务人员,并参加了省州“卫六”项目培训。7月对纳浪乡223名妇女进行了妇科病普查,查出宫颈I゜糜烂102人,Ⅱ゜糜烂52人,附件炎158人,宫脱I゜12人,城镇婚检42对,保偿12对。对县城3所小学,1所幼儿园7岁以下儿童291人进行了大便虫卵镜检和血色素测定。全县孕产妇死亡率320.71/十万,新生儿死亡率27.58‰,婴儿死亡率53.88‰,1—4岁儿童死亡率30.15‰;新法接生率12.54%,住院分娩率10.37%。

1996年,继续实施“卫六”项目,派出业务人员参加省级州站举办的“卫六”项目短期培训,同时对乡级卫生院院长妇幼专(兼)干举办了“卫六”项目短期培训,并开展了健康教育活动。对县城3所小学和幼儿园7岁以下儿童149人进行了乙肝表面抗原测定。6月对刀告和卡车2乡316名妇女进行了妇科病普查,查出宫脱I゜1人,尖锐湿疣1人,淋病2人。全县新法接生率16.8%,住院分娩率16.12%,孕产妇死亡率179.74/十万,新生儿死亡率37.74‰,婴儿死亡率59.32‰,1~4岁儿童死亡率29.36‰。

1997年,组织业务人员对申藏、阿子滩2乡147名妇女进行了妇病普查、查出子宫脱垂I゜5人,盆腔炎11人、附件炎85人、子宫内膜炎2人、宫颈糜烂67人、尖锐湿疣2人、阴道炎5人、不孕症18人;全年新生儿死亡率40.32%0,婴儿死亡率73.25‰,1~4岁儿童死亡率36.96‰,孕产妇死亡率336.02/十万,新法接生率34.38%,住院分娩率16.94%。

1998年,因新建业务大楼,外租房屋开展工作,全年新生儿死亡率40.27‰,婴儿死亡率84.35‰,1~4岁儿童死亡率19.76‰,孕产妇死亡率303.95/十万,全年新法接生率41.13%,住院分娩率21.28%;对县城3所小学、幼儿园及洮局小学262名7岁以下儿童进行了体格检查和乙肝筛选、血色素测定。同年抽调3名业务人员,由妇联牵头,对全县17个乡(镇)的30个行政村,900户农牧民群众就《妇女发展纲要》和《九十年代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做了详细的调查。

1999年,经过五年“卫六”项目的实施,妇幼保健站从人员的培训,房屋建设、设备的配备,有了一定的提高。加强和完善了乡、村级妇幼保健网。全年出生1352人,活产

1343人,死胎死产9人,新生儿死亡率28.30‰,较项目实施前下降11.27‰;婴儿死亡率34.25‰,较项目实施前下降33.93‰;1—4岁儿童死亡率8.94‰,较项目实施前下降12.45‰;孕产妇死亡率223.28/十万,较项目实施前下降244.53/十万;新法接生率55.25%,较项目实施前提高了42.73%;住院分娩率25.47%,较项目实施前提高了15.18%;全年对乡级医务人员培训231人,婚检14对、保偿12对。

2000年,经“卫六”项目的实施,保健站业务大楼于1999年12月正式交付使用,并配备了各种新设备,开设了男、女婚检室、妇产科、妇保、儿科、儿保、门诊、产房、治疗室、化验室、药房、统计室、宣教室,全县妇幼保健医疗服务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同年,启动了“降消”项目工作,6月对县级职工121人进行了妇女病普查,10月对县城3所小学和幼儿园507名7岁以下儿童进行了体格检查及血色素测定;全年城镇婚检30对、保偿20对;全县新生儿死亡率22.52‰,婴儿死亡率36.04‰,1—4岁儿童死亡率9‰,

孕产妇死亡率193.05/十万;新法接生率65.2%,住院分娩率34.30%。同年,经“卫六”项目终期评估,被省卫生厅授予先进集体奖。

2001年,继续实施“降消”项目工作,并积极创建爱婴医院,大力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并强化保健站对乡镇级卫生院妇幼保健督导工作、包乡包点、层层签定责任书,实

行对贫困孕产妇分娩救助工程。全年出生1598人,活产1586人,死胎死产12人,新生儿死亡率22.70%。,婴儿死亡率35.94‰,1—4岁儿童死亡率8.2‰,孕产妇死亡率189.15/十万,新法接生率72.4%,住院分娩率36.51%;同年,对申藏、木耳、大族3乡1167名妇女进行了妇女病查治,查出滴阴129人,宫颈糜烂141人,尖锐湿疣3人,宫颈癌2人,乳腺增生76人,并对县城3所小学、幼儿园273名7岁以下儿童进行了体格检查及血色素测定。

2002年,坚持“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实行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妇幼卫生工作方针,实现新的两个《纲要》。继续实施“降消”项目,积极创建爱婴医院,12月授予爱婴医院称号。全年新法接生率72.05%,住院分娩率33.07%;新生儿死亡率26.75‰,婴儿死亡率41.75‰,1—4岁儿童死亡率9.13‰,孕产妇死亡率195.69/十万。

