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时间:2023-06-11 作者:卓尼县融媒体中心 点击数: |
|
2月13日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 这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 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文件就2023年 文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党中央认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 一个个重大项目接踵推进,一系列部署举措密集落地。 近年来,卓尼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大力推动特色生态产业加快发展,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链接,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以拳拳之力共同绘就乡村振兴时代画卷。 ![]() NO.1 以特色产业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走进卓尼县美石菇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厂房里,车间内的自动化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进行生产,工人们分工有序,协作有力,一派生机勃勃的人工接种劳动场景映入眼帘,往日“沉睡”的菌棒大棚霎时间被“唤醒”了,充满了昔日的生活气息与狂热....... ![]() ![]() ![]() 近年来,卓尼县全力推进现代丝路寒旱农牧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计划和“五个万亩”培育行动,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将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01亿元中的1.37亿元用于产业发展,占比达68%,采取“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农牧户”的产学研融合发展模式,严格落实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实施方案、一套扶持政策、一套专家团队、一套考核机制的“五个一”工作机制。扎实推进“五个万亩”培育行动,推广种植以木耳为主的食用菌1600亩,建成种植大棚936座,打造集标准种植、示范带动、技能实训为一体的秋古、纳尼黑木耳种植基地,创新“党组织+龙头企业+基地+人才+农户”运行模式和“木耳+高原夏菜+羊肚菌”一年三茬轮作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种植中藏药材8万亩,实现丰产增收。种植高原夏菜1万亩、青稞5.8万亩、油菜2.5万亩,建设青稞标准化良繁基地1.1万亩、油菜绿色标准化基地1.05万亩,产业培育初见成效。 ![]() NO.2 以特色品牌勾勒乡村振兴新画卷 走进博峪村,藏式风格的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景观带旁鲜花盛开,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里有“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风光美景,也有着“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怡然生活,完美诠释了文明与生态齐飞,经济共发展一色。 ![]() ![]() NO.3 以生态颜值描绘乡村振兴新蓝图 ![]() 近年来,卓尼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推进“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及国土绿化行动,全县91个单位1.1万名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义务植树31.46万株、工程造林36万株。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进入生态环境部审核阶段,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工作有序推进。总投资1.2亿元的2021和2022年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3000万元的洮河干流水环境综合治理、1555万元的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保护和修复、1500万元的农牧村护村护田河堤等项目全面建成。 总投资1.34亿元的洮河流域九甸峡水源地保护与治理(丁尕至石旗嘴段)、5162万元的2022年水环境综合治理、3867万元的洮河干流卡子至白地段防洪治理、3836万元的城区周边水污染防治及生态修复、3327万元的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2291万元的九甸峡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与污染防治等项目进展顺利。 ![]() ![]()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优良天数达98.7%,地表水、地下水环境质量优良比率达100%,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整改各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26项,排查整治生态环境问题14项。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均完成年度目标。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等全面落实,洮河卓尼段美丽幸福河湖创建通过省级验收。 ![]()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奋斗场景,一曲曲笃定从容的发展旋律,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面,一份份沉甸厚重的民生答卷,惠民帮扶项目如暖风吹拂卓尼大地,印记遍布卓尼山山水水、村村落落,乡村振兴的巨笔在卓尼大地上豪迈挥洒,卓尼县儿女必将谱写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华美乐章。 (卓尼融媒记者:魏都盖草) |
【关闭窗口】 |