2003年,妇幼工作紧紧围绕“一法两纲”开展工作,继续坚持妇幼保健工作方针,继续实施“降消”项目工作,对恰盖乡784名妇女进行了妇女病查治,查出宫颈糜烂370人、尖锐湿疣3人、宫颈癌1人、卵巢囊肿8人、附件炎113人、子宫肌瘤14人、均进行了治疗。全县出生儿童1463人、活产1448人,新法接生率70.06%,住院分娩率36.88%;新生儿死亡率24.17‰,婴儿死亡率40.75‰,1—4岁儿童死亡率10.36‰,孕产妇死亡率138.12/十万。

食品卫生监督】 1991年,对全县食品从业人员进行了年底健康检查,体检率达94.4%,查出肝炎4人,全部调离原工作岗位;全年共检查食品经营单位,525户(次),警告

并限期改进6户,没收销毁过期饮料、罐头、糕点等106公斤。

1992年,依照《食品卫生法》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了预防性健康检查,应检421人,实检409人,体检率97.15%,查出“五病”患者3人,全部调离原工作岗位;全年换发卫

生许可证268户,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836户(次),警告并限期改进36户(次),停业整顿3户,罚款5户,金额580元,没收销毁过期、腐败、变质食品1800公斤,价值6000余元。

1993年,全年共有食品生产经营户352户,从业人员458人,实检431人,体检率达95.8%,检查出乙型肝炎3人,化脓性皮肤病1人,均调离原工作岗位;全年共发放卫生许可证333户,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665户(次),其中受罚69户(次),警告并限期改进30户(次),停业整顿l户,罚款3户,金额90元,没收过期不合格食品221.5公斤,价值886元。

1994年,全县共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375户,从业人员443人,体检425人,体检率达95.5%,查出“五病”患者3人,均调离原工作岗位;全年共发放卫生许可证71户,

健康证425人,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968户(次),没收销毁不合格食品384公斤,价值达1000余元。

1995年,全县共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381户,从业人员486人,体检465人,受检率95.7%,查出肝炎4人,均调离原工作岗位;发放健康证461人,发放卫生许可证73户。全年共监督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498户(次)。没收销毁不合格食品398.5公斤,价值2000余元。

1996年,食品卫生工作的重点是充分学习和掌握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向卫生行政执法主体转轨,全年监督覆盖率达90%以上,从业人员应检532人,实检506人,体检率95.11%,查出甲、乙肝患者4人,均调离原工作岗位。全年共查出违法经营户65户(次),警告26户(次),没收销毁违法食品42种805.5公斤,价值达4200余元。

1997年,全年共监督食品生产经营单位995户(次),从业人员共549人,体检506人,体检率92.2%,发放健康证499人,查出“五病”患者7人,均已调离原工作岗位。6月,州人大执法检查团对本县“两法”执行情况进行了监督。全年共查处违法食品410.5公斤,价值2250余元。共抽查食品95份,合格68份,合格率64.8%。

1998年,全年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的重点是加强“三防一消”和夏季冷饮检测工作。共监督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200户“次”,共体检从业人员515人,体检率93.5%,发放健

康证513人,查出“五病”患者2人,全部予以调离;全年共抽查各类食品81份,合格72份,合格率88.8%。4月,全体监督员参加了县法制局举办的全县行政执法人员上岗培训,取得了执法资格证。

1999年,全年共体检从业人员508人,体检率达93.7%,发放健康证506人,查出“五病”患者2人,依法调离原工作岗位;全年共监督检测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290户(次),警告103户(次),限期改进54户(次),共没收、销毁食品368公斤,价值1900余元;全年共抽查各类食品150份,合格120份,合格率80%;共检测餐具209份,合格142份,合格率68%。

2000年,全年共有从业人员544人,体检515人,体检率为科技教育体育卫生计划生育95%,发放健康证511人,查出“五病”患者4人,依法予以调离。全年共监督检测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536户(次),警告48户(次),限期改进65户(次),没收不合格食品137公斤,价值达1096元。抽查各类食品396份,合格298份,合格率73%;餐饮具消毒抽查217份,合格128份,合格率为59%。

2001年,全年共完成食品从业人员体检504人,体检率达95.3%,对查出的3名“五病”患者依法调离原工作岗位;全年共监督检查食品生产经营户1040户(次),其中警告77户(次),没收销毁食品410公斤,价值1500余元,罚款1500元;共抽查各类食品480份,合格率81%,检测餐具消毒样品260份,合格率为46.2%。

2002年,全年共体检食品从业人员492人,体检率达95.5%,查出“五病”患者3人,依法调离其原工作岗位;全年共监督检测食品生产经营单位22410户(次),警告176户(次),限期改进78户(次),共没收销毁不合格食品2208公斤;共抽查各类食品157份,合格121份,合格率77.1%;检测餐具347份,合格196份,合格率56.5%;10月29日,纳浪乡西尼沟村发生一起误食鼠毒强污染面粉造成的食物中毒,发病10人,无1例死亡。

2003年,全县共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398户,经营人员483人,体检481人,体检率为99.5%。查出“五病”患者2人,调离原工作岗位;全年监督检查食品生产经营户2844

户(次),共处罚14户(次),没收过期食品35.5公斤。

环境卫生监督】 1991年,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全县共有旅店业、理发业、公共浴池等行业22户,从业人数68人,体检59人,体检率87%,查出“五病”患者2人,调离原工作岗位。

1992年,依照《公共场所管理条例》和《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对全县从事公共场所、化妆品经营的从业人员进行了体检,应检74人,实检68人,体检率为91.9%,共

查“五病”患者2人,调离原工作岗位;全年共监督检查经营户112户(次),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了改进意见。

1993年,全年共监督检测公共场所、化妆品经营单位32户(次);体检从业人员74人,体检率96.1%;发放健康证74人。通过加大对公共场所、化妆品等行业的监督力度,使本县公共场所卫生逐步得到改善。

1994年,全县共有公共场所37户,从业人员75人,体检72人,体检率为96%,查出“五病”患者1人,依法调离原工作岗位,坚持每月对柳林地区的公共场所监督1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解决。

1995年,对全县39户公共场所经营单位监督检测168户(次);从业人员77人,体检74人,体检率96%,查“五病”1人,依法调离原工作岗位。

1996年,除认真贯彻落实《公共场所管理条例》外,加大了对柳林地区公共场所的监督力度。全县共有公共卫生经营户37户,从业人员64人,体检62人,体检率96.87%,

并对化妆品经营人员进行了培训。

1997年,依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全年共体检从业人员51人,体检率为86.4%,查出“五病”人员2人,依法调离原工作岗位。

1998年,对全县公共场所及化妆品经营单位,监督检查54户(次),严格控制不合格产品上市。体检从业人员35人,体检率为87.5%,查出“五病”患者1人,依法予以调离。

1999年,全县共监督检查公共场所、化妆品、自来水厂等75户(次),体检从业人员28人,体检率达90%。

2000年,对全县辖区的公共场所及化妆品经营单位进行监督检查60户(次),并对从业人员进行了年度健康检查,体检35人,体检率87.5%。

2001年,对县自来水公司直接供水人员、化妆品从业人员、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及直接接触药品的从业人员103人进行了健康检查,体检率达95.37%。新发卫生许可证4户,完成公共场所用具采样抽查47份,合格10份,合格率21%,并责令不合格单位限期改进。

2002年,对城市供水人员、公共场所、化妆品经营单位监督检查112户(次),检测各类用具用品101份,合格54份,合格率为53.5%,体检从业人员64人,体检率95.1%。

2003年,全县共有旅店业、化妆品等公共场所经营户80户,从业人员76人,体检75人,体检率为99.5%,查出“五病”患者1人,依法予以调离;培训76人,培训率

100%。

学校卫生监督】 1991年,全县共体检儿童及小学生137人,查出沙眼11人,龋齿59人,蛔虫5人,缺钙5人,对患病儿童进行了药物治疗,并在广大儿童中进行了预防知识宣传,同时也呼吁家长以及全社会都来关心和爱护儿童。

1992年,对柳林地区3所小学进行了健康检查,应检870人,实检868人,体检率为99.77%,并对3所小学学生的生长发育、健康状况作了分析评价,对学生常见病和多

发病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1993年,对县城3所小学进行了年度健康体检,应检879人,实检855人,体检率为97.2%。并对3所小学学生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作了分析、评价,对学生常见病提出了预防措施。

1994年,通过调查,全县共有中小学学生9551人,其中中学生1647人,小学生。7904人,学校保健员2名。共体检柳林地区3所小学学生889人,体检率为99.8%,合格率95%。查出沙眼20人,患病率为2.2%;龋齿293人,患病率为32.9%;视力减退128人,患病率为14.4%;学生身高、体重发育普遍良好。

1995年,完成县城3所小学的学生健康检查,应检962人,实检958人,体检率为99.5%。并对小学生身体状况及学生“六病”发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1996年,对县直3所小学进行了年度健康检查,应检学生1043人,实检1038人,体检率为99.52%。

1997年,对县直3所小学学生进行了体检,应检学生1071人,实检1071人,体检率为100%,检查出视力低下364人,低下率为17.03%:沙眼25人,检出率0.47%;龋齿415人,龋患率为38.82%。

1998年,全县共查中小学校6所,受检学生2171人,体检率为98.8%。受检学生中视力低下427人,患病率为19.7%;龋齿701人,患病率为32.3%;沙眼502人,患病率为23.1%;贫血523人,患病率为24.09%;营养不良394人,患病率为18.1%;PPD试验阳性139人,自然结核阳性发病率为6.4%,经X线复查原发性结核1人,其余均为原发白愈病人。

1999年,全县共体检柳林小学、桥南小学、藏族小学、洮局学校学生1403人,体检率为98.87%。查出沙眼394。人,患病率为28.1%;龋齿631人,患病率为45%;视力低下眼数464只,低下率为16.54%;贫血227人,患病率为19。74%;PPD实验阳性314人,阳性率为22.4%;色盲17人,患病率为1.2%;听力障碍6人,患病率为O.43%;先天性心脏病1人,患病率为O.07%。

2000年,全县共体检县直5所中小学及16所乡(镇)中心学校学生5269人,体检率为98.19%。其中沙眼1174人,检出率为22.28%;龋齿1472人,龋患率为27.93%;贫

血443人,患病率为13.87%;蛔虫231人,检出率为11.12%;视力低下1646人,低下率为15.61%;听力异常4人,先天性心脏病2人。

2001年,全县共体检县直4所中小学及16所乡(镇)中心学校学生5424人,体检率为98.62%。其中沙眼1204人,检出率为22.20%;龋齿1520人,龋患率为28.02%;贫

血462人,患病率为8.51%;蛔虫206人,检出率为3.81%;视力低下1564.人,低下率为28.83%。

2002年,全县共体检县直4所中小学、洮局学校、乡(镇)16所中心学校学生5675人,体检率为97.42%。查出沙眼1684人,患病率为29.67%;视力低下619人,低下率为10.91%;龋齿1574人,龋患率为27.68%;营养不良1194人,营养不良率为21.04%;超重293人,超重率为5.16%;肥胖63人,肥胖率1.11%;蛔虫病145人,患病率7.15%;色盲1人,色觉迟钝54人,中耳炎36人,先天性心脏病5人。

2003年,全县共体检县直5所中小学校及15所中心学校学生7298人,体检率为99.14%。查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携带者265人,阳性率为3.63%;沙眼1889人,患

病率为25.88%;视力低下1656人,低下率为22.69%;龋齿2122人,龋患率为29.08%;营养不良1661人,营养不良率为22.76%;超重416人,超重率为5.7%;肥胖128人,肥胖率为1.75%;查出色弱22人,色觉迟钝59人,先天性心脏病4人。

爱国卫生运动】 1991年,根据甘卫办(91)第99号文件精神,结合第三个“爱国卫生月”活动,在全县卫生系统开展创建文明洁净环境和治理脏乱差活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

运动,争创文明医院、文明卫生院活动,使环境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善。

1992年,岷县发生流行性出血热后,县卫生局向各医疗卫生单位发出紧急通知,一方面加强疫情报告工作,严密监测疫情。另一方面开展灭鼠工作,县政府拨付灭鼠经费1000元,在重点乡(镇)进行了灭鼠,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严防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发生的爱国卫生运动活动。

1993年,各单位除开展正常的爱国卫生运动外,为了防止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发生,县政府先后拨款3000元,购买了灭鼠毒饵4453包,在纳浪、柏林、洮砚等3乡开展了灭鼠防病工作,投放1101户。

1994年,4月和10月份在纳浪、柏林、藏巴哇、洮砚等乡和鼠密度较高的柳林镇开展了大面积灭鼠工作,2次总投放毒饵3020.5公斤,参加灭鼠人员达299人(次);9月

24日-26日,县爱卫会组织工商、公安等12家成员单位组成检查组,对县直各部门单位、学校及个体户进行了为期3天的大检查,共检查157户(次),并进行卫生评比,评出县委、柳林小学、人武部、县中队为文明卫生单位。

1995年,在“五·一”、国庆等节日前夕,认真组织开展了春秋季2次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落实卫生制度和门前“四百一保”责任制;在全县开展了2次以防治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的大规模统一时间灭鼠活动,4月份共参加灭鼠人员879人(次),全县总投灭鼠毒饵12114公斤,投药覆盖率为96.39%,使鼠密度下降率达到46.75%;10月份共参加灭鼠人员887人(次),全县共投灭毒饵9704.25公斤,投药覆盖率100%,使鼠密度下降率达到85.21%,鼠密度下降到室内4.89%,室外2%。

1996年,在开展正常的爱国卫生运动的同时,分别于4月份、10月份在纳浪等7个重点乡(镇)开展了以防治流行性出血热为主的灭鼠工作,2次共参加灭鼠人员507人(次),投放毒饵5489公斤,有效地控制了流行性出血热在本县境内的流行,取得了流行性出血热发病与1994年相比,下降了84.31%的成绩。

1997年,充分利用“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在全县开展了大规模的爱国卫生活动,并组织成员单位人员12人组成卫生检查评比团,深入县城各部门、单位、学校、个体

户开展卫生大检查,共检查186户(次)。同时动员全县广大农牧民群众,积极开展以灭鼠防病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教育广大农牧民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1998年,在开展四大节日爱国卫生工作的同时,开展了5次突击活动,首次提出创建文明县城的目标,县四大班子领导亲自参加爱国卫生检查,推动了县城爱国卫生顺利开展。同时,不定期对县城各单位厕所、污水沟、垃圾箱等处作消

毒、杀虫处理,共用消毒液330多斤,洁白粉25公斤。

1999年,组织爱卫会成员单位负责人,在县四大班子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对县城各部门单位开展卫生大检查,评出了县委、桥南小学、柳林小学、公安局等4个卫生先进集体,对单位卫生差的进行了通报批评;10月份在重点乡(镇)开展了以预防流行性出血热为主的灭鼠活动,拌发灭鼠毒饵3244.5公斤,使鼠密度由灭鼠前的36.74%,降为灭后的9.3%。

2000年,除开展正常的爱国卫生工作外,组织大范围灭鼠2次,共用灭鼠原药54.5公斤,小麦5247公斤,清油148.5公斤,通过2次灭鼠活动,使鼠密度降到了5%的安

全线以下,有效地控制了流行性出血热在本县的发生与流行。

2001年,在春秋季节进行了2次以防病为主的灭鼠活动,组织卫生技术人员90人,乡(镇)人员233人,在11个重点乡(镇)投放灭鼠药物,共用灭鼠原药31.25公斤,小麦3108公斤,清油35.25公斤,通过灭鼠使秋季鼠密度从灭前的37%降到灭后的4.7%,鼠密度下降率87.3%;夏季对县城污水沟、垃圾点、公厕等处进行了2次消毒、杀虫,累计用消杀液150公斤,有效地预防了相应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2002年,在重大节庆日期间,认真开展卫生大扫除、大检查,并将爱卫会成员单位分成4组,对县直各部门、单位每周末进行一次大检查,对检查结果及时通报,从而扭抟了县城环境卫生差的局面,把爱国卫生运动与营造“三个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群众崇尚科学、向往健康、爱护环境、建立起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003年,以搞好环境卫生为重点,开展健康教育,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县爱卫会及时召开会议,专题安排部署了县城环境卫生整治活动。重点多次对县城排洪沟、水渠、洮河两岸、卫生死角的垃圾、污泥、废纸甚至有些是数十年积累下的垃圾进行了统一清运,彻底改善了县城卫生环境。同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门前卫生三包制度,明确了责任。累计组织城建、药检、环保、工商等有关单位出动100多人(次),狠抓了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环境卫生、生活应用水卫生的监督管理工作,对县城16家医疗卫生单位、个体诊所、药品经营单位进行了突击检查,没收假冒伪劣药品425种,计5272瓶(盒),标值6247.82元,罚款1700元,防止了部分物价随意涨价和假冒伪劣产品流人市场。各乡(镇)也认真组织定期开展了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干部职工走出单位,统一打扫农村街道卫生,清理垃圾,美化环境。带头教育组织群众,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和发生。

地方病防治】 鼠疫防治1996年,6月份对鼠防应急箱内的器具、物品进行了清理、充实。举办了鼠防知识专题讲座,共培训28人,10月份对完冒、恰盖2乡进行了宣传和疫情监测。

1999年,对完冒、恰盖2乡进行了鼠防知识宣传和旱獭密度调查,建立了群众-卫生院-防疫站三级监测网,共同担负鼠疫疫情的监测工作。

麻风病防治 1991年,涂片检查发现新发病人1例,全县有现症麻风病人3人,共存活49人。

1992年,全县有现症麻风病人1人(属上年新发),共存活病人46人。对亲属线索调查中,没有发现可疑者,应检105人,实检96人,受检率为91.43%。

1993年,全县联合化疗率达100%,涂片检查率为49%;9月份经省州考核组考核验收,本县已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标准。

1994年,对麻防工作的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全县存活病人42人,无现症病人,对所有治愈的病人进行了临床检查和细菌涂片检查,未发现复发病人。

1995年,7月底经省州两级考核验收,通过对麻防资料和病人现场检查,全县麻风发病率、患病率均下降到卫生部颁发的标准以下,取得了99分的好成绩。1996年,全县麻风病人细菌涂片检测率为58.62%,畸残调查率为71.41%,高危人群受检率达100%。

1997年,对全县40名现存活麻风病人进行了年度健康检查和细菌涂片检查,未发现新发和复发病。

1998年,5月份对全县监测病人做了涂片监查20人,对高危人群检查40人,均未发现异常。

1999年,全县存活病人35人,实查31人,检查率88.57%,对136名家属进行了临床检查,临床检查率为78.68%;细菌涂片检查结果发现1例新发病人和1例复发病人。对2例病人均给予了MDT治疗。

2000年,10月份对全县的麻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了涂片检查和线索调查,涂片15人,调查病人家属46人,未发现异常。上年新发和复发病人经1年的联合化疗后,已治愈。

2001年,全县存活病人32人,均为治愈病人,对28人做了临床检查,检查率为87%,细菌涂片21人,涂片率66%。结果无复发对象。

2002年,全县存活病人30人,其中联合化疗停药监测2人,本年度无新发和复发病人。临床检查26人,细菌涂片检查18人,检查病人家属77人,未发现异常。

2003年,全县存活病人29人,其中男22人,女7人,L型麻风病人25人,T型麻风病人4人。本年度无现症病人,其中化疗监测2人,单疗监测8人,完成监测19人,无新发、复发、迁出及失防病人,死亡1人。对25名病人进行了临床检查,临床检查率为86.2%,对16名病人进行了细菌涂片检查,涂片率为55.2%。全县麻风病人家属为78人,实查71人,检查率91%。

大骨结病防治 1993年,对藏巴哇乡恰布村和柏林乡石达滩村进行了自查,在7-13岁和13-16岁两个年龄阶段301人中,检查254人,受检率为84.39%,结果未检出新发患者。

1994年10月,对藏巴哇乡恰布村119人进行了拍片监测,受检率为88.8%,X线拍片54人;对柏林乡石达滩村196人进行了拍片监测,受检率为86.34%;并进行了亚硒酸钠投服,共投服744人。

1997年6月,对藏巴哇乡恰布村和柏林乡石达滩村进行了普查,两村应查7-13岁儿童344名,实查242名,受检率为70.35%。共查出早期患者3名,I゜患者1名,总患病率为1.65%。

1999年6月,对病区藏巴哇乡的恰布村和柏林乡的石达滩村进行了监测,抽查7-13岁儿童195名,查出早期患者2人,患病率为1.02%。

2000年9月,协同省地研所对柏林乡的石达滩村7-12岁儿童进行手部X线拍片检查30人,X线检出率为“零”。

2002年7月,对病区藏巴哇乡恰布村的7-13岁儿童进行了调查,应检148人,实检132人,受检率为89.19%,结果临床检出率为“零”,病区硒碘盐覆盖达95%以上。

2003年,配合省地研所对病区柏林乡石达滩村的7-12岁儿童157名进行了临床检查,临床检出率为“零”。对52名儿童进行手部X线拍片检查,检出率为“零”。

地方性氟中毒 1991年,对已改水源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使用较好。

1992年,以改良饮用水为主要措施,对病区洮砚乡拉乍行政村下拉路水源进行了检验。

碘缺乏病防治 1991年,在扎古录乡麻路村进行碘缺乏病监测工作,共调查3686人,受检率93.59%,甲状腺肿大53人,肿大率为7.73%,患病43人,患病率6.27%,投服碘油丸387人,投服率为56.41%。调查7-14岁儿童

167人,其中生理性肿大10人,肿大率5.99%,采集尿样109份,进行尿碘分析,其中尿碘含量最大值220ug/L,最小值44ug/L,平均值为150.6ug/L。对各销售点出售非碘盐的个体户,依照有关规定做没收处理。

1992年,共检查碘盐销售点129个,合格率为91.47%;检查居民用户657户,合格率为93.15%。对扎古录、卡车、柳林镇的学生做了地甲病调查,共查学生864人,生理性肿大179人,患病4人,肿大率为21.18%,患病率为0.46%。对7-18岁少年儿童进行了1次碘油丸投服,总投服1846人。

1993年,对扎古录、卡车、大族乡的部分中小学生作碘缺乏病调查,共检查565名,查出生理肿大75名,肿大率为13.27%。其中7-14岁学生518人,生理性肿大71人,肿大率13.71%。

1994年,共查食盐销售点36家,合格率为97.22%,检查用户153户次,合格率为77.12%;配合州防疫站对扎古录乡的几个行政村和洮河沿岸几所学校的1029人进行调查,查出甲状腺肿大20人,患病率为1.94%。

1995年,监测食盐零售点盐样237份,合格率89.45%;监测用户食盐431份,合格率为94.89%。配合州防疫站对扎古录乡开展碘缺乏病监测工作,抽查8-10岁儿童40名,查出I゜肿大者17名,肿大率42.5%。

1996年,监测食盐销售点盐样125份,合格率为97.6%。监测用户盐样140份,合格率85%。对5所小学的213名学生调查甲状腺肿大情况,查出甲状腺肿大4人,肿大率为1.88%。

1997年,对全县食盐销售点监测275户次,合格率为93.09%。监测用户食盐264份,合格率79.19%。对县城及洮河沿岸19所学校的2064名学生调查甲状腺肿大情况,查出甲状腺肿大402人,肿大率为19.48%。

1998年,对全县食盐销售点监测300户次,合格率95.33%。监测居民食盐304份,合格率91.67%。对扎古录乡7-14岁学生进行甲状腺肿大调查,查出甲状腺肿大学生48人,肿大率为12.9%。

1999年,全年监测盐库盐样40份,合格率为95%。监测销售点盐样100份,合格率99%。居民用户盐样100份,合格率83%。对全县特殊人群7-14岁少年儿童进行科学补碘,共投服碘油丸人数4756人。

2000年,监测批发盐样20份,合格率为100%。零售点盐样100份,合格率为96%。居民用户盐样100份,合格率93%。

2001年,以经常宣传为主,监测批发盐样86份,合格率为100%。居民用户盐样249份,合格率97.6%。

2002年,监测批发盐样108份,合格率为100%。监测居民用户盐样288份,合格率为99.3%。

2003年,监测批发盐样99份,合格率为100%。监测居民用户盐样274份,合格率99.1%。对县城及部分乡镇五所小学的240名学生进行了甲状腺情况调查,查出I。肿大者4名,患病率1.66%。

布氏杆菌病防治 1992年8月,对完冒、申藏、卡车3乡部分行政村和县畜产品加工厂进行了检查,应检2692人,实检2644人,受检率98.21%,采集血样200人(份),试管凝集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1997年6月,对大族乡拉力沟村7-60岁与家畜密切接触者606人作了变态反应皮内接种试验,阳性72人,阳性率11.88%,对72例阳性经血清检查未发现阳性病例。

卫生宣传与健康教育】 1991年,省卫生厅、工商局、广播电台举办《食品卫生法》广播讲座。本县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共参加培训73人;发放妇幼保健知识宣传单

400份。

1992年,在岷县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后,大力开展了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举办相关专栏6期,印发预防知识宣传单500份,进一步提高了农牧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1993年,争取到加拿大援助资金3.46万元,对全县98名接生员进行了新法接生及妇女常见病防治知识技术培训,深入到各乡村播放录像面授培训;利用世行贷款结核病项目印刷藏汉两文布告1500张,宣传材料250份,乡村医生培训题纲150份。对县乡两级项目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为了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县政府向各乡(镇)发出通知,大力宣传灭鼠防病知识,县委宣传部草拟了灭鼠防病传单1000张,下发到重点乡村张帖宣传。

1994年,11月上旬举办了乡卫生院院长学习班,主要就卫生院综合管理、医政、药政等方面的政策法规进行培训,共培训24人;播放防治碘缺乏知识2次,收视人数达8000多人(次),并利用有线广播播放科普知识3次,收听人数达2万人(次),展出图片、科普材料1000多份,观展咨询人数达6000多人(次);为县直各小学发放《卫生常识补充读物》390余本。

1995年,争取到加拿大援助基金6万元,陆续开展了乡村医生和接生员培训工作,共培训乡村医生、接生员126人(次),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农牧村医疗保健网的建设;全年选送到省、州进修人员12人,共培训乡卫生院业务人员15人(次);组织有关职工和乡村医生参加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学习班,共培训194人(次)。

1996年,3月和10月份举办2期卫生院院长及部分业务人员学习班,并选派外出进修人员18人;利用“六·一”儿童节期间开展小儿常见病防治知识咨询活动,咨询人数达178人(次),并散发《母婴保健法》宣传单37份;对新分配上岗的15名人员进行了上岗前计划免疫工作培训。

1997年,世行贷款计划免疫项目启动后,6月份对全县乡村级计划免疫人员进行了有关知识的业务培训,累计培训人员217人(次),2级培训结束后均进行测试,合格率95%以上;开展了“425”计划免疫宣传日活动,出动宣传车在县城、木耳乡进行了计划免疫知识宣传,印发宣传材料5000多份,接受宣传人群在2万人以上。

1998年,充分利用世行贷款卫VI、卫VII项目培训,举办乡村医生培训班3次,计217人;利用爱德基金会资助的乡村医生培训费,选派10名爱好医学的青年赴临夏州卫

校参加村医培训班;5月份在县电视节目中播放防治碘缺乏病知识录像带2盘6次,并设咨询台2处,张帖标语50余张,印发传单200余份,图片20余张。

1999年,全年到省、州进修培训19人(次),培训乡村医生129人(次);利用“5·5”碘缺乏病宣传日,给县直各学校发放《碘缺乏病防治基本知识》、《家长的一份信》等宣传材料3500份,通过发宣传单,张帖标语,使广大农牧民群众对碘缺乏病的危害有了一定的认识;卫VII儿童计划免疫项目,对乡级举办培训班2期,受训120人(次),对村级举办培训1(次),受训80人(次);澳援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

目,举办培训班1期,受训25人(次),制定了《卓尼县澳援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和预防接种安全注射项目实施细则》,并印发宣传材料25000余张。

2000年,县妇幼保健站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搞好健康教育。发放各种宣传单5786张,电视广告宣传3次,板报69期,开展咨询活动1次;举办了全县医疗卫生单位负责

人和妇幼(兼)职干部73人,参加了“降消”项目培训班,赴乡卫生院办培训班9期,110名村医、接生员接受了培训,发放教材522本。

2001年,在3月、4月份2次糖丸强化免疫活动中,培训技术人员156人,印发宣传材料2645张;为普及孕产妇保健、安全分娩知识,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举办黑板报15期,发放“母乳喂养”宣传材料1800张,儿童保健知识宣传材料1600份,“致孕妇的一份信”70多份,开展咨询活动2次;5月15日第八届碘缺乏宣传日对食盐加硒盐防治碘缺乏病等知识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张贴横幅、标语52条,举办专栏1期,设立咨询台1处,发放《碘-智能之花》100余张,宣传单1600多份。

2002年,6月份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在“尼·江”地区的工作,组织义诊医疗队赴尼巴乡开展了义诊医疗、预防保健、卫生知识宣传等工作。前后6次深入牧区,诊疗患者

781人(次),无偿发放价值1.6万余元的中、藏、西药,发放预防保健宣传资料300余份。

2003年,在非典防治工作中,注重宣传教育,扩大宣传范围。严格按照“澄清事实,以正视听,引导舆论”的方针,加大对非典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了广大群众的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累计培训各级各类人员853人(次),举办专栏22期,印发宣传单12210份,发放宣传册3500本,设立长期咨询台1处,开通热线电话4部,编写了《情况反映》22期,营造了疫情预防和控制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卫生局及各院站领导名录

卫生局局长:杨建栋(藏)

杜学信(藏)

赵怀云(藏)

卫生局副局长:杜学信(藏)

梁秀英(藏)

石国柱(藏)

虎元胜(藏)

徐炳烈(藏)

县医院院长:陈为民 刘建礼

徐炳烈 王兴安

县医院副院长:来玉林(藏)

孙菊梅(藏) 李成才

王兴安 安文熙(藏)

防疫站站长:李春元(藏)

杜学信(藏)

丁利锋(藏)

防疫站副站长:王福海(藏)

丁利锋(藏)

安玉文(藏)

那加次旦(藏)

保健站站长:徐辉(女)

保健站副站长:孙菊梅(藏)

钟文莲(藏)

中医院院长:刘建礼 张光晶

李成才(藏)

中医院副院长:杨进喜(藏)

藏医院院长:虎元胜(藏)

旦知多杰(藏)

藏医院副院长:旦知多杰(藏)

扎西才让(藏)

计划生育

目标管理】 1991年,在全县建立《人口卡》和《育龄妇女生育节育卡》,并开始正常运转。经考核年末总人口为90299人,人口出生率为19.42‰,自增率为13.11‰,计划生育率为98.63%。

1992年,经考核年末总人口为91268人,人口出生率为17.31‰,自增率为11.38‰,计划生育率为科技教育体育卫生计划生育99.1l%。

1993年,经考核年末总人口为92404人,人口出生率为20.4‰,自增率为13.7‰,计划生育率为99.2%。

1994年,经考核年末总人口为93584.人,人口出生率为20.82‰,自增率为13.32‰,计划生育率为99.64%。

1995年,经考核年末总人口为94707人,人口出生率为20.66‰,自增率为13.75‰,计划生育率为99.74%。

1996年,经考核年末总人口为96929人,人口出生率为18.24‰,自增率为11.38‰,计划生育率为99.26%。

1997年,经考核年末总人口为98095人,人口出生率为16.28‰,自增率为8.96‰,计划生育率为98.87%。是年本县列为重点管理县,限期改变后进面貌。在全省排名后15位(第82名),被列入后进县,限1998年内改变面貌。

1998年,经考核年末总人口为98742人,人口出生率为14.47‰,自增率为7.89‰,计划生育率为99.79%。

1999年,经考核年末总人口为99997人,人口出生率为14.34‰,自增率为7.07‰,计划生育率为99.72%。

2000年,经考核年末总人口为100521人,人口出生率为15.4‰,自增率为7.34‰,计划生育率为95.3%。

2001年,经考核年末总人口为100444人,人口出生率为15.79‰,自增率为8.72‰,计划生育率为96.47%。

2002年,经考核年末总人口为100671人,人口出生率为15.23‰,自增率为7.46‰,计划生育率为97.46%。

2003年,经考核年末总人口为100882人,人口出生率为14.5‰,自增率为6.13‰,计划生育率为97.33%。

宣传教育】 1991年至1993年,在全县掀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的决定》的热潮,开展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竞赛,提高了各族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

1994年起,推行“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与帮助群众勤劳致富相结合、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的“三结合”方针,并逐年付诸落实。

1999年,在全县掀起了更广泛,更深入的学习《甘南州实施(甘肃省计划生育条例)变通规定》的高潮。

2000年,又掀起了学习宣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的热潮。

2001年至2003年,《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甘肃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甘肃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关于共产党员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纪律处分的暂行规定》等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规章相继颁布实施,通过国策门、国策壁、永久性标语和县电视台、广播电台以及发放入户宣传品等方式进行了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县乡2873人参加了“《甘肃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活动,从而提高了各族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早婚现象明显下降,晚婚人数逐年上升。

节育措施】 1991年,全县有已婚育龄妇女16212人,综合节育率为77.13%,当年落实节育措施2153例。

1992年,有已婚育龄妇女17061人,综合节育率为78.74%,当年落实节育措施2563例。

1993年,有已婚育龄妇女17743人,综合节育率为74.57%。

1994年,有已婚育龄妇女18130人,综合节育率为76.51%,当年落实节育措施1580例。

1995年,有己婚育龄妇女18588人,综合节育率80.17%,当年落实节育措施2296例。

1996年,有己婚育龄妇女19118人,综合节育率为82.22%,当年落实节育措施2526例。

1997年,有已婚育龄妇女19356人,综合节育率为85.62%,当年落实节育措施2454例。

1998年,有已婚育龄妇女19588人,综合节育率为85.39%,当年落实节育措施1687例。

1999年,有已婚育龄妇女19693人,综合节育率85.53%,当年落实节育措施1797例。

2000年,有已婚育龄妇女20113人,综合节育率为84.57%,当年落实节肯措施1.563例。

2001年,有已婚育龄妇女20454人,综合节育率84.37%,当年落实节育措施1525例。

2002年,有已婚育龄妇女20464人,综合节育率为84.84%,当年落实节育措施1598例。

2003年,有已婚育龄妇女20556人,综合节育率84.15%,当年落实节育措施1796例。

优惠政策】 1991年以来,按照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为二(三)女结扎户和独生子女领证户落实了各项优惠政策。内容包括养老保险、升学加分、减免学杂费、优先划拨宅基地、减免义务工等。为78名二女结扎户办理了0.78万元的养老保险。

1992年,为12名独生子女领证户办理了0.29万元的养老保险,为49名二女结扎户办理了O.49万元的养老保险;

1993年,为9名独生子女领证户办理了0.09万元的养老保险,为67名二女结扎户办理了1.01万元的养老保险。

2001年,为476名二(三)女结扎户办理了14.28万元的养老保险。

2002年,为459名二(三)女结扎户办理了15.21万元的养老保险。是年6月,县扶贫办、县计生委、农行为71名二(三)女结扎户,发放了2l万元的小额贷款。

2003年,为93名二(三)女结扎户办理了4.8元的养老保险。

计生委领导名录

主 任:莫润娥(女) 吴月梅(女、藏)

赵际云(藏) 卢菊梅(女、藏)

康振国(土)

副主任:吴月梅(女、藏)

杨兰芳(女、藏) 刘永和

刘宗娥(女、藏) 金学文(